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麻辣鯡魚


這是一個誤解,史思明雖然是安祿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殘暴、破壞力甚至還在安祿山之上,是唯一一個曾擊敗過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三位名將的叛軍將領,尤其是叛亂中期史思明降而復叛,使安史之亂又多延長了一倍以上的時間。

叛亂初期,史思明穩固了叛軍的後方老巢

叛亂初期,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洛陽,即將西進攻打潼關以進入關中。

但除了安祿山主力之外,其他各路攻勢都被唐軍擋住,又有顏真卿、顏杲卿兄弟聯絡河北各地地方官豎起平叛大旗,安祿山老巢失火;安祿山佔據山西的企圖又被郭子儀和李光弼粉碎,叛軍局面並不樂觀。

在河北老巢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安祿山派史思明回軍,僅僅九天,就趁著顏杲卿尚未準備好攻佔了常山郡,顏杲卿被俘。之後史思明在河北各地一路攻殺,各地地方官臨時組織的軍隊都敗在史思明手下,河北徹底落入叛軍手中。

思明兵所向,縱其下椎剽,淫奪人妻女,以是士最奮。是時,舉河北悉入賊,生人貲產掃地,壯齎負,老嬰則殺之,殺人以為戲。《新唐書》

之後郭子儀、李光弼率唐軍東出太行進入河北,北方駐守營州(現遼寧朝陽)的劉正臣也整合了平盧節度使管轄下仍然忠於唐王朝的唐軍向南攻打范陽。史思明北拒劉正臣、西戰郭子儀李光弼、內鎮顏真卿等各地義軍,忙了個焦頭爛額,雖然屢次敗於郭子儀、李光弼手下,但河北整體仍然在叛軍控制之中。

等到潼關失守,郭子儀、李光弼退兵回山西,並調集山西唐軍主力去靈武與唐肅宗會和,史思明隨即揮軍北上,趁劉正臣不備擊潰了平盧軍,之後又攻佔了常山,再次打通通往山西的道路,並擊敗了顏真卿,徹底穩定了河北叛軍的大後方。

不斷的勝利使史思明勢力大增,劫掠來的財富也是堆積如山。在安祿山攻略關中的時候,史思明組織了兩路大軍,一路與蔡希德、高秀巖會和十萬大軍西進山西攻打太原,一路尹子奇十餘萬包括異族騎兵在內的軍隊攻略江淮。

雖然這兩路分別被李光弼和張巡擋住,但當時叛軍聲勢浩大,唐軍防線各處都是危機重重。

(史思明)

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之後,安慶緒敗走相州,史思明降唐復叛,掀起了叛軍新的一個高潮

之後唐軍反攻,郭子儀長安洛陽兩次大戰勝利,安慶緒敗走相州,叛軍主力被擊敗大勢已去。安祿山的首席謀士嚴莊投降了唐朝,史思明也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奉十三郡兵八萬籍歸於朝”,唐肅宗也把史思明任命為歸義郡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這次招降對雙方都是兒戲,唐肅宗存著事後算賬的念頭,史思明考慮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雙方關係破裂是遲早的事情。

果然,史思明私下繼續招募兵馬,唐肅宗私下拉攏史思明手下,雙方矛盾激化。史思明雖然畏懼在相州的郭子儀等九節度六十萬唐軍,但已經撕破臉了,就援助已經被圍困數月的安慶緒,在相州城外擊潰了唐軍,並順手殺了安慶緒等人,自立為第三任燕國皇帝。

史思明新朝新氣象,趁著相州大勝、郭子儀也被免去軍權的有利時機,開始了叛軍的新的一輪進攻,不但攻陷了洛陽,還首次派軍進入了江淮地區,並與李光弼在河陽(現河南孟津)附近爭奪,這裡是唐代三座黃河浮橋中的一座,戰略價值極大。

苦戰之後,史思明用計擊敗了李光弼和僕固懷恩,佔領了河陽,雖然這是唯一一次史思明與李光弼對戰取勝,但史思明卻成為了叛軍當中唯一一個曾擊敗過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三人的將領,這也是史思明人生的最巔峰。

