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武帝蕭衍為何要“出家當和尚”呢?原因是什麼呢?

鐵男春秋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現在來分析一個人做了某項決定,一定有其原因。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蕭衍,在他的前半生文治武功史不絕書,但是到了後半生,他卻對佛教異乎尋常的感興趣,不僅多次捨身入寺,而且大力支持佛教事業的發展。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

梁武帝蕭衍作為南朝時期的君主,其為人雄才大略且文采過人,是當時難得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中國的南方獲得了極大地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勝過北朝;在蕭衍的大力支持下,南梁也進入了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期。

蕭衍原先只是南朝齊的一名將領,因為其過人的才智及功勳受到重用。在和北魏對陣時,其多次擊退孝文帝的進攻,多次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有次在其他將領們在戰場上失利,即將導致整個戰爭失敗之時,蕭衍身先士卒,率軍穩住陣腳,才使得此次戰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後來南齊皇帝蕭寶卷昏庸無道,想要加害於他,他發動內戰攻入建康,奪得帝位,建立南梁。

從現存的史料記載,梁武帝在文學上的造詣頗豐,他不經熟知儒家經典,還曾經編纂過《周易講疏》《孔子正言》等書籍,在他的發起下,編撰成600多卷《通史 》。其在佛學上的也很精通,寫過《大品》《三慧》《淨明》這些著作。他的書法在當時也自成一家,同時還有音樂家和詩人之稱,他的這些優點在未成為皇帝之時就受人稱讚。在其長達半世紀的統治之下,歌舞昇平,就連當時北邊的高歡都羨慕不已,高歡曾說過:“江東復有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在這長治久安、歌舞昇平之時,蕭衍卻突然間發生改變,將儒教傳統拋至於外,接受了佛教,對於佛教他是無條件信任,寵幸到了極致,不惜為此放下政治。在公元504年,蕭衍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下達了一份被現在稱為《舍事李老道法詔》:

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為正道,其餘九十五種皆為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為化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偽就真,舍邪入正。

他將佛教定為唯一的正道,將以周公、老子、孔子代表的儒教和道教稱為外道。他敦促王公百官從邪道返回正道。不僅是下詔書而已,他還多次將自己“賣”到寺廟之中(“賣”就是“捨身”,佛教的專門術語),在公元527年,他在皇宮旁建立了一個皇家寺廟---同泰寺,這個寺廟就成了他以後捨身的場所。也是在這一年,他剃掉了頭髮,穿上僧衣,就像和尚一樣吃齋唸佛,持續了三天。這是他第一次捨身。後來又在這座寺廟中捨身3次,每次的捨身不僅耗費時間長、花費多,而且完全忽略了政事。

上面講解了其捨身入寺的過程,但他為什麼篤信佛教,“做和尚”,不惜花費巨大金錢和時間, 甚至連國家的氣運也不關注了?

這其實也和佛教的發展有關,佛教成為中國的正統宗教,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並部署從蕭衍時代開始的。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期開始進入中國,但是一直沒能得到重視。等到晉氏衣冠南渡之後,佛教得地位才逐漸上升,成為主流的宗教。

知道東晉那時期歷史的,都知道當時社會上主流的是玄學,那時的士人們喜歡詩酒流連,享樂主義盛行,專注於談論玄學。佛教就是利用了這個契機,向玄學靠攏,藉助玄學的外衣來推廣自己,並宣傳自己是和儒教、道教是等同的。

這些措施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在東晉開始,無論是皇帝和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成了佛教的信徒。代表的人物有東晉明帝、孝武帝、恭帝等等,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佛教的信仰者。特別到了東晉後期,權臣迭起,皇帝們的權力逐漸喪失,就紛紛選擇墮入信仰之中,想要在這種信仰中得到解決方法或是心靈上的解脫。皇帝們投入佛教最初只是無奈的選擇,但這種風氣卻影響到整個社會,使得當時社會階層們也更加相信佛教。

這時的統治者們又發現了一種很好的控制思想的武器,他們發現當人們專注於談論佛理時,忽略了自身所處的各項不適,反而嚮往虛無縹緲的來生。慢慢地,統治者們開始利用佛教。梁武帝蕭衍在稱帝之後,最初也是對儒教青睞有加,他本人也是深耕儒家經典,但是他發現,儒教並不僅僅是死記硬背,需要在這基礎上增加談理的內核,而佛教是最能談理的,於是他致力於尋求改造的道路,儒教的各項禮儀仍是必須使用的規矩,但也在其中慢慢增加了佛教的因素,先讓人們在理論上產生認可;另一方面,也將佛教政治化,給予統治者普度眾生的名義。


