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哥愛電影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併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因生得靚麗,遭到當地惡霸逼婚。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裡,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嚴詠春問五枚師太該拳叫什麼名字時,五枚說,這個拳沒有名字的,就用你的名來稱呼吧。詠春拳從此得名。正因為詠春拳的創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動作明顯帶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礎馬步更是與其他拳術都不一樣,是兩腿內夾的動作。
但葉問之子葉準1982年到佛山訪問詠春拳大師彭南(江湖號稱“黑麵南”)時,曾聽其講詠春的祖師是一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據《中國戲曲史》記載,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一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詠春拳的打法堅持在短線內小範圍的短促突擊,這完全符合船上空間狹小,漂移不定的特點。對於潛伏在紅船上的反清義士而言,詠春拳是最適合用來防身的。
相比之下,嚴詠春的故事更象是一部章回小說,因為歷史文獻中從來就沒有五枚師太、嚴詠春,南少林寺也從沒被火燒過。
不管詠春拳起源何處,從在佛山開醫館藥鋪的梁贊開始,詠春拳的歷史傳承有了明確的記載。而梁贊一生甚少收徒,只傳了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和梁氏次子梁碧。詠春拳內,以授徒為職業,是從陳華順開始的。機緣巧合的是,一代宗師葉問,分別在佛山和香港從學於陳華順和梁碧,深得詠春拳真奧,遂成罕可匹敵的極頂高手。
“詠春拳”與葉問
中國功夫博大精深種類繁多。為何 “詠春”如此倍受青睞?福建省福州市於2014年11月11日申報“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這並不妨礙詠春拳的地位和影響力。
詠春拳被大眾熟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批的影視作品。真正讓詠春拳在世人面前大放光彩的電影,是李小龍揚名世界的作品,在今天仍被視為美國曆史上25部經典之一的《龍爭虎鬥》。
李小龍《龍爭虎鬥》
電影中李小龍與弟子,空手道冠軍羅伯特比武,雙方前手搭在一起,李小龍忽然不回手即在對手面前發力,一拳將對手擊倒,全場喝彩,對手不解,再試,李小龍再次突然發力,擊倒對手。這種後來名揚天下的“寸勁拳”,即是來自詠春拳的技巧。《龍爭虎鬥》地下城堡一戰中,李小龍以一敵多,眾打手一起向李小龍進攻,李小龍純以手部動作連消帶打,轉瞬將多人擊倒,這個打法也是來自於詠春的橋手技巧。劇中以長棍、短棍、兩節棍對戰眾打手,其中長棍的技巧就源自詠春六點半棍。
邵氏電影時期,張徹導演的《洪拳與詠春》在今天看來很多地方顯得粗糙,模式化,但在當時卻是很有開拓性的。電影實際上對詠春的表現並不多,只有五分之一,但對詠春拳的表現由本片開創了先河,充分體現詠春指力可以從三寸內發力,攻敵所不備。
隨後,洪金寶導演的第一部詠春拳電影《贊先生與找錢華》中讓梁家仁窄馬短橋的詠春掌法和卡薩伐大開闊合的洪拳外加揮灑自如的跆拳道腿法打得可謂是相得益彰。《贊先生與找錢華》的妙處在於它將詠春拳的一招一式及演練方法都進行了分解,並詳細地被拍了出來,完全可以當做詠春拳的教科書去讀,即使沒有那些故事情節也可以成為經典。劇中贊先生正是梁贊,清朝佛山詠春拳一代宗師,而找錢華則是陳華順,陳華順是梁贊的徒弟。而之後被廣大觀眾熟知的葉問正是梁贊高足陳華順的關門弟子。