上元二年二月,思明以計敗光弼兵於北邙,王師棄河陽、懷州,京師震恐,益兵屯陝州。《新唐書》

巔峰之後就是跌落,史思明的殘暴讓部下恐懼離心,被兒子史朝義和部將囚禁並縊殺,史朝義成為燕國第四任皇帝,史思明時代結束。

史思明從叛亂開始就一直是叛軍的領導人之一,並在殺死安慶緒之後當了2年的燕國皇帝,最後的史朝義又維持了一年多叛亂才結束。

如果沒有史思明,叛亂初期安祿山、安慶緒沒有穩固的後方,其攻勢不會如此的順利;

如果沒有史思明,安慶緒將被困死在相州,叛亂將提前三年零九個月結束;

如果沒有史思明,洛陽不會第二次落入叛軍手中,江淮之地也不會被叛軍攻佔。

史思明是唯一一個曾經戰勝過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三位當世名將的叛軍將領,雖然其取勝有唐軍內部的原因,但其軍事才能也是少有人能比。明代王世貞評價“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評價說如果史思明不死很有可能推翻唐朝,當然,這個評價過分了,這種殘暴之人可能取得一時的勝利,但離推翻唐朝還相距甚遠。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史思明前期只是安祿山部將之一,後期是叛軍首領。史思明做叛軍首領的時間在整個安史之亂中比安祿山還長,所以才安史並稱。

主要因素是安史之亂是個持續八年、後續餘波超百年的複雜事件,涉及眾多人物和重要事件,不是對此有興趣的人可能並不熟悉大致的過程。只對前期安祿山起兵、佔據洛陽,接著哥舒翰戰敗潼關失守,叛軍佔據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發生馬嵬坡之變李隆基被迫殺了楊貴妃這些事情有點印象,對接下來的安史之亂進程沒啥瞭解就不熟悉了。

簡單梳理下安史之亂進程,重點說說史思明的部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大敗,潼關失守,接著唐玄宗放棄長安逃亡四川,發生馬嵬坡之變。

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分道而行,前往靈武繼位。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叛軍首領更換為安慶緒。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安慶緒逃亡鄴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的九家節度使20萬大軍圍攻鄴城數月,未能攻下,史思明統領從河北救援鄴城。唐軍慘敗,諸軍皆潰。這是哥舒翰慘敗後唐軍又一次在主力戰略決戰中慘敗,自此失去了徹底平定叛軍的能力。

(史思明)

史思明隨後殺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重新佔領洛陽,眼看將要平定的叛亂局勢又恢復到安祿山起兵之初的形勢了。史思明此時的聲勢並不比安祿山剛起兵時差。

此時唐軍的主要將領李光弼比之前的哥舒翰表現要好得多,史思明雖聲勢浩大但沒有再次威脅長安。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史思明大戰,唐軍大敗。史思明乘勝直逼潼關,看起來有機會再次攻破潼關進入長安。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上演了和安祿山一樣的命運,被兒子史朝義所殺。

廣德元年(763年),唐軍追斬史朝義,安史之亂表面上平定。單幾部叛軍只是名義上歸附朝廷,實際繼續割據一方。之後的100多年,叛軍餘部的河朔三鎮,一直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都叫“安史之亂”了,史思明難道還不夠出名嗎?

之所以給你造成安祿山比史思明出名是因為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發起者,所以在介紹“安史之亂”時會主要介紹安祿山的事蹟,

而史思明是作為安祿山的合作伙伴,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以後才跟隨他一起舉事,所以就造成了安祿山比史思明出名的錯覺。

但像陳勝和吳廣是一道起義,所以大家都記住了這兩個人的名字,實際上這是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覺印象,因為大家永遠只記得第一,但往往會忽略第二。