帶志逐夢


原因有以下2點。

原因一 -- 對家人的失望

蕭衍的六弟蕭宏窩藏殺人兇手,蕭衍得知後不僅不懲治反而還加封官職。不知好歹的蕭宏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同謀篡奪蕭衍的皇位。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後處死,其大女兒自盡。蕭衍一點也不怪罪蕭宏。後來蕭宏病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其母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過七個月就生下蕭綜。這事明擺著的,是東昏候的種。蕭衍不歧視蕭綜,封他為王。吳淑媛失寵後,對蕭衍懷恨在心,就把這事悄悄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疏遠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去作戰,蕭綜卻投奔了北魏。

蕭衍非常生氣,撤銷了蕭綜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蕭綜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諡號為“敬”。


原因二 -- 太聰明瞭,太能幹了,給自己找個信仰

梁武帝蕭衍從小就十分聰明伶俐,據史載,他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為“竟陵八友”之一。登臨御座後,雖然日理萬機,但始終沒有忘記讀書,常常手不釋卷徹夜苦讀。他這種皇帝在整個歷史上也算是鳳毛麟角。

由於勤學刻苦,梁武帝在經學、史學方面的建樹頗豐。在經學方面,他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200餘卷;在史學方面,他主持編纂了《通史》,併為之作序。可惜的是,現在這些書均已失傳。

他在音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創作出了不少樂曲,研製出新型樂器,豐富了我國傳統樂器的表現力。

他的棋藝也非常高超,稱帝前常常與人對弈到深夜,稱帝后興趣不減,不少官員與他是棋友。特別說明的是,不是因為他是皇帝大夥讓棋,是正南其北對弈,因為他下到盡興之時,是不講君臣禮數的。屬全身心投入吧?

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梁朝文化藝術事業達到了東晉以來的最高峰,甚至連肚裡僅有些許墨水的武將們也能吟誦出好些不錯的詩。

蕭衍登臨御座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他十他勤政謀政、銳意進取,廢除了宋齊的典籤制度,增大分封諸王的權力,妥善處理士族和一般老百姓的關係,設立國學,招五館生,建集雅館和士林館,不重出身唯才是舉。

他一年四季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據史載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皇宮前設立兩個函(即盒子),分別是肺石函和謗木函。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給國家提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信。


總結

從549年伊始,梁朝一直陷於內亂之中,557年,陳霸先進封陳王,不久受禪稱帝,建立了陳朝,梁朝至此滅亡。蕭衍憑他的聰明才智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爾後又由他的昏聵將其葬送。

對家人的失望,對生活感到無聊,讓蕭衍從此看破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幾次入寺廟當和尚,講解經書。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憑興趣四處亂建佛寺,和尚“吃素不吃葷”,供奉菩薩和祖先只供素食這些規矩,就是他在這段時間興起的。皇帝也是人,是人精力就有限,蕭衍整天忙於那些事,導制朝綱混亂,社會動盪,國庫虧空。


花奈


歷史上有一個被稱為菩薩皇帝的人,就是南朝梁武帝。南朝梁武帝蕭衍之所以出家當和尚是跟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狀況密切聯繫的。梁武帝蕭衍這個人崇尚佛教和佛學的行為實際上是當時的社會意識的人格表現。表面上看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是個人消極行為,實際上卻深刻反映了當時的需要休養生息的社會狀況。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大分裂時期,戰亂頻繁,長期分裂,這實際上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這是不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的。人民群眾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會從動亂進入穩定。佛教的因果思想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行為是一種統治者加強皇權並穩定社會秩序的行為,是維持穩固統治的一種現實和心理需求。

對於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原因,總結如下:

首先,從政治上說,蕭衍是什麼人?皇帝。皇帝做一切事情的目的是什麼?鞏固統治。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分裂的時期,改朝換代特別頻繁,皇帝的更替也特別頻繁。南梁就是在南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梁武帝蕭衍的皇權是奪自於蕭寶融。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梁武帝想不想鞏固統治?當然想。佛教是有利於鞏固統治的。

佛教成為了梁武帝蕭衍鞏固皇權的手段。讓和尚改吃素的梁武帝蕭衍並沒有多麼的高尚,他也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佛學家,他只是一個有著強烈權力慾望的普通人,他只是一個皇權支配下的皇帝。在大分裂的混亂的社會秩序下,梁武帝蕭衍需要利用佛教減少民間的反抗活動。

為了達到鞏固皇權和穩定社會秩序的政治目的,梁武帝蕭衍才一再作出了出家當和尚的舉動。看似怪異,實際上在意料之中。

其次,從經濟上說,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行為可以穩定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秩序可以推動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長期的分裂割據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無論是小農經濟還是商品經濟都要求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為什麼呢?因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穩定。如果長期戰亂,沒有人身安全的農民如何耕種?!如果長期戰亂,沒有財產安全的商人哪有心思經商?!