繼《贊先生與找錢華》成功三年後,洪金寶導演又推出了另一部伯仲之間的古裝經典《敗家仔》,由元彪林正英主演。其中林正英的表演極為亮眼,打出了絕不遜於後來甄子丹表演的詠春拳技,可能是林正英戲劇出身的緣故,他打的詠春不僅嚴謹毫無破綻,更有一種京劇程式的韻律感,張馳有度,如藝術般賞心悅目。洪金寶在本片中不僅設計了連場精彩的詠春拳打鬥,更親身出演王寶華一角,這個讓人笑破肚皮的喜劇角色,同時打出了與林正英完全不同風格的詠春拳,林正英的詠春優雅迅捷,一派大師風範,洪金寶的詠春則技中有力,威猛凌厲,把詠春粘連擠靠,永不後退的技擊特色發揮極致,同時兩人不同的詠春風格也為洪金寶口中的詠春長短橋之分做了最好的註腳。洪金寶在本片中的武術設計同樣兼具了對詠春拳理的詳細講解,以及視覺上的精彩呈現。全面展現了詠春拳的打法及部分樁法器械。
這一時期詠春拳在香港和海外的逐步推廣,隨著電影的熱映更加速推動了詠春拳本身的發展,廣大詠春拳的習練者和普通大眾觀看後均大感意猶未盡。
詠春拳,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因此有傳聞詠春拳是女人發明的。由袁和平親自指導並擔任武指的經典功夫片《詠春》,是九十年代香港武俠片黃金時期的佳作之一,講述詠春拳創始人“嚴詠春”的故事。片中兩大主角楊紫瓊和甄子丹當時身手都處於巔峰狀態,在袁八爺的指導下,場場打戲都是精彩漂亮,乾淨利落。動作戲一如袁和平以往作品那樣凌厲生猛,有舞蹈功底的楊紫瓊拍起動作戲來腰馬之柔韌亦相當好看,只可惜“詠春拳術”表現得並不正宗。所謂“短橋窄馬”的近距離戰術,是詠春拳法的基本要領,但在本片中,卻多用高踢動作和長橋大馬的騰空打鬥,似乎有些不倫不類。
被看作是新派武俠動作片接班人的李仁港,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他的兩部《阿虎》,劉德華的阿虎拍泰拳,少年阿虎則把國術的概念導入到擂臺賽中,狄龍,姜大衛,熊欣欣,盧慧光,劉家輝等各代武打明星的加盟也使之成為一部中國功夫片的誠意紀念之作,吳建豪向各位老前輩學習國術的過程中,講述了詠春和洪拳的拳法要領,教吳建豪詠春的是狄龍,狄龍幼年時曾專門拜詠春老師學習,但從來沒有在電影中顯露過,這次卻被李仁港拍了出來。這部電影實際上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在向《洪拳與詠春》致敬。
近年來的“詠春”題材最被觀眾所熟知的當屬甄子丹的《葉問》系列,“甄功夫”將詠春拳無論從可視性還是實戰性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武打場面做到了多而不雜,細緻展現了詠春拳等拳法的制敵手段,使人能賞心悅目地領略搏擊套路。南北兩派功夫的對決,彰顯中華武術的美感,剛猛強勁對決沉著穩健,武夫的生硬比拼宗師的靈動。尤其是當甄子丹用一把雞毛撣子格擋樊少皇大刀的時候,一剛一韌,一莽一穩,鮮明對比下給人造成強烈的感官衝擊。詠春拳所使用的招式,都是我們日常用於自衛自保的本能反應動作,既不神秘,也不華麗。習武者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並通過系統練習,成為連貫的技術應用,“以打為消、連消帶打”,以此達到高度自保效果。
隨著甄子丹《葉問》系列的熱映,掀起了一股“葉問熱”,影視跟風作品也相繼出現。
電影出品人冼國林先生既是金融業老闆,又是武林中人,他是葉準老的首徒、香港詠春聯會主席、國際詠春聯會副主席,是所有“葉問”系列電影的幕後推手,從《葉問》、《葉問2》到《葉問前傳》再到《葉問:終極一戰》,可以說是“詠春拳”和“葉問”品牌在全球的主要推廣者。
