再見,方艙

□劉嬋

3月10日下午3點半,最後一批49名患者從洪山體育館走出,出艙患者和護士擁抱告別,一名醫生舉起紀念證書,武昌方艙醫院正式宣佈休艙。這也標誌著,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均休艙。

中央赴湖北指導組一位成員曾把方艙醫院稱之為“生命之艙”,實為貼切。2月初,武漢新冠肺炎患者人數猛增,所有定點醫院病床告急,形勢嚴峻。為滿足“應收盡收”要求,武漢市決定將一批體育場館、會展中心改造為方艙醫院,這個名詞第一次進入很多人的視野裡。幾乎以“一日一方艙”的進度,16家方艙醫院先後建立,這裡有感染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中醫科等十多個學科的專業人員,也有完善的衛生設施,可以進行核酸檢測、移動CT檢查,能為輕症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截至3月10日,武漢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萬餘人,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

筆者一位同事,駐紮在方艙醫院採訪,他說“我在這裡總是被感動得眼含熱淚”。的確,方艙醫院裡的暖聞隨處可見,寫也寫不完。在武漢青山方艙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呼吸重症科醫生劉豹帶工人大哥練起了太極拳,沒想到周圍患者紛紛加入“太極拳大軍”,一時間蔚為壯觀;在武漢城市客廳方艙醫院,安徽省第二批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師孫林杉,通過手繪作品給患者傳遞信心;在武漢江岸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們推來一個大蛋糕,給所有出生在2月份的病人過集體生日,大家齊唱最難忘的一首生日歌……面對情緒低落的患者,醫生們使出渾身解數,努力在“治病”同時更“治心”。

方艙醫院在我國疫情防控史上沒有先例,雖說已完成歷史使命,告別歷史舞臺,但這種特殊模式,以及“同舟共濟、互助友愛”的方艙精神,至少留給我們兩個啟示。

一是希望在這短短時間裡營造的積極樂觀的方艙氛圍,形成的新型醫患關係、病友關係,可以延續下去。患者之間互幫互助,醫患之間高度協調,有人感慨“十幾二十年前,那種質樸的醫患關係又回來了”,那就是醫療行為最初的起點:幫助與被幫助,拯救與被拯救。

二是方艙醫院建設中展現了很多中國智慧,比如建立“一全三重”的分級綜合救治模式,運用信息化建智慧方艙等,這些“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的經驗和實踐成果,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災情疫情,迅速組織擴充醫療資源提供了新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