穩定的社會秩序是人民的需要,更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怎樣才能創造能夠推動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秩序呢?利用佛教。軍隊的將軍人信了佛教就不會有判亂,政府的高官信了佛教就不會有權力陰謀,下層人民信了佛教就不會有反抗。如此,社會秩序可以穩定,經濟可以發展。

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其實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而進行的一次政治秀,但有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

再次,從思想上說,大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了衝擊。能夠寄託人們精神的佛教和道教思想廣泛傳播。

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實際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從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以後,儒家思想就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然而到了未經南北朝時期,單純的儒家思想並不能完全穩定政治局勢。於是,統治者就在儒家思想之外找到了佛教思想來進行統治思想的補充和完善。

未經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思想,並不是單純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也是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當然,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是在不斷的彼此融合的。在彼此融合的狀況下,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所以,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並不是完全信了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是治國思想,佛教思想則可以控制下層勞動人民的意識。梁武帝蕭衍用儒家思想控制掌握權力的大臣,而用佛教思想控制沒有權力的人民。說到底,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行為,實際上是想實現從思想上對社會進行全面控制的表演。

最後,從整體社會上說,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行為實際上是社會的自我療傷的潛意識,是社會需要休養生息的具體提示。

梁武帝蕭衍是一個皇帝,梁武帝蕭衍也是一個社會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行為並不完全受控於自己的思想,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行為是受社會潛在意識的推動的。社會需要向哪個方向發展,就會推動人向哪個方向做工作。分裂的魏晉南北朝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梁武帝蕭衍就出家當和尚。

戰爭已經嚴重損害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受傷嚴重的中國社會需要療傷。如果當時的中國社會在繼續流血,中華文明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威脅。不說別的,戰爭再繼續下去,還會有充足的人口推動社會的發展並進行文明的建設嗎?沒有!所以,社會的修養生息是必須的,南朝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自覺也是要有的。

社會的集體意識不能直接告訴人們社會的走向,但社會的積極意識可以通過有代表性的人的行為來引導社會的發展方向。梁武帝蕭衍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集體意識的代言人和引導者。

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控制權力實際上在門閥士族的手中。梁武帝蕭衍並不能像後世的皇帝一樣在國家大事上一言而決,而是需要於世家大族進行溝通和交流。尤其說皇帝是國家的統治者,不如說門閥士族是社會的掌控者。皇帝想從門閥士族手中奪權,於是就有了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這既是他奪權的一種行為,也是他奪權不成功後的一種放棄。

總而言之,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行為是在社會集體意識的推動下進行的一次穩定皇權和社會秩序的政治秀,是一次隱蔽的奪權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梁武帝蕭衍成為了休養生息的社會集體意識的具體執行者和代言人。人有自己的意識,但人的意識受社會意識的影響;皇帝有自己的行為,但皇帝的行為受到社會行為的推動。生活在社會上的人不可能擺脫社會及其意識和集體行為的控制。人在社會,身不由己。


歷史緯度


作為一位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三番五次“出家”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即加強自己對南朝的統治!

作為南梁政權的開創者,梁武帝蕭衍一生有很多傳奇之處。他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最博學的開國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時期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歲,是僅次於乾隆的第二高壽皇帝。

最值得一提的是,蕭衍在有生之年不僅推崇佛教,廣建寺廟,發展僧徒,而且還頻繁地往寺廟裡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捨身為寺奴,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時出家的皇帝。

蕭衍為何老往寺廟裡跑?有人說他一心向佛,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有人說他看破紅塵,不再留戀皇帝寶座;還有人說他斂財有方,通過贖身撈取好處。其實,這三種觀點都經不起推敲。蕭衍如果真心皈依佛門,他完全可以退位出家,沒必要來回折騰;如果他真要斂財,堂堂皇帝根本用不著耍這點心眼。筆者認為,蕭衍此舉有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