但史思明雖然只是屈居第二,但他造成的破壞力卻絲毫不壓力安祿山,而且其殘暴程度遠比安祿山要出名。

而且他這個人言而無信,先是假以投降,後又再度背叛,史思明的聰明和安祿山的圓滑比起來毫不遜色。

在他還沒有發跡之前,就敢冒充唐朝使者,通過欺騙藩國從而進入唐朝官場,因此不得不說這傢伙的膽子很大,也正因如此,讓他的官越做越大。

頃之,負官錢,無以償,將走奚。未至,為邏騎所困,欲殺之,紿曰:"我使人也,若聞殺天子使者,其國不祥,不如以我見王,王活我,功自汝得。"邏以為然,送至王所,不拜,曰:"天子使見小國君不拜,禮也。"王怒,然疑真使者,卒授館,待以禮。將還,令百人從入朝。奚有部將瑣高者,名聞國中,思明欲禽以贖罪,訹王曰:"從我者雖多,無足與見天子者,惟高材,可與至中國。"王悅,命高將帳下三百俱。既至平廬,遣謂戍主曰:"奚兵數百,外稱入朝,內實盜,請備之。"主潛師迎犒,殺其眾,囚高以獻。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奇其功,表折衝,與祿山俱為捉生—《新唐書·史思明傳》

膽子大是史思明的命運發生巨大轉變的一個契機,但也因為膽子太大,最後跟著安祿山一起造了反,所以史思明屬於那種喂不熟的狼狗,只能讓他感到害怕。

唐玄宗曾經接見過史思明,兩人聊的還不錯,唐玄宗對他也頗為欣賞。

天寶初,累功至將軍、知平廬軍事。入奏,帝賜坐與語,奇之。問年,曰:"四十矣。"撫其背曰:"爾貴在晚,勉之!

但是面對這位最高領導人的賞識,史思明並沒有感恩戴德,當安祿山反旗一舉的時候,他也跟著揭竿而起。史思明的殘暴絲毫不亞於安祿山,作為胡人,他對漢人是沒有感情的,起兵以後縱容部下燒殺劫掠,十分殘暴。

思明兵所向,縱其下椎剽,淫奪人妻女,以是士最奮。是時,舉河北悉入賊,生人貲產掃地,壯齎負,老嬰則殺之,殺人以為戲

而安祿山死後,整個戰場上就由安慶緒和史思明主導,如果不是他自己過於殘暴,揚言要殺掉自己的兒子史朝義,那麼他其實在安史之亂中是有大作為的。

但很可惜的人,這樣的人除了給社會帶來動盪以外,並沒有任何建設性的貢獻和作用,只能說死不足惜。


圍爐談史


史思明和安祿山是童年摯友,而且,長大以後二人還是好朋友。他們同時被提拔,都被唐玄宗賞識。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呢?原因安祿山起的頭,而且是什麼還是安祿山的小老弟。安祿山稱帝,而史思明則作為他的左膀右臂右臂。



01

安祿山造反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今北京地區起兵謀反。而史思明作為他的急先鋒,一路攻城奪寨。

不一會兒,安祿山就攻破了東都洛陽。野心膨脹的他,順勢登基稱帝,國號大燕。

之後,他一路過關斬將,攻破了長安,一舉終結了唐玄宗的盛世大唐。

安祿山生性殘暴。攻破長安以後,他就大開殺戒。百姓怨聲載道,愈加想念唐朝。



02

安慶緒篡位

殘暴的安祿山不得民心,而他的家裡也不太平。

先前他的長子被唐軍殺了,只好立安慶緒為太子,可就是這個“皇長子”要了他的命,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安祿山極其寵愛小妾段氏,也有立她兒子安慶恩為太子的打算。

