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小秋: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我從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

少年時的她,生長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一個偏僻山村的農家,從小受喜歡文藝的父母影響,能歌善舞的她自幼便是村裡的“小文藝骨幹”。11歲時,以前只聽過“樣板戲”的她揹著爹媽考進了正在招生的阜新戲校,從此踏上了這條充滿鮮花也飽含艱辛的藝術道路。

遲小秋: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我從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

在戲校時,遲小秋是全班嗓子最好的,校長老師都把她重點培養。遲小秋說:“當時對我實行雙軌政策,讓我文戲武戲同時發展,上午下午都要練。就連別人放假回家,老師也把我留下來連吃兩三個月的小灶。那個時候歲數小,想家想我媽我弟,心裡很煎熬,也會掉眼淚。但是農村孩子自小立事早,我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懂事兒,知道努力,咬著牙堅持,再怎麼苦,也從來沒後悔過。”

遲小秋從小練功就比別人勤奮,常年如一日堅持每天比別人早起半小時,早晨五點就起來吊嗓子練功;練倒立拿大頂時,她和其他人較勁兒,比誰時間長,等到站起來時,眼睛裡全是血絲。“現在我們在排《荒山淚》的時候,年輕演員驚訝我的水袖和圓場怎麼這麼好,我跟他們說,是因為我小時候跑圓場的基本功就特別紮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練就四十分鐘,全身都溼透了。這樣艱苦的過程,如今就全是身上的本事了。”

遲小秋還記得,自己上戲校時,每次回家父母給十元、十五元生活費,她幾乎都沒花,等到畢業時攢了200多元。“我後來到上海學習程派,花了124元買了一個磚頭大的小錄音機,天天用它聽錄音帶學戲,後來都聽爛了。”

遲小秋: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我從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

遲小秋19歲時迎來了藝術生涯中第一個重大轉折點。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鎖麟囊》,她的表演讓評委和觀眾們對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遲小秋也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榮獲此項殊榮的最年輕的演員。

“那個時候,我便裝走在大街上,都有觀眾認出我來,找我簽名合影。我到哈爾濱演出,連演12場爆滿,下雨天排隊買票的觀眾讓路上都堵車了。”

遲小秋也經歷過戲曲不景氣的時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們劇團不景氣到連電都沒有了,我每天點著蠟去劇團排練。那個時候我也很失落。

周圍很多人談戀愛成家,王吟秋老師跟我說:‘你三十歲之前不要著急成家。’於是每天練毛筆字修身養性,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周圍沒有藝術氛圍,但我從沒動搖過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的信念。後來調到瀋陽,我和朱強又排了《梁祝》好幾出戏。希望讓程派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遲小秋: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我從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

不惑之年時,已為人妻母的遲小秋來到北京,藝術又上了一個臺階。“很多人覺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還以為我整容了。其實我就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對著錄像糾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藝術。”

如今,程派藝術再次廣受歡迎,遲小秋也一直活躍在舞臺。“每年都會有好幾十場演出,就《鎖麟囊》這個戲,我都演了一千多場了。”遲小秋說,“到今天,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大劇院的舞臺上,還是在鄉下戶外的野臺子上,我從來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演員,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這也都是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

遲小秋: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我從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

師傅跟我提過兩點要求:一是有了成績不許驕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別擺明星架子,要對得起觀眾,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麼些年,我一直記著他老人家的話,也一直按著他老人家的教誨在做,以後還要繼續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