一、爭取佛教界支持,以鞏固南梁統治

蕭衍能成大事,既出於他的非同尋常的雄才大略,也歸功於僧侶勢力的輿論支持。無論是出於論功行賞,還是出於個人信仰,蕭衍即位後,於公於私,都要擴大佛教聲勢,將佛教地位抬到一個新高度。

所以,把君權和佛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行政教合一,在佛教上大做文章,是蕭衍政治的一大顯著特色。蕭衍頻頻往寺廟裡跑,一再出家捨身,一再扶持寺院經濟,一再像《御講(摩訶般若經)序》所說的“皇帝(蕭衍)舍財,遍施錢、絹、銀、錫杖等物二百一種,直一千九十六萬”,甚至利用權力將佛教定為國教,應該是為了爭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種含有政治意義的努力,目的是獲得僧侶勢力的信服與支持,以鞏固南梁統治。

二、借佛教征服人心,加強思想意識統治

任何宗教,對廣大被壓迫人民而言,都是麻痺、欺騙群眾的精神鴉片。蕭衍對儒、道、佛都有過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儒學教導人們恪守禮法倫常;道學勸說人們不要計較爭奪;佛學講究六色皆空,引導人們嚮往極樂淨土,三者的共同點是要人們安於現狀,不去反抗鬥爭,都可以作為執政者欺騙、麻痺、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

三者比較,蕭衍認為佛學理論和佛教修行方法對人民更具吸引力,也更具欺騙性。蕭衍一貫擅長心理戰術,在早年領兵打仗時,蕭衍就總結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梁書》)。他帶頭捨身,大興佛教,無疑是為了憑藉佛教征服人心,加強思想意識統治,大造自己的聲威。

三、推行宗教迷信,加強統治地位

大凡統治者,都有一個通病,即年齡越大,猜忌心就越重,就越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忠誠,蕭衍也不例外。蕭衍一次次地往寺廟裡跑,一次次地捨身為寺奴,一次次地賴在寺廟裡不走,絕非單純地為了講經誦佛,也絕非真心實意地位眾僧執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玩弄統治權術,藉以檢驗皇子王侯、文武百官對自己是否忠誠,看看臣屬們是不是有誠意贖回他這位快要過時的皇帝,是不是真心希望讓他回宮執政。

蕭衍突出個人,唯我獨尊,製造對佛教的宗教迷信,正是要為臣屬製造對自己的個人迷信。通過這種厚臉皮的政治表演,蕭衍意在進一步樹立和加強自己的權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信仰、提倡佛教已成為蕭衍時代上層社會的傳統習慣,而蕭衍也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皇帝菩薩”,其性格也變得內傾、封閉、保守、剛愎起來。蕭衍晚年喜歡別人阿諛奉承,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魏書·島夷蕭衍傳》稱“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朝中大臣知道他這一特點後,爭相奉承,莫敢正言,誰也不敢在他面前說一句真話。

蕭衍儘管佞佛,整日沉溺於佛學精神世界,但佛祖並沒有保佑他,以致招來“侯景之亂”,他也落得個餓死臺城的悲慘結局。蕭衍被困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梁書》),似乎流露出了些許悔恨的意思,可惜為時已晚。


歷史便籤


南朝梁武帝蕭衍為何要“出家當和尚”呢?原因是什麼呢?

蕭衍做了皇帝,建立了梁朝,但是他一生出家了四次,原因如下:

1.自己過於仁慈,重用親屬

蕭衍當了皇帝之後,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任用賢才,積極聽取臣子的意見。但是時間久了,他的猜忌心就越來越重。因為蕭衍的皇位就是被眾人幫助才有的,可他並沒有重用這些開國元勳,反而是對他們很苛刻吝嗇。相反蕭衍對他們的親屬們卻頗為照顧,在後來受到親屬的背叛時,沒有那些開國大臣站出來幫助他,進而讓他寒了心。所以他選擇了出家。

2.縱容六弟蕭宏的任性

梁武帝蕭衍對於自己的親屬過於寬容,甚至一直縱容自己的六弟蕭宏胡作非為,任由蕭宏和自己的大女兒私通,兩人越來越肆無忌憚,以至於最後還想著要篡奪皇位。在事情敗露後,蕭衍仍然沒有怪罪他們兩個人,而是給了他們一條活路。不過,他的女兒卻因為羞愧而自盡,蕭宏自己最後也得病而死。這件事讓蕭衍悲痛不已,開始學習佛法來求得心靈的解脫。