安慶緒惶惶不可終日,便起了異心。恰好,安祿山平日裡殘暴慣了,對誰都凶神惡煞,遭來了不少手下的忌恨。



他其中一個手下嚴正夥同安祿山身邊的貼身宦官,與安慶緒密謀篡位。

安慶緒實在退無可退,只好接受了他們的提議。於是,安祿山被殺,安慶緒繼位為帝。

03

史思明登場

話說,史思明自造反以來,沒吃過幾回敗仗。直到756年初,史思明才被李光弼郭子儀等的大敗,倉皇出逃。

本來李光弼等人打得很不錯,而由於先前玄宗的錯誤決斷,哥舒翰兵敗潼關。

李光弼只能前去營救,而史思明就趁機從後方偷襲。這一擊徹底把劉正臣的軍隊打散,史思明又趁機拿下了幾座城。

不過,史思明的缺陷也很明顯,他就是打不過李光弼。在包圍太原城的戰役中,史思明圍殲李光弼不成,反倒自己還栽了跟頭。

迫於無奈,他只好投降了唐朝,朝廷給他封了個河北節度使的官做。不過,鑑於他之前的種種表現。多疑的李亨又派了人去監視他。

名為監視,實為暗殺。所以,史思明再次造反。

這一次,他取代了安慶緒做了大聖燕王。巧的是,他斬殺安慶緒的理由是大逆不道弒父,而兩年後他又被兒子斬殺。



04

荒淫無道,燒殺搶掠

史思明的軍隊是安祿山部下最兇殘的部隊,他們每佔一城,必是要燒殺搶掠一番。

女性被強姦,男性則被挑去當壯丁。而其餘老的幼的病的男性,在他們眼裡沒有一絲利用價值,所以全都被殺掉。

05

如出一轍,又被兒子殘害

一次,史思明命兒子史朝義攻城,結果被唐軍嚴防死擋,就是攻不進去。他對兒子很失望,甚至一度要殺了史朝義。

一天,史思明讓史朝義修築城牆,一天內完成。



一天後,史朝義算是完成了任務,只是泥還沒糊上。史思明見狀,要責罰史朝義。

史朝義解釋道,“多日以來,將士們甚是疲憊,所以需要休息。”史思明聽後火了,大怒道,“看我攻下陝州非殺了你不可。”

史朝義聽後甚是膽怯。由於父親生性殘暴,他指不定哪天就會痛下殺手。於是,史朝義夥同幾個手下,決定先下手為強。

這天夜裡,史思明被兒子綁起來,之後被縊死。

史朝義隨即稱帝,四年後被唐軍斬殺。


小豪說歷史


有一位部將叫史思明,有一位首領叫安祿山,唐朝玄宗末年,代宗初年,由這兩人主導向唐朝發動戰爭,這場權力爭奪戰曠日持久,影響之大,足以用唐朝轉折點來形容。

唐朝也因此發生改變,由盛轉衰,大一統的唐王朝,也逐漸被各藩王割據勢力相繼分割,又名天寶之亂。

安祿山,生於703年,卒于于757年,古營州人,父親在安祿山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自此跟著母親在突厥人部落顛沛流離,後來他們母子二人有幸得到突厥將軍的兄弟延偃收留,生活有所改觀,直到部落離散,隨著安思順等人離開突厥。

後來與安思順等人結為兄弟,也因此改名安祿山,作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他還是當時大唐分崩離析之後,作為早期的藩王割據勢力之一。

史思明,與安祿山一同出生於703年,唐朝少數名族著名將領。

別看其貌不揚,但在當時他可是少數民族當中的佼佼者,精通6種少數民族語言,早年跟隨安祿山討伐契丹,後來安祿山反叛,他作為范陽的節度使,擁兵接近18萬。

但是面對唐軍的圍剿,節節敗退,被招降之後再次起兵反叛,最終於759年,自封大周聖王。

安祿山與史思明年少交好,兩人一起長大,同時受到唐朝冊封,沒多久史思明由於其優秀的領導才能,成功晉升大將。

唐玄宗也極其看重他,在唐玄宗時期,由於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國土開發邊疆導致內外勢力不均等,創造了極大的藩王割據條件。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作為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統兵15萬,假借聖旨騙取信任攻打長安。

起初史思明僅僅作為安祿山手下一名優秀將領,剛開始所向披靡,後來也遭到唐軍的打壓,一生追隨安祿山多年,但卻不料安祿山因為寵愛幼稚,導致其他兒子不滿,派人將其刺殺,失去了大哥的史思明決定自立門戶。

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本來就想除之而後快,史思明也不甘心被這個毛頭小子所控制,再加上當時史思明手握大權,就在安慶緒準備以招兵的名義來刺探虛實的時候。