《葉問前傳》由邱禮濤導演,杜宇航樊少皇主演的,影片重點講述了葉問從十二歲到三十歲這一段時期的經歷。葉問之子葉準除了為影片擔任顧問指導,還扮演父親葉問的第二位詠春師父梁壁,親自在銀幕上展示詠春拳,這是他第一次以演員身份參演電影。
而《葉問:終極一戰》依然由邱禮濤執導,黃秋生、袁詠儀等主演。影片講述的是1950年詠春宗師葉問到香港謀生,先後收了梁雙、李瓊、陳四妹、鄧聲、汪東等人為徒,師徒為樹立“詠春精神”做出了奮鬥。儘管此劇也不乏可觀的武術呈現。但邱導故意將重點放到重現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風貌,藉此緬懷那種屬於庶民式的人情和生活趣味。
有一定的情懷,但並不一定會是部成功的電影。同樣是關於葉問題材,以上這兩部上映時獲得反響卻是平平,缺乏存在感。直到由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上映,讓觀眾再次關注葉問,關注詠春拳。
詠春拳講求“中線理論”,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包括 “尋橋”,“標指”,“小念頭”。 正所謂“小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一代宗師》講述了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師傅陳華順“一條腰帶一口氣”的告誡,支持他走過兵荒馬亂、朝代更迭的混亂年代。影片運用詠春的招數,講述習武做人的道理,豐滿人物推進劇情。
詠春拳本身實而不華,簡單、直接且實用。葉問把這些特質發揚發大,同時謙虛謹慎,從不自稱是詠春宗師或者掌門人。其他人如果以之相稱,葉問會侷促不安,連連拒絕,可見他的個性,弟子們,皆稱他為“問叔”。 葉問去世後,他的兒子與弟子們都繼承他的遺志,致力於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其子葉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香港演藝圈修習詠春拳,更是蔚然成風,著名的程家班、元家班雖然都以北派功夫為主,但都兼修詠春,而劉家班,則主要修練詠春。據說,王家衛、梁朝偉都學過詠春拳。
老哥穩了
我被詠春高手揍過,我最有發言權。
2001年的時候,我散打練得有一定水平,身體素質也很好:跳繩217下/分鐘,能連續做340個仰臥起坐、150個標準俯臥撐、50個拳頭俯臥撐。騰空踢腿2次。右直拳能把人打得雙腳離地。
我很有自信的去廣州花都區挑戰一位民間武術家,一見面我就立刻判斷出來,他的身體素質比我差一大截,我出手不能太重。但是,一動手我就傻了,只晃了幾步,跟著我的胸口就連中6~7拳。他是在一秒鐘內打了我6~7拳,手肘不用撤倒身後,每拳的力量不低於30公斤。我除了感到痛,更多是覺得難以相信。他的步法簡直就是荒謬,兩膝距離不超過15釐米,還移動地比我快。
他說覺得我不是壞人,沒有用全力。我不信,讓他用全力打我的左臂三角肌。他還是用寸勁出拳,給了我一下。我的左臂好像被木棍掃中一樣。過了一兩秒才痛,左手完全動不了。我佩服得無話可說。
我後來拜訪過他幾次,他給我演示過腿法和刀法。他用刀最厲害,再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看了還是覺得膽寒。他的幾個徒弟也可以,雖然看上去不像能打架,但是動手一點不弱。我跟他們對練,稍微大意一點,臉、胸就會中拳。
要不是我當時有機會學道家內功,早就拜他為師了。不過他也教了我很多實用的東西:詠春的拳理、聽勁、對付截拳道和跆拳道腿法。
3年後,在他移民去加拿大之前,我最後跟他比了一次。用道家內力發寸勁,無意識出拳,終於在拳速略佔上風。但是步法、腿法仍有明顯差距。真要是放開打,2個我都不是他的對手。
《葉問》系列有很多動作是不符合詠春拳理的,只是為了好看。尤其是《葉問3》,最花哨。
六氣往來
葉問電影就算了,導演想讓某個糟老頭子贏,他都能一個打十個。
葉問本人實戰和誰打過?不是當過李小龍的師父誰知道他是誰?