3..遭受妃子和孩子的背叛

蕭衍做了皇帝后,將蕭寶卷的妃子吳淑媛據為己有。七個月後,吳氏生下了兒子蕭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兒子是蕭寶卷的了,但蕭衍卻待他如親生兒子一般。蕭衍給蕭綜封地為王,還讓他做了將軍。不過,由於吳氏失寵後心生怨恨,就告訴蕭綜他的真實身份。蕭綜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蕭寶卷之後,逐漸地和蕭衍疏遠了。最後在他帶領軍隊與北魏作戰的時候,他投降北魏,還公開表示自己是蕭寶卷的兒子。這件事讓蕭衍氣得不行,但還是願意給他回來的機會。吳氏病逝後蕭衍又恢復了蕭綜的封號,看來蕭衍是個真心愛乎自己親屬的人,哪怕蕭綜和他並無血緣關係。

但是蕭綜和蕭宏的背叛,讓篤信佛教的蕭衍遭受了巨大的打擊。本來推崇儒家思想的蕭衍,進而看破紅塵,轉向佛家。這也就是蕭衍選擇出家的主要原因。


歷史之味


“漢皇置酒未央宮,梁帝講經同泰寺”,梁武帝蕭衍“出家當和尚”的事也是名聲在外了。梁武帝蕭衍是個才能出眾的統治者,但也正是生在亂世,尤其是生在南北朝帝王家族,南北朝皇家的荒誕,可以用魔幻主義來形容。

梁武帝蕭衍不僅親眼見證了那個可愛的時代,而且自己也經歷了太多。最終決定出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女兒背叛

梁武帝蕭衍經歷了親女兒的背叛,蕭衍長女不僅與蕭衍的六弟蕭宏發生了不可描述,難以啟齒的不倫之事。而且居然長女還幫助蕭宏,刺殺梁武帝蕭衍以求謀權篡位。一個是自己的親閨女,一個是自己眼看著長大的六弟,二人不僅做出了有辱門風的醜事,而且還合謀刺殺自己,梁武帝蕭衍怎麼能夠不受刺激。

兒子背叛

南梁與北魏開戰,梁武帝蕭衍派兒子蕭綜出征,誰知兒子蕭綜居然帶著軍隊背叛了南梁,投靠了北魏。國之存亡面前,梁武帝蕭衍遭此背叛,怎能痛心不已。雖然說蕭綜是否是梁武帝蕭衍的親兒子,還存在爭議,但蕭衍待他卻是比親的還親。蕭綜叛逃北魏後,蕭衍仍然對他思念甚切,盼著他回來,但是最終也沒能看到浪子回頭。蕭衍也是失望至極。

可見,經歷了這麼多,難免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也是非常可理解的了。


藝文雜記


蕭衍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開國皇帝,一方面和他的才幹分不開,另一方面,僧侶勢力的輿論支持也功不可沒。蕭衍在有生之年推崇佛教,廣建寺廟,發展僧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爭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種含有政治意義的努力,是蕭衍政治的一大顯著特色。

一、少年英雄、出身名門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七年(464),蕭衍出生於蘭陵蕭氏的世家大族中,蘭陵蕭氏出自西漢開國功臣名相蕭何,按輩分算,蕭衍是蕭何的二十五代孫,而南朝齊國開國君主蕭道成則是蕭何的二十四代孫,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蕭道成的族弟。

幼時的蕭衍就十分的聰穎好學,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曾經會同七位好友一起拜入竟陵王蕭子良門下,並稱“竟陵八友”,與其他七位單純的文人並不一樣的是,蕭衍還有他們不具備的超人的膽識。

梁武帝劇照

二、功勞顯著、官運亨通

憑著自己的出身,蕭衍一開始便坐到了參軍的位置,父親病逝守孝結束後,任黃門侍郎。其後在齊明帝蕭鸞戡亂繼位的過程中,蕭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為蕭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得以使明帝登基異常的順利,於是因功被封中書侍郎。公元495年,北魏拓跋宏率領30萬大軍進攻南齊,明帝派王廣之和蕭衍初戰,王廣之畏縮不前,蕭衍自薦勇當先鋒,最終獲得大捷,明帝大喜,封蕭衍為太子中庶子。雖然在公元497年的北魏第二次戰爭中因友軍的膽怯臨陣脫逃而導致蕭衍不得不退守樊城最終損失慘重,但因事出有因,所以明帝並未怪罪蕭衍,反而任命其為雍州刺史,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這為其後來取而代之奠定了基礎。