按兵不動的史思明,當即設下埋伏,將前來討伐的安守忠等人盛情款待後,趁其不備乘機拿下,後來在史思明歸降的時候,就拿安守忠,和李立傑兩人當了替罪羊,趁機向朝廷表明衷心。

直到後來,史思明表面歸降,內心則不甘心準備起兵反叛。

由於他大肆招兵買馬的動作,引起了唐肅宗的警惕和注意,派人準備將居心不良的史思明在暗地裡擊殺。

但是有人提前通風報信,也讓史思明有喘息的機會提前反叛,隨著實力不斷壯大,不僅削弱唐軍實力,而且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範圍。

就在史思明春分得意的時候,卻不料遭遇了和安祿山一樣的命運,被自己的親兒子,史朝義與其手下部將合謀殺死。

關於整個安史之亂,無疑是安祿山和史思明作為主要領導人物,前期以安祿山為最盛,中後期由史思明接盤主導局勢。

但是史思明帶兵作戰,優秀的領導才能卻是由殘暴殺戮來控制軍心的,當他的種種暴行達到臨界點,也免不了作繭自縛的結局。

安祿山還是史思明,能夠起兵反抗而且屢次讓大唐統治者束手無策,不得不佩服他倆的剛柔並濟之道,兩人都以同樣的方式騙取唐朝信任,一個主內一個主外,缺一不可。


大國布衣


安史之亂,實際上一開始是由安祿山主動發起的一場叛亂,叛亂剛剛發動時,史思明只是安祿山的部將。


之所以能安史並稱,主要是因為安祿山造反之後,他的兒子安慶緒被手下人挑唆殺了安祿山,沒了安祿山的壓制,史思明很快崛起,成功取代安慶緒成為了判軍首領。

安史之亂持續了將近9年的時間,其中由安祿山安慶緒父子為首領的時間4年,由史思明史朝義父子為首領的時間也是4年多,也就是說安史兩家各有一半時間是作為叛軍的首領。此乃安史並稱的原因之一。

其次,史思明在誘殺安慶緒之後,曾短暫了投降了唐朝,後面才復判的。也就是說,安史之亂的後半部分,是由史思明獨立發起的。此乃安史並稱的原因之二。


既然是安史並稱,那麼為什麼安祿山的知名度遠遠大於史思明?

文章開頭也說了,安史之亂爆發時,史思明只不過是安祿山部將。

唐玄宗時期在全國一共設立了9個節度使,1個經略使,其中安祿山一人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整個大唐帝國1/3的軍隊。安祿山能取得這些成就,有他自己的能力,也有唐玄宗晚年的昏庸。

至於史思明,雖然和安祿山打小就認識,但是仕途攀升的速度比安祿山差遠。當安祿山已經是三鎮節度使時,史思明只不過是平盧節度使下面的一個將領,而平盧節度使就是安祿山。


也就是說,沒有史思明,安祿山依舊是那個安祿山;沒有安祿山,史思明就不再是那個史思明。

再加上安祿山和楊貴妃之間那說不清道不明的乾兒子和乾媽的關係,讓安祿山成為民間閒談中頻繁出現的人物。

畢竟32歲的楊貴妃認了48歲的安祿山做乾兒子,然後楊貴妃還親自給300多斤的安祿山洗澡,這個場景的畫面感實在是……


小鎮月明


安史之亂實際上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安祿山之亂,安祿山矯詔起兵發動叛亂,是叛亂的發起者和當仁不讓的首領,自然是被關注的焦點。而這場叛亂而之所以被說成是安史之亂,是因為安祿山在叛亂中過早的被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而安慶緒對安祿山曾經的追隨者們尤其是史思明並沒有威懾力,史思明漸漸有了自立之心,並最終殺死安慶緒掌權,而不久之後史朝義又把史思明給殺了。所以在七年多的叛亂中,出現了四位領袖: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說起來,史思明領導叛亂的時間甚至長過安祿山。但無論如何,安祿山都是處在主導地位,史思明只是後來的篡權者。

