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僅佔10% 金融科技如何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


金融科技是指新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技術與金融結合的業務場景主要有金融監管、支付結算、融資產品與服務、保險、智能投顧和能源交易等,其底層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


從全球視角來看,藉助技術創新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探索可追溯到2014年。聯合國環境署在當年年初發起了“可持續金融體系探尋與規劃”項目,首次對數字金融如何支持可持續發展提出探討。2016年,在中國倡導下,首次將綠色金融納入G20(二十國集團)峰會議題,發展綠色金融成為重要的全球共識。2017年,聯合國環境署與螞蟻金服共同啟動成立了綠色數字金融聯盟,目的在於利用數字技術,尋求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2018年,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把金融科技推動可持續金融列為三大研究議題之一,旨在擴大資金來源,以應對環境氣候風險。所有這些努力都致力於解決全球環境挑戰的融資需求,促進綠色金融的創新發展。


中國不僅擁有全球發展最快、體量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而且在金融科技領域也發展迅猛。根據畢馬威最新報告,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有三家中國公司,其中,螞蟻金服和京東科技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在過去的四年,中國綠色金融取得了快速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板塊的市場規模均位居全球前列。


雖然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發展很快,但綠色信貸餘額仍只佔中國國內全部信貸餘額的10%左右,綠色債券仍只佔債券發行量的1%左右。要提升發展潛力,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必須要克服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對稱、綠色識別成本高、監管成本高、綠色金融難以向小微企業和消費領域延伸等障礙。而金融科技則為克服這些障礙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具體來說,金融科技手段在綠色金融中的運用可以為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安全性和數據真實性,也可以為金融監管在標準推廣、統計、審計與反洗綠等方面提供更加準確高效的服務。


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中的運用:全球概況

在全球可持續金融發展進程中,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美國及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通過積極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嘗試將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相結合,開展綠色金融科技探索實踐。本節簡述歐美和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概況。


1.歐洲和美國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綠色金融聯盟等機構的研究發現,已有100餘家機構在歐洲開展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相結合的實踐案例,主要分佈在中歐、西歐地區,最為突出的是瑞士、法國、英國、西班牙,機構數量約佔全歐洲的50%。


在歐洲,金融科技使綠色金融應用場景有了新的形態。應用場景涉及眾籌、能源交易、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分析及碳足跡等多個領域。


綠色信貸僅佔10% 金融科技如何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

美國在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市場居領先地位。據CBInsight統計,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總額達345億美元,其中,美國2019年金融科技風投融資176億美元,佔全球的51%。


綠色信貸僅佔10% 金融科技如何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

根據可持續數字金融聯盟(現更名為綠色數字金融聯盟)等機構的研究報告,美國一些機構正在探索利用衛星數據、機器學習繪製全球自然資源碳匯地圖。美國的一家衛星成像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技術解讀衛星數據,實現以較低成本獲得地球自然資源演變的實時信息,並嘗試與卡內基研究所收集的秘魯森林LiDar數據疊加在一起,通過機器學習識別森林等地貌的空間結構,繪製出相應的碳地圖。一旦算法成熟,這種成本低廉的方法便可應用於全球自然資源的碳匯信息的獲取。這些方法都在綠色金融領域有運用潛力。


2.中國

清華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近期牽頭完成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已有60餘家機構應用金融科技的技術手段服務於綠色金融場景。這些機構包括金融企業、研究機構、金融技術服務提供商等,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地區。


此項調研還表明,創新性應用場景驅動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通過採用或集成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將其應用在ESG分析、環境風險管理、環境效益測算、綠色信貸、碳金融、綠色債券等十餘個綠色金融的業務場景中。


綠色信貸僅佔10% 金融科技如何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

綠色科技在綠色金融運用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我們從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中發現,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領域可以有很多應用場景,包括數據統計、監測和報送、資產登記、用戶畫像、交易、供應鏈管理、風險管理等,所涉及的潛在用戶包括金融監管機構、地方政府、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等。這些運用可以為金融機構帶來成本、效率、安全和數據真實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為金融監管在標準推廣、統計、審計與反洗綠等方面提供更加準確高效的服務。但是,金融科技在運用到綠色金融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挑戰。這些挑戰包括:


1.標準不統一或缺失

許多與綠色金融業務相關的標準,如環境數據信息標準、環境效益計算標準以及綠色金融產品、綠色項目的認定方法標準等,還面臨著標準之間不統一或標準缺失的問題。比如,各部門發佈的環境相關數據,其定義和格式沒有統一標準,時效性也不統一。這就對環境數據獲取造成困難,環境數據有效性、統一性很難得到保障。再以環境效益測算為例,也缺乏統一的計算公式,各機構所採用的公式和方法學所得出的結果不一。


另外,綠色金融產品、綠色項目的認定方法不統一,使得許多地方、機構對結果各自表述,不同機構、不同產品間缺乏可比性。這些問題導致識別和認證資產和經濟活動是否為綠色較為困難,識別認證的成本較高。最後,在小微企業和消費等領域,對綠色經濟活動定義和標準還處於空白狀態。


2.環境數據質量有待提升

環境數據是展開環境風險分析的基礎,環境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環境風險分析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當前中國的環境數據在準確性和完整性方面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比如,汙染排放數據的準確性不足,公開信息中披露的部分汙染排放數據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汙染排放情況。全國排汙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公開的企業汙染排放數據,存在填報不規範的問題,執行報告中的汙染排放量存在異常值或空值。部分中小企業提供的環境數據質量較差。


再如,環境數據完整性不高,具體表現在環境數據的披露率橫向覆蓋率較低,歷史數據覆蓋範圍較短。環境數據的公開披露信息當中,環境行政處罰數據相對披露率較高,歷史數據覆蓋範圍較長,但總體披露率仍表現較低;上市公司能源消耗數據披露率極低;汙染排放數據、空氣質量數據等環境數據大多從2017年起才開始有所披露。


3.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專業能力不足

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的有效運用,要求使用者有集中的、可管理的大數據應用能力,並且具備完善的數據治理機制和具有較強能力的金融科技與環境科學的複合型人才。但是,目前中國金融機構普遍缺乏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專業人員,缺乏環境風險管理的專業工具,也缺乏環境大數據的支持。識別綠色金融項目或產品,目前採用的手段往往是由第三方專業環境機構提供服務。而第三方環境機構人員,一般對於金融應用場景不熟悉、不瞭解;服務模式也是線下,成本比較高,時效性較差。


4.缺乏產品和產業集聚效應

隨著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綠色 PPP、綠色租賃等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不斷湧現,對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產品、工具和業務模式的應用需求也進一步提高。但是由於業務場景不同、不同產品對象存在差異化,大多包含機密商業信息,新技術的運用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另外,由於缺乏明確監管標準和要求,一些金融企業擔心金融科技的運用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不敢率先投入進行研發。同時,因為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技術和應用處於起步階段,實踐成果較少,尚未形成綠色科技產業園等綠色科技產業聚集區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


5.缺乏國際交流與合作

英國、歐洲和美國在綠色科技與綠色金融相結合的領域中已經有不少實踐,也對中國用戶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另外,中國的巨大市場和運用潛力也理應為國際合作提供很大的空間。但是,目前綠色金融的國際交流還主要停留在傳統綠色金融產品和政策激勵措施的水平,與金融科技運用相關的案例、技術和產品的交流與合作還十分有限。


展望和政策建議

本文所討論的若干案例,還只是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相關領域的初步嘗試,涉及範圍十分有限。根據相關的國際經驗和課題調研發現的趨勢,我們認為,金融科技在綠色與可持續金融中的運用場景十分廣闊。本節對這些潛在的運用作一展望,並簡述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融合所需要的監管和行業支持政策。


1.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監管方面的運用

金融科技企業可從監管科技入手,服務於綠色金融監管部門及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探索監管科技的解決方案,創造更高效、更有效的監管措施和報告機制,以助力綠色金融改革發展。具體運用場景的例子包括:


◎建立綠色金融與綠色項目對接平臺。服務於地方綠色金融改革,建立綠色金融(如銀行信貸和股權投資)與綠色項目的對接平臺,聚焦綠色信貸業務線上撮合,實現企業綠色融資“一站式”供給,實現不同渠道間綠色融資數據整合、信息共享和實時監測,提高綠色融資對接效率。同時實現政府優惠政策與綠色項目快速對接,簡化申請和落地。