三、取而代之、政治斐然

寵信蕭衍的明帝在位五年就病死了,其子蕭寶卷即位,這位蕭寶卷每日只知驕奢淫逸,不理朝政,還聽信讒言濫殺大臣,其中就包括蕭衍的哥哥蕭懿,這樣使得蕭衍漸漸有了二心,他聯絡明帝第八子肖寶融一起討逆昏君,最終在內應王珍國的合作下,蕭寶卷被殺,肖寶融被推舉為帝,是為齊和帝。

梁武帝畫像

讓和帝繼位顯然是蕭衍的權宜之計,最終在公元502年時機成熟,迫令和帝禪位於己,改齊為梁,是為梁武帝。梁武帝建國初期,政治斐然。政治上勤於政務,每日五更天就起床批閱奏章,在納言上,它採用了“制函”的方式,就是將兩個盒子放於門前,一個是供朝臣諫言、一個是供百姓諫言。而且吏治上倡導大臣們行節儉之風,自己更是親力親為,每日只吃蔬菜。

四、一心向佛,卻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中後期,疑心猜忌這些皇帝該有的還是如舊貫入了他的身體。對於開國功臣,忌憚他們功高蓋主,於是就不封高位,可是恰恰相反的是,自己皇族內部人犯法他卻輕之縱之,其中尤以六弟蕭宏次子蕭綜為最。不過這兩個人對於武帝的偏袒卻不領情,一個和自己的侄女私通、一個投降了北魏。蕭衍由此大受刺激,早年本崇尚儒家的他此時卻看破紅塵轉信佛教。據史料記載,“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甚至在527年——547年之間,梁武帝捨身出家次數就高達4次共計兩個月之久,每次最後竟然都得大臣們籌錢來贖,武帝才戀戀不捨的還俗,就連自己的小名“練兒”都出自佛經。他又從佛經中找到理論依據命令僧人必須吃素,這也是後來漢傳佛教吃素傳統的由來。晚年的蕭衍把精力都放在了修佛身上,朝政一概不理,最終導致權臣當道,發生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而86歲的梁武帝在臺城活活被餓死,如若不是晚年對朝政的鬆懈對用人的不理智,梁武帝說不定還可以繼續頤養天年,而不僅僅是活86歲這個歲數。


無知公子世無雙


梁武帝蕭衍是中國古代上崇尚佛教皇帝的代表。

在姚思廉所做的《梁書·武帝紀》中,對蕭衍的基本信息做了介紹:“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漢相國何之後也。”

也就是說,他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根據《梁書》記載,他是一個及其敬業的皇帝,對政事也十分的關心,書中說他“勤於政務,孜孜無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糾奸擿伏,洞盡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後可奏。”然而這樣一個敬業的皇帝,為什麼要一反常態,跑去做和尚呢?並且梁武帝家世為道教世家,梁武帝受此薰陶一開始也信道教,對於陰陽與占卜也十分精通,那麼以他這樣的身世又為何轉信佛教,放棄道教呢?

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蕭衍一共出家了四次。而我們能夠推測,這四次出家,不斷的加深了他對佛學的敬重和信仰,加重了他對佛學的迷戀,讓我們看看這四次出家都在什麼時間。

第一次出家是在公元527年,蕭衍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號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大多反對,最後爭論不下,才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第二次出家是在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盤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第三次出家是在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第四次出家是在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四次出家,體現了梁武帝蕭衍對佛教深深的信仰。不僅如此,他自己在皇宮歸佛受戒,還熱衷於佛事活動如集眾講經,建寺佈施,使佛學在這一時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出現人人誦讀佛經的情況,也出現了更多阪依佛門的人。

他出家的原因總共有以下幾點:

根本原因:佛教文化在中國社會的適應性與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社會背景的需要。

有利於社會穩定和政治統治。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就廣泛的發展起來,發展的原因便是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人們因生存而陷入痛苦時,遍需要一種神秘的力量來緩解他們的精神需求,在一篇論文中把佛教說成是“良好的安慰劑”,這樣一來,即使他們遇到再大的困難,對生活始終充滿希望,從而賦予了他們的人生意義,改變了他們對自己人生的看法,逆來順受,由此統治便容易多了。