看看下面葉問的練功照,身體後仰,挺個肚子朝前。這個站姿就犯格鬥的大忌。這就是個捱打的姿勢。練就為了戰,天天用捱打的姿勢練,詠春實戰能贏?我怎麼就不信呢。
祖師爺如此,餘昌華之類的徒孫們不堪一擊就不讓人奇怪了。
品味幽默
我認為電影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電影肯定會有放大效果。
我們通過看類實戰視頻,發現詠春在實戰中,似乎和拳擊,散打,自由格鬥甚至街頭打架等沒啥區別。
最顯著的技戰術特點就是以短打攻擊頭部為主,直來直往,沒有擺拳勾拳(標準),腳下技術主要是輔助發力(或者是切磋不能打擊下身,至少我知道詠春和截拳道有攻擊小腿脛骨的打法)
打起來並不好看,甚至可以說跟電影裡完全不同。
通過看視頻得出結論結論是,詠春的練習可以提高打鬥的能力,擴大自身身體條件優勢,或者一定程度彌補身體條件劣勢。
但類實戰和實戰還是有區別,真實的實戰是沒有護具,場地,規則限制的。
也就是說,不會有擺開架勢,做準備的時間,也沒有任何保護。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很顯然是儘快打倒甚至擊殺對手,達到保護自己,結束或脫離戰鬥的目的。
類似電影上的,現實生活中的所謂的武術,看著好看,那就是真的只有好看,並沒有太多實戰價值。
實戰拼的就是身體素質,其次才是攻擊方法,也就是各類格鬥術中平常所練習套路的應用。打起來真的不好看,想看電影裡那種瀟灑又犀利的招式,現實格鬥是真的沒有。也沒有任何一門武術,能讓人在街頭打鬥中,一以敵三甚至以一第五。除非你是身高兩米,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大漢,對手是五個一米六七,一百多斤赤手空拳的弱雞。哪怕五個弱雞裡,一兩個人手上有把匕首,兩米的詠春拳大師也得先考慮跑路,而不是正面去剛。
所以問詠春厲不厲害,中國武術厲不厲害?
當然厲害。
但你問詠春真的那麼厲害嗎,中國武術真的那麼厲害嗎?只能說看情況了。
因此我的結論是真實的情況和電影還是有差距的。以上是我的見解,大家如果有異議,歡迎評論區評論探討。
雷哥說電影
一、練習並不需要多大的力氣
詠春拳和太極一樣,練的時候需要放鬆。在練習詠春拳的過程中,二字鉗陽馬步,需要的是腰馬合一,這就非常符合三角形的結構,非常穩定,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也非常自然,不要做得很規範。
二、詠春拳非常科學
詠春拳非常容易理解,也不復雜,練習的時候中線、直線、消打合一,主要是以速度為主,防守要同時結合,而中線練習最為主要。
三、練習了就可以實用
詠春拳一般人都是可以學會的,你怎麼練習的,在實用的時候就怎麼打,練就是為了用,每一個階段,你只需要練習幾個技術即可,但是這幾個技巧必須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實用,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在實用中打敗對手。就是在對戰中這些技巧,無需思考就可以打出來,就會形成一種本能反應。
四、學習並不是為了成為高手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切練習都是靠自己。成為高手並不是打敗對方,而是智勝,技巧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罷了,會不會靈活運用,還要看自己的心裡素質和經驗的結合。
詠春拳真正的本質,不是成為高手而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它是現代搏擊的精髓,詠春拳的技巧先天優勢非常強,但能不能駕馭這個技巧,主要和個人因素有關。
豌豆電影解說
當然實用了,李小龍就是練的詠春,李小龍這麼厲害,就說明詠春肯定實用,不過也要看誰用,不厲害的人用什麼武術都不厲害。
亳一笑
電影《葉問》系列中,的確詠春拳是很厲害的功夫,電影中詠春拳在葉問的手中勝過螳螂拳、八卦掌、洪拳,也勝過西洋拳術。可以說是《葉問》系列中最厲害的功夫,沒有之一。我認為,詠春拳有其實際運用,但更多的是用於強身健體與防身罷了,和太極拳之類一樣。
關於實戰
現在不如各種影視劇中所描述一樣,經常會有公開的比武切磋與打鬥,畢竟現在已不再是冷兵器時代。但從最近的報道中來看,詠春拳的實際運用意義已不如現代搏擊術。在2018年的對戰中,徐曉東在與詠春丁浩的對戰中,徐曉東是“一邊倒”的多次擊倒丁浩的,最終的結果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視頻基本也刪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文字描述。至於是現代搏擊術吸收了傳統武術的優點還是傳統武術在傳承中的退化,姑且不論。
關於起源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現在流傳的版本不一,但大部分的版本都與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硃紅梅)有關,基本上認定起源於五枚師太。但葉問的詠春拳可以確定,傳承自陳華順,至李小龍。
輕語帆
詠春拳和葉問家喻戶曉,名聲在外,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部電影,銀幕上,一箇中國男子,個子不高,穿一襲長衫,面容清秀俊郎,面對10個日本人,他使出凌厲的拳腳,一氣呵成,打敗敵人,煞是威風。這部電影就是甄子丹2008年主演的《葉問》。詠春拳被甄子丹打得沉穩大氣、收放自如。
隨後幾年甄子丹又拍了《葉問2》《葉問3》,這使得“葉問”這個名字在中華武壇變得響噹噹。很多人可能會好奇,那麼真實的葉問,到底是不是甄子丹演的那樣?