安史之亂前夕的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即: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李林甫去世後,安祿山自認在朝廷中已經沒有了能壓制他的對手,於是和楊國忠的奪權逐漸公開化,最終在755年十一月矯詔討伐楊國忠,集結15萬大軍以范陽根據地就起兵了,而當時的史思明只是安祿山的追隨者,當然他和別的追隨者還不太一樣,他和安祿山是同鄉,所以關係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亂前夕,他是平盧兵馬使,也就是安祿山的部下。

安祿山起兵後,史思明作為先鋒,他們一個月之後攻下了洛陽。安祿山稱帝,史思明做了范陽節度使,經略河北,統兵八萬。崔乾祐領兵攻打潼關,而史思明在河北一帶與李光弼、郭子儀遭遇。正當史思明節節敗退的時候,崔乾祐攻下了潼關,兵臨長安,李光弼回軍,史思明轉敗為勝,開始攻城略地。

之後,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僭越稱帝,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開始收復兩京。而在757年的春節,安祿山沒被大唐打倒,卻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裡,安慶緒繼位,成為叛軍的新首領,但是安慶緒並沒有安祿山身上那種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威儀,也就是說安慶緒雖然做了叛軍的首領,遠沒有父親安祿山的影響力,其中史思明就對安慶緒不怎麼信服,畢竟,論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祿山之上,但他是安祿山提拔上來的,所以能擁護安祿山。而安慶緒對史思明也並不怎麼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隊是曾經安祿山部隊中的精英。

安祿山被殺後,史思明和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李光弼鎮守的太原城,而當時李光弼手中的並不過萬餘,而且並不是精兵強將,雙方力量懸殊,但是因為李光弼採取的策略得當,扭轉了戰局。二月,史思明就打了退堂鼓,讓蔡希德鎮守,自己領一部分兵回了范陽。

范陽正是安祿山的根據地,安祿山稱帝后,史思明做了范陽節度使,安慶緒上位後,史思明繼續領范陽節度使,但這時候卻慢慢出現了不同,安慶緒和史思明都在提防對方。安慶緒吃了幾次敗仗,長安和洛陽都被大唐收回,安慶緒不得不退守鄴城。當時安慶緒從各地調兵,但是史思明就是不肯出兵,實在被安慶緒逼得急了,就囚禁了安慶緒派來的使者,然後降唐,仍領范陽節度使。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史思明並不是真心想要歸順朝廷,只是想有一個緩衝時間。而且他利用這重身份還收編了不少叛軍,把安慶緒的相州變成了一座孤島。

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領兵20萬攻打安慶緒,安慶緒不敵,退守鄴城,唐軍用水淹城,安慶緒迫不得已讓薛嵩去求助於史思明,許以皇帝位,史思明這才帶著兵救援安慶緒。史思明在這一年的年底就出兵,一直等到唐軍圍困了鄴城四個多月才與唐軍開始正面交鋒。這一次,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被一陣大風吹得撤了軍,史思明在鄴南駐紮,與安慶緒進行交涉,但是安慶緒又回過頭來想要攻打史思明,最終被史思明所殺。

自此,叛軍首領就成了史思明。到了761年,史思明走了安祿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這時候叛軍更沒有了凝聚力,領導叛軍更加吃力,終於在763年兵敗自殺,其部下大部分降唐,被唐將僕固懷恩上表請求授以原職。安史之亂從此換了一種形式存在,那就是藩鎮割據。


尚宮女史


安史之亂作為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拐點,也是“四大美女”楊貴妃命運的轉折點,在後來的歷史愛好者眼裡無論是唐朝還是當時的處理都是十分可惜的,但為什麼“安史之亂”很多人只知道安祿山,而不知道史思明呢?主要就是一個從犯與主犯的關係,就比如推翻秦王朝的導火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提出者陳勝吳廣,儘管當時的陳勝吳廣最後失敗了,但也被歷史銘記下來,並深深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

至於為什麼獨獨重點提起安祿山,並讓很多人以為整個安史之亂期間都是安祿山在攪風攪雨就不得不說一下安祿山對於這場“安史之亂”的重要性了,作為當時唐朝最大的藩鎮節度使,安祿山的手下管著十五萬的兵馬,在那場“叛亂”中兵力也是最多的,但為什麼一個胡人在唐朝怎麼變成了唐玄宗的“乾兒子”呢?