梁武帝自身對佛學的興趣和個人經歷促使他信仰佛教。

雖然蕭衍出生於天師道世家,一開始信奉的是國教,但是他早年對佛學便很感興趣。齊永明二年(484年),齊武帝的次子蕭子良鎮守西州,才華橫溢,尚清淡,好講佛法,而此時蕭衍在王儉的推薦下也來到了西州,對佛學也有一定的瞭解。當時登上西邸是有才學的象徵,不久,蕭衍便和謝脁、王融、沈約、蕭衍、蕭琛、任昉、範雲、陸倕並稱為“西邸八友”。而其中也有好佛法之人,在此地,佛法的傳播已經十分深遠了,而關於佛法的大討論也十分多,因此,蕭衍受到過佛學環境的薰陶,且最感興趣的是佛教的“精神不死學說”。

梁武帝的個人境遇促使他信奉佛教

蕭衍在建立梁朝初期,曾經心中有抱負,想要一鼓作氣統一全中國,於是在梁普通五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月,趁北魏梁乘六鎮起義,命豫州刺史(治今安徽合肥)裴邃為督征討諸軍事指揮各軍北進,準備北伐。但是北伐卻失敗,而梁武帝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次北伐,大大傷了梁朝的元氣,使梁朝一時緩不過勁來,也加重的梁武帝的心理壓力。

當然,梁武帝出家的原因還有其他,比如賺取朝廷贖他所繳納的錢財,以此為佛教做貢獻,比如他父母妻子的早逝讓他思念親人等等,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這些都是我們的推測,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及其巨大,不可磨滅。


青山故壘


梁武帝蕭衍,南北朝時期,南梁朝最著名的佛學皇帝。他為了學佛,曾四次出家,又被大臣用重金贖回皇宮。

為何這位皇帝如此不顧正業,出家鬧著玩呢?

一,生於玄學環境

蕭衍生於南朝宋孝武帝時期,是個貴族,他的父親是南齊帝蕭道成的族弟。

西晉時期,上流社會風氣喜歡談玄辯道,甚至在五胡亂華滅西晉後,那批“南渡衣冠”的士族們,依然不改清談的本色。

這種社會風氣一直延續到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士族們整天標榜與眾不同,不跟凡俗人一般見識,他們不屑於幹實事,當官也不想勤勉(請參考陶淵明),他們覺得報不報效朝廷都無所謂啦,至於忠於家國皇帝,那好像不關他們事,他們只關心今天的“五石散”是不是夠分量,好讓他們繼續沉浸在嗨的感覺中。

蕭衍就是出生在這個大環境中,從小耳燻目染,亦不可避免的喜歡談玄。見如下史料:

“高祖(蕭衍)常於宴席問群臣曰:‘朕為有為無?’份對曰:‘陛下應萬物為有,體理為至理為無。’高祖稱善。”——《梁書*王份傳》

這裡的“有”、“無”,就是清談玄學標準的辯道話題。

(士大夫清談)

二,自我帶頭,改善社會風氣

自王莽開篡位先河,曹丕接著學,然後司馬家更是變本加厲,明目張膽的篡位、弒君。留下了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種篡位的思想,在當時的掌權者手中,感覺猶如家常便飯一樣。

公元403年,桓玄攻入建康(今南京),篡晉建楚。不久被劉裕擊敗,劉裕掌握了東晉大權,並把境內割據政權掃滅。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篡得來的位子,亦不長久。

公元479年,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自立為帝,建立南齊。

公元502年,蕭衍迫蕭寶融禪讓帝位給他,他篡齊建立梁朝。

(政權頻繁更迭)

蕭衍自己就是篡位者,所以在得位後,面對頻繁篡位的社會局面,他煞費苦心的尋找根治人心貪惡的良藥。

他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改變清談玄學,而道家就是這些玄學理論的來源。於是,他大力扶持儒學和佛學,致力消除道家玄學的社會影響。

梁武帝的這個政治念頭,記錄在《全梁文》裡,有三條是梁武帝親自拒絕清談會的《答皇太子請御講敕》。

公元505年、508年兩次頒佈《興學詔》,裡面說要重重獎勵學習儒學的學生,設立《五經》博士,允許這些博士自己開學校教學生。重開國子學,全國各州郡設立學校。並命令所有士族、公室弟子,二世祖等強制入學。

(學校)

不但如此,蕭衍還在州、郡、縣各設立州望、郡宗、鄉豪各一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處溜達,看看哪裡有著名有才幹的大儒,並把這些大儒推薦到朝廷。

