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今天說的這部片有點意思,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當年福斯公司在它身上投資6300萬,最後只有3700萬的票房,導致負責人引咎辭職。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票房不行,口碑更是糟糕,基本上會說話的都把它罵了一遍。

《好萊塢報道》更是諷刺:“在道德方面令人厭惡,在社會方面不負責任,故意想在好萊塢裡裝模作樣。”

照理來說,它應該會蓋棺定論為爛片。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但沒想到輾轉數年後,這部電影非但沒有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反而生長的更加兇猛。


甚至成為了全世界影迷最多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搏擊俱樂部》的故事源自於一部同名的邪典小說。


這樣一部邪氣滿滿的小說,卻讓大衛·芬奇愛不釋手,


如他自己所說:“我覺得人都是很變態的,這就是我導演生涯的根基。“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雖然當年口碑、票房不盡人意,但導演 大衛·芬奇 卻很樂觀:“大概百年以後,才有人能夠理解這部電影。”


顯然,一部好電影的價值根本無需百年。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男主角傑克,是一家大型汽車公司的理賠員。


他的工作就是窩在自己的一個小地方寫一堆報告材料,將遇難人的的痛苦化成冰冷的數字套進利潤方程式中。


日復一日、單調乏味,甚至讓他喪失了對真實生活的感受。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他還因此患上了很嚴重的失眠症。


嚴重到常常醒來後,自己不知為何來到了陌生的地方,之前發生的事一概記不清。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在心理醫生的意見下,他開始輾轉於各個疾病互助團體,通過和病友們抱頭痛哭來治癒自己。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沒想到失眠沒治好,一個女人的出現又讓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中。


這個女人名叫瑪拉,明明沒有病卻參加各種互助會。


瑪拉的出現讓他明白,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溫暖不過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此後,他又陷入了失眠和嗜睡的雙重摺磨中。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幸運的是,在一次出差的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泰勒


倆人相談甚歡,泰勒帶著他做了許多瘋狂的事。


比如,把色情片片段插入到家庭影片中,往客人吃的食物裡“加點料”…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越來越瘋狂的倆人甚至組建了一個名為搏擊俱樂部的組織。


一幫白天頹廢,夜裡亢奮的男人光著膀子在幽暗的酒吧地下室廝打。

但漸漸地俱樂部在泰勒的帶領下開始走向失控,事情正在朝向不可預測的方向發展…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瞭解大衛·芬奇的人應該知道,他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反轉極多


其中一點就是,泰勒其實並不存在,是傑克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而造成的幻想,也是他的期待和崇拜。


影片中多處設置了伏筆,在暗示兩人是同一個人。


初次見面,兩人使用了一模一樣的公文包,同樣對父親有疏離的情感…


還有兩人在陌生人面前,從來沒有同時進行過交流…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但僅僅是這種劇情設定,還不足以讓這部電影名垂青史。


電影伊始,大衛·芬奇就把諾頓麻痺萎靡的精神生活表現了出來。

在打印機前迷茫的神情,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每天不斷買著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通過消費來麻痺自己,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病態、消極、厭世的情緒下,一些不甘墮落的靈魂在悄悄醞釀著叛逆。


而泰勒正是這叛逆的化身。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傑克保守,泰勒激進;傑克追求完美,泰勒信奉殘缺;傑克是天使,泰勒是惡魔。


導演通過強化兩種人格的對立,展現著主角分崩離析的生活,並通過「搏擊俱樂部」這個團體對現代文明進行著野蠻的衝擊。


當年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那時美國沉溺於瘋狂的消費時代。

人們用商品來標定自己的社會地位,將生活商品化。

消費社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孤獨麻木、失去自我,產生身份危機。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電影中兩人曾諷刺健身廣告,稱那些肌肉線條完全是被馴化出來的,純粹是為了博得異性關注。

這樣的力量是華而不實的,並不是生猛搏擊而創造出的真正力量。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這麼有現實意義的電影,為何卻在20年前被貶為了爛片?


當時電影上映在“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之後,美國上下處於一種恐慌之中。


導致很多人對《搏擊俱樂部》裡赤裸而放肆的暴力感到懼怕。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說來也巧,當年《搏擊俱樂部》身上的各種汙名化帽子,20年後也扣在了《小丑》的身上。


現實中的某些罪案確實在呼應電影裡的恐怖景象,但電影想表達的從來不是鼓動,而是反思。


魯迅曾說過: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要知道逃避和粉飾,從來不會改變問題的現狀,它只會變得更加壓抑畸形,就像這部《搏擊俱樂部》想表達的一樣。


「影評」20年前它被罵為爛片,20年後的它卻被奉為神作


大衛·芬奇犀利地洞察到了現代社會中所存在的殘缺,並用一種極端的手段,展現了一次自我救贖。


看過《搏擊俱樂部》的人都曾說,這部電影影響了自己的三觀。
其實,何止是三觀,它所帶給人們的影響,或者說帶給整個時代的影響,都是難以想象的。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