其實在唐朝剛創立的時候對於軍中的統帥也是有不少的不成文規定的,比如,不能在一個地方長時間任職,不能在朝中遠統遠地,不能一個人管理多鎮,而且對於四方夷族的將領,唐朝對於他們也只是用其才,而不會讓他們統領地方,並且還會帶上一個文成來和武將相互的制衡,但安祿山卻把這幾個不成文規定全部的“打破”了。

這就不得不說起一個人了,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因為自己沒有戎馬的經歷,而當時的唐朝尚武的風氣十分的濃厚,比如詩人李白就是一個大劍客,文武雙全,而李林甫卻只有文沒有武,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定,也向當時的唐玄宗提了一個很重大的軍事建議::“文臣為將,不敢身先士卒地抵擋敵人的弓箭炮石,不如起用那些出身寒微的胡人為邊防將帥,這樣也有兩個好處,第一:胡人勇猛,更加的適合沙場,第二:胡人相對於當時的武將,勢單力薄,所以只能為了朝廷更加的效力,這句話也得到了唐玄宗的認可,自此,安祿山等胡人將領也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至於為什麼安祿山可以在一眾的胡人節度使中做大,就不得不說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的表現了,在安祿山任職期間,也有不少的“戰績”,但都是十分令人不齒的,很多次都設宴招待契丹人,然後灌醉之後就向著唐玄宗“獻俘”,還有不少得到唐玄宗歡心的舉動,在最後居然做到了唐玄宗“乾兒子”的地步,而做到了唐玄宗“乾兒子”了之後,安祿山的權利也無限擴大!最後自己一個人掌管了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手下兵力也達到了十五萬人,佔據了當時唐朝所有藩鎮兵力的三分之一!也為後來安祿山的“膨脹”埋下了基礎!

但作為唐玄宗“乾兒子”的安祿山,身上的光環也不僅僅只有三鎮節度使那麼簡單,安祿山還同時的兼任河北採訪使,受封上柱國,賜爵東平郡王!是大唐帝國從開國以來,外封武將為王第一人!儘管當時的安祿山對於滿朝文武都是一種不放在眼裡的心態,但是對於兩個人的話還是十分的聽從的,一個是李林甫對她有提拔之恩,另外一個就是唐玄宗,甚至對於當時的太子李亨都不放在眼裡,以此來表明對於唐玄宗的忠心。

所以在這兩個人都在的時候,安祿山也比較的老實,但隨著之後李林甫的去世,新上任的楊國忠對於安祿山並沒有什麼辦法控制,也擔心有一天安祿山會入朝拜相,所以在各種的地方針對安祿山,並在唐玄宗的耳朵旁邊進言安祿山要造反,在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的條件下,楊國忠也終於抓到了安祿山的一個把柄,並將安祿山的門客抓了起來,後來因為沒有得到任何情報,最後這些門客也被秘密處死了,得知門客被殺的消息,安祿山又驚又怒。看到楊國忠這樣的苦苦相逼,遂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終於,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召集了門下的所有兵馬,並聯合了不少的外族,起兵十五萬對外號稱二十萬,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至於為什麼為什麼總是提起安祿山,想一想也很簡單,很多人記下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記起那一個出力最大,並且是出頭鳥的人,安祿山正好符合了這些條件。

不過也是因為這一次的戰亂,也使得唐帝國迅速的從最高峰跌入了低谷,後來雖然在郭子儀、李光弼的共同努力之下平息了安史之亂,但唐帝國在那之後的元氣也徹底沒有了,剩下的幾代也變成了苟延殘喘,宦官專權,地方割據的狀況,也不得不讓人唏噓!