同時,他告訴手下人,你們要推薦到朝廷來做官的人選,必須“通經”。意思是候選人必須熟讀《四書五經》中的一本,不然不準做官。

詔曰:"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顏,勿限年次。"——《梁書武帝本紀》

除了儒學他還大力提倡佛學。

三,中佛毒,痴迷佛學。

起初,他只是把佛學當作思想改造的工具,把社會上清談玄學的風氣給改移,致力營造一個不貪的天下。那樣,手中有點權力的臣子就不會心心念唸的要篡位了。

梁武帝在《淨業賦》中說了這個觀點:“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誰知我不貪天下,唯當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


(梁武帝劇照)

然而,隨著他對佛學研究的越深,越是痴迷甚深,不可自拔。

這時候的梁武帝,早已偏離他用佛學來移風改俗的初衷。他漸漸的變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公元504年4月8日,信佛甚深的梁武帝親自頒佈了《舍道敕文》:“……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反,今舍舊醫,歸憑正覺。……”

從此與道家一刀兩斷,皈依佛門。

皈依佛門後,他開始了騷操作,公元527年3月8日,梁武帝跑到同泰寺出家,令滿朝大臣一頭霧水,三天後,自己又跑回皇宮。

(跑去出家)

公元529年9月15日,他第二次私自跑到同泰寺,脫下龍袍,換上袈裟,再次出家當和尚,16日,他在寺裡講解《大般涅槃經》。25日,群臣知道了,他們湊錢1個億捐給寺廟,贖回了皇帝。

公元546年4月10日,蕭皇帝第三次出家,這次大臣們捐了2億錢贖回了他。

公元547年,3月3日,梁武帝第四次出家,他在同泰寺住了一個多月。這次群臣不幹了,他們不想湊錢了,於是在國庫裡拿了1億錢,去寺廟裡贖回了皇帝。

梁武帝虔誠極了,他規定,僧人不能吃肉,只能吃素。本來僧人是可以吃三淨肉的,在他的規定下,佛教就變得不吃肉了。

他的晚年,深深沉浸在佛學的海洋,中了佛毒不可自拔,有一次接見印度來的達摩,在那次見面裡,達摩想開悟梁武帝的,奈何他悟性不夠,達摩只能渡江去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為梁武帝晚年痴迷佛教,被候景作亂軟禁而餓死。


剛日讀史


蕭衍出生官宦之家,其祖上是南齊皇室的遠支宗親。憑藉家族背景,蕭衍剛出仕時便擔任南齊開國功臣、衛將軍王儉的幕僚。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頗為出眾,於是提拔他為戶曹屬官。因為蕭衍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蕭子隆的參軍。軍旅生涯中,蕭衍屢建軍功,地位開始顯赫起來,成為軍中實力派。

南齊蕭寶卷即位後,為人暴虐,即位後擅殺諸多大臣,使得朝野驚恐,人心離散,更是冤殺了蕭衍的兄長、尚書令蕭懿。蕭衍聞兄長被殺,集諸將起兵,得甲士萬餘人,馬千餘匹,船三千艘,直髮都城。由於蕭寶卷不停地誅戮功臣武將,人人自危,很多大臣相繼投降蕭衍。蕭衍又挾持南康王蕭寶融為天子,連破竟陵、江陵,在湘中諸軍相會,直壓漢口,並攻克都城門戶郢州,長驅直入,直抵建康。守城的王珍國等人揮刀就把蕭寶卷這位皇帝的腦袋剁下,派人送給蕭衍投降。蕭衍進城,以宣德太后令廢蕭寶卷為東昏侯。公元502年,蕭衍廢掉齊和帝蕭寶融,建立梁朝。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

蕭衍之所以經常地出家捨身,經常地在經濟上扶持寺院,甚至已經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將佛教定為了國教,其實更深層的含義是為了爭取到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來支持政治意義,要獲得僧侶這一龐大勢力的信服包括支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來鞏固南梁的統治。

蕭衍表面上是屈身往寺院待著,沉迷於誦經祈福,但其實心裡面是看一看身邊的大臣貴族有沒有想造反的意圖,看看這些人是不是真心的希望自己在重新回去執政。蕭衍這麼明顯的突出自己對佛教這麼的迷信其實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威而裝出來的,好依著這種政治表演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蕭衍作為最痴迷佛教的皇帝,更是曾四次“出家當和尚”


一,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


二,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三,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


四,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廣建佛寺,不聽勸諫,這也直接導致了南梁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