電影裡的葉問,說自己不是怕老婆,而是尊重老婆,其實真實的葉問確實有些怕老婆,很多事都聽老婆的,葉問的身高確實沒他老婆高,瘦瘦小小挺文靜,像個書生一樣。
現實中,有一次葉問和表妹在外面溜達,碰到幾個兵痞子,這幾個人看到葉問表妹有姿色,動手調戲,葉問英勇出手,噼裡啪啦幾下把幾個人打倒了,其中一個人不服氣,掏出槍來,葉問反應極快,一把攥住了那把槍,一使勁把彈槽和槍管連接的地方給攥折了。電影《葉問》中進行了改編,把這個事放到了李警官身上,葉問把槍的彈槽給打出去了。
葉問:小樣兒,有槍了不起呀?
《葉問》有一段最精彩的劇情,有個北派拳師來到廣東佛山,到處踢館,無堅不摧,最後葉問出手,用詠春拳才將其打敗。現實中這事有沒有呢?沒有!為什麼呢?當是在佛山武風極盛,武館多拳師多,黃飛鴻鐵拳三的後人都在這裡開武館,能人輩出,而葉問是富家子弟,和江湖只是沾一點邊而已,所以根本輪不到葉問出頭。
其實《葉問》中的大多精彩劇情,是為了誇大葉問的英雄氣概,而葉問本人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故事,葉問本人很低調,因為葉問不是江湖人,但是功夫高是毫無疑問的。
滷蛋視頻短劇
我認為電影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電影肯定會有放大效果。
我們通過看類實戰視頻,發現詠春在實戰中,似乎和拳擊,散打,自由格鬥甚至街頭打架等沒啥區別。
最顯著的技戰術特點就是以短打攻擊頭部為主,直來直往,沒有擺拳勾拳(標準),腳下技術主要是輔助發力(或者是切磋不能打擊下身,至少我知道詠春和截拳道有攻擊小腿脛骨的打法)
打起來並不好看,甚至可以說跟電影裡完全不同。
通過看視頻得出結論結論是,詠春的練習可以提高打鬥的能力,擴大自身身體條件優勢,或者一定程度彌補身體條件劣勢。
但類實戰和實戰還是有區別,真實的實戰是沒有護具,場地,規則限制的。
也就是說,不會有擺開架勢,做準備的時間,也沒有任何保護。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很顯然是儘快打倒甚至擊殺對手,達到保護自己,結束或脫離戰鬥的目的。
類似電影上的,現實生活中的所謂的武術,看著好看,那就是真的只有好看,並沒有太多實戰價值。
實戰拼的就是身體素質,其次才是攻擊方法,也就是各類格鬥術中平常所練習套路的應用。打起來真的不好看,想看電影裡那種瀟灑又犀利的招式,現實格鬥是真的沒有。也沒有任何一門武術,能讓人在街頭打鬥中,一以敵三甚至以一第五。除非你是身高兩米,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大漢,對手是五個一米六七,一百多斤赤手空拳的弱雞。哪怕五個弱雞裡,一兩個人手上有把匕首,兩米的詠春拳大師也得先考慮跑路,而不是正面去剛。
所以問詠春厲不厲害,中國武術厲不厲害?
當然厲害。
但你問詠春真的那麼厲害嗎,中國武術真的那麼厲害嗎?只能說看情況了。
因此我的結論是真實的情況和電影還是有差距的。以上是我的見解,大家如果有異議,歡迎評論區評論探討。
芒果大電影
詠春拳在現代格鬥系統看來,基本就是捱打的,為什麼呢?
第一,從其練習中可見,其攻擊長度不夠,正面出拳,攻擊範圍限制太大。
第二,格鬥時,正面對敵,造成的後果是,敵人進攻的拳擊力量會被全盤接下,而沒法卸開。
最符合現代格鬥的是形意拳:側身,三體式拉開手臂韌帶,將打擊範圍儘量加長,雞形步能快速移動閃避,整勁之後,每發一拳都能把力量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