娛樂吃瓜主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曾“大有作為”,卻為何一個比較出名,而另一個卻很少被提及呢

唐玄宗的確開創了“開元盛世”,使李唐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他在生活作風上,過度寵愛楊貴妃,給予楊家極度的榮譽,在大量的銀錢揮霍下,底層百姓的負擔在加重,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在統治階級內部,安祿山和楊國忠爭權奪利,文臣和武將之間的矛盾頻起;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問題也越來也嚴重。

在眾多矛盾的衝擊下,公元755年,官任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手握十幾萬雄兵的安祿山,終於反了大唐。在這場造反的過程中,安祿山與唐玄宗、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關係以及矛盾,因此,這場叛亂中,人們更多的是將目光放在了安祿山身上。

這場動亂的發起者是安祿山,當時的史思明,只是安祿山的部將和幕僚。安史之亂一共歷經了八年,這八年來,中原大地一片混戰,由於當時唐朝正在急著平叛,因此,周邊的民族,如吐蕃、回紇都忙著趁火打劫,那一段時期可謂是當時最為黑暗、動亂的時期。

公元756年,安祿山公然稱帝,建立了大燕國,唐朝廷派兵鎮壓,郭子儀率領的兵馬將安祿山打得想往范陽逃跑,結果在途中遇上了被叛軍打敗的朝廷將領,使得安祿山一方的形勢竟然好轉起來。安祿山稱帝后,在生活上,也是逐日驕奢淫逸,一心享樂,同時,身上長了毒瘡,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安祿山的視力也在急速下降。

安祿山兒子眾多,但是非常寵愛小兒子,這讓他的二兒子安慶緒非常不滿,因此,安慶緒就帶著李豬兒將父親安祿山殺死了,因此,公元757年,安祿山去世,此時的叛軍首領由安慶緒擔任。在安祿山去世之後,史思明有了想要自立之心,而安慶緒在接下安祿山的位置之後,想要殺掉史思明。

史思明在對抗唐朝廷的戰役失敗後,便回到了范陽,當上了范陽節度使,而安祿山在造反的過程中,搶佔的大量的金銀財寶都被藏在了范陽,因此,史思明在范陽的日子過得很是逍遙,便想要將范陽連同這些金銀財寶一起佔有,後來史思明便設計殺死了安慶緒,成為了叛軍的新首領。

史思明曾一度大敗朝廷大軍,最終將朝廷收復的洛陽,又重新握在掌中,就像當初安祿山的叛亂一樣,更甚者是更加的強勢,唐朝江山岌岌可危。

但是公元761年,史思明以跟安祿山同樣的方式死去,都是被兒子所殺,史朝義斬殺了自己的父親後,叛軍內部的矛盾此起彼伏,使得朝廷有可乘之機,後來史朝義被唐朝廷所殺。即便如此,叛軍的勢力也依然龐大,最終朝廷和叛軍經過協商後,叛軍在名義上歸附朝廷,而朝廷則把河朔三鎮給了叛軍,由此也造成了唐中後期亂局的開始。

其實史思明的名字一直不如安祿山那麼出名,主要是因為,人們關注一場叛亂時,首先關注到的是一場叛亂的發起人,而史思明是這場叛亂的後來者,在人們看來,他發動叛亂是在安祿山已經叛亂的基礎上,並且,相關的影視作品對安祿山,著墨過多,同時,大唐盛世是大多數人都瞭解和熟悉的,對於大唐盛世有影響的安祿山固然也就記憶深刻了。


道中道道而道


所謂“安史之亂”,指的就是安祿山、史思明及其兒子的造反活動。說“安史之亂”沒有重點提史思明是不正確的。

當然,與安祿山相比,史思明的存在感較弱。主要因為以下幾點:第一,確實安祿山的能力以及威望是高於史思明的,更多時間,史思明是作為安祿山的部下和追隨者出現的;第二,安祿山和楊貴妃之間的一些事情,更為安祿山增加了一些傳奇色彩;第三,“安史之亂”尤其是前期,安祿山父子影響力大於史思明父子。

當然了,安祿山死了之後,史思明的威望和影響力是超過安慶緒的,這也是他最終能夠從安慶緒手裡奪權的原因。當然了,“安史之亂”兩大靈魂人物最終被自己兒子所殺;這說明,叛軍內部矛盾重重,這也是唐朝能夠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