◎建立綠色信用評價體系。當前綠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阻礙為不同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特別是與綠色金融密切相關的金融機構與環保部門,信息不對稱問題為金融風險的發生埋下隱患。金融科技企業可服務於政府地方綠色金融改革,整合多個政府部門的信息及數據,建立包括各類企業ESG信息的綠色信用信息體系。


◎建立綠色金融信息統計平臺。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建立金融信息統計平臺,幫助金融監管部門提升監管效率。通過綠色金融業務信息的實時採集、統計分析和管理應用,為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和衍生交易等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數據基礎。實現節能減排和環境效益精準統計,為後續環境效益交易奠定數據基礎。實現對綠色貸款效益測評,為政府和監管部門政策激勵、績效考核提供系統支撐。探索綠色信貸業績評價自動化,實現各類環境監管信息實時共享。


2.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機構中的運用

金融企業可以利用金融科技,通過專業能力和系統建設等方式提升綠色業務營銷能力、環境風險管理能力、綠色業務定價能力、綠色業務流程管理能力。具體的運用場景的例子包括:


◎幫助金融機構提升環境風險識別能力。利用金融科技,可集成企業環境表現監測能力,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目標客戶的環境行政處罰、安全生產事故、汙染物排放、環境負面輿情等環境表現信息,幫助金融機構儘早發現客戶是否存在環境風險,實現實時採集、統計分析和風險預警,以及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方案。同時幫助金融機構實現綠色業務的資金穿透管理。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開放透明、自治匿名、不可篡改的特徵為綠色金融帶來了新的思路,利用區塊鏈等技術,解決資金穿透管理的問題,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投向的跟蹤,幫助降低“洗綠”、“漂綠”的風險。


◎環境風險建模及智能定價。環境風險管理、壓力測試等對建模、分析、預測的要求日趨複雜,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相關技術可更高效和有效。金融科技可幫助金融機構利用相關大數據,不斷調整風險評估模型對應的調整因子,更新模型指標,實現環境風險的動態分析。也可服務於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實現對環境風險的量化分析,從而進行科學定價,將環境成本的外部性轉化為內部性;也可服務於資管機構,將環境風險納入到投資決策過程中。


◎建立綠色評級數據庫和綠色評級模型。綠色評級涉及的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領域,如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SD)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企業社會責任(CSR)、ISO14031環境管理環境績效評價指南等方面,尤其以ESG為代表。金融科技企業可依託企業大數據,建立企業綠色評級模型,幫助金融機構直觀的瞭解企業的“綠色程度”,瞭解其環境風險情況,以支持投資決策,篩選符合投資要求的綠色企業或項目。


3.金融科技在企業綠色化過程中的運用

金融科技通過幫助在綠色化過程中的企業獲得綠色認證,得到相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降低企業成本。若干運用場景的例子包括:


◎提供綠色認證及輔導服務。依託於金融科技手段,幫助申請綠色企業、綠色項目認證的機構提供智能預評估,併為企業提供綠色認證的輔導,幫助企業獲得“綠色”相關的認證,進而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或是金融支持。


◎幫助綠色企業對接合適的金融服務。用金融科技手段,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力,充分、及時解讀相關產業政策,分析不同綠色金融機構提供的綠色金融產品的特點,建立綠色金融產品庫,依據綠色企業的特點(行業、發展階段、環境表現、技術特點等),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綠色企業推薦匹配的綠色金融產品或服務。


為了支持金融科技在綠色與可持續金融領域的發展,相關的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也應該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務於行業的一些“公共產品”。我們建議:


◎監管部門應考慮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將散佈在各個信息源頭的企業環境處罰信息、企業排汙許可證信息、綠色項目可研報告整合在一個公開數據庫,便於金融機構使用。


◎建議參考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有關經驗,對公共環境數據和企業環境數據分類管理,建立數據授權機制。


◎建議在有條件的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和具有金融科技優勢的城市開展綠色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試點,可採用沙盒監管的管理手段,確保綠色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


(戴青麗系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馬駿系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蕊系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劉嘉龍為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中級研究人員。本報告由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和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