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書畫紙,歷史悠久。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繼於宋,興於明,盛於清,康乾時期成為“貢紙”和“文闈捲紙”,抗戰時期達到頂峰,年產萬噸,產量之多,品種之繁,品質之佳,為全國之冠。

早在唐代,便有關於夾江紙的記錄,宋代夾江竹紙發展很快,在明、清時代夾江紙迎來興盛之期。明代中期,夾江紙已經廣泛地用於文化教育、經濟貿易,滲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諸多領域。清康乾時期,夾江手工紙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版《縣誌》具體記錄了那時“各區造紙之家” “因解文闈捲紙互相控訴”的事件,當時夾江紙被欽定為“貢紙”,成為宮廷用紙和“文闈捲紙”。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夾江成為大後方紙張供應的重要產地,產量居全川產紙縣第一位,年產量近萬噸。夾江成為當時全國手工造紙產量之冠。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兩次來馬村鄉石堰村,同槽戶石國樑(著名槽戶石子清長子)等,共同研製書畫紙,提高了夾江書畫紙質量,製造出了著名的“大千書畫紙”,得到近現代中國著名書畫家們的高度評價。於是,夾江書畫紙便以“大千書畫紙”名之,與安徽宣紙同被譽為“中國有宣、夾二紙,堪稱二寶。”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宣紙,鄉土文化

夾江書畫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棉韌)、潔白、做手(整選)”五種特色,謂之“五皮齊”,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夾江書畫紙有三個“最”:傳統工藝最為完善,產量最大,品種最多。全縣國畫紙1998年產量達3690噸,居全國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評為省二輕系統優秀產品,並列入《天府名產》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