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俠”,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廣受人們的追捧與嫌棄,

而他的精神也更是呈現了兩方面,影響正面的“俠”,他那種路見不平的精神,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讚揚、模仿,而負面則是不被正統文化接納,更是歷代統治者所頭疼的一個群體,他們罔顧國家法律,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殊不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自有法律去制裁,而“俠”的以暴制暴,剛好漠視了法律。

而在歷史上,能夠影響“俠”,將“俠”束縛在了人性的條條框框內,讓“俠”在行“俠”仗義時,先進行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的心行為是否正確,我的目標是否明確,影響“俠”,就是“儒”。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一、“俠”分正負,英雄魔鬼

有句話叫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個紅塵世界裡,哪有那麼多的完人,君子呢?那“行俠仗義、”,“劫富濟貧”,自然也就成了“俠”的價值,“俠”,將自己的價值觀念,作為為人處事的唯一準則,從而造就了,在“俠”的身上閃爍著人性的閃光點,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在“俠”的身上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凸顯出了一種十分矛盾的極端性。

同樣,“俠”與“儒”道德觀的核心區別,是在對行為依據的判斷標準上:“俠”把自己的價值理念作為其為人處事的唯一準則,而“儒”則以家國觀念和理想為判斷標準,總的來說,“儒”的身上,體現的是一種為國為民的情懷,“俠”的行為處事則是全憑自己的喜好,將“俠”與“儒”結合的最好的是我國武俠小說家金庸,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金庸所結合的儒家思想所創造出來的。

1、“俠”是英雄

首先“俠”最不能忽視的一面,就是他英雄的這一面,在古代“俠”義,以武犯禁,他們通過自身的武功懲奸處惡,使得法律遭到踐踏,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殺富濟貧,對他們來說也並不是一句空話,在古代封建階級,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弱者被強者欺凌。

而正是因為有“俠”的存在,給這些凌弱之輩,狠狠地敲打了一般,使他們不敢為惡,從而保證了下層弱勢群體的安全,同樣,自2000年以來,“俠”,為了追求理想,從不肯放棄原則,不像朝廷低頭,從而他們成為了統治者,最為頭疼及厭惡的一群人,可正因如此,他們沒有因為這些世俗而沾染到自己,他們依舊以世間的善惡來維護那些廟堂秩序所觸摸不到的地方。

在“俠”的眼中,世間的人都是平等他,他們最為痛恨的,便是那些諂諛之人,嫌貧愛富,對於欺負弱者的人,他們總會“拔刀相助”,他們無慾無求,處事方式與道家頗為相似,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寧可窮困潦倒,

也絕不拿百姓的一針一線,若是受了他人的滴水之恩,定然會湧泉相報,像古龍的武俠小說,就將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並且,古龍筆下的俠,更像是中國社會中傳統的俠,隨心而動,相比於此,金庸筆下的俠 ,則是太過於理想化。

“俠”也是社會應運而生的產物,他們大多都出身於鄉野之間,下層百姓,在封建社會,我國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導致了許多弱勢群體無法及時救助,又或者是社會的性質,導致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遭受統治階級的欺凌,甚至妻離子散,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從而“俠”客則應運而生,他們打抱不平,為眾生出頭,從而受到了人們的愛戴。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2、“俠”會是魔鬼

為什麼說“俠”是魔鬼呢?首先,從俠的追求上來看,“俠”,所渴望追求的是理想化,極端化的絕對自由,比如行“俠”仗義,放蕩不羈等等等等,有句名言叫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而“俠”對於自由的可求是人的本性,甚至已經到了極端的地步。

《何並傳》中對於俠的記載:“陽翟輕“俠”趙季、李款多畜賓客,以氣力漁食間裡,至奸人婦女,持吏長短,從橫郡中。”這些“俠”,為地方所患,如領川百姓就有“穎水清,灌氏寧;穎水濁,灌氏族”可以看出一些“俠”的行徑,已經與惡霸無異,欺男霸女,魚肉鄉里。

同樣,“俠”是非常嗜血的一群人,在當代的武俠小說中提到的最深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報仇,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到了“俠”這,僅僅是一些雞毛小事兒,就要淪落到殺人的地步,甚至寧殺一萬不可錯過一個,在“俠”的眼中,這些很小的事情被無限的擴大化。甚至說報仇僅僅限於其身一人之仇,可到了“俠”這裡,個別的人卻,將仇恨的無限擴大化之後,殺了人全家,並且,對於他們痛恨之人都不會輕易就放過。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二、“俠”的兩面性原因

其實,早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原始社會,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崇武尚勇的民族,在上古社會,民智未開,部落與部落之間,往往是靠著強大的武力令人臣服,吞併的,黃帝為什麼能夠成為天下共主呢?還不是因為在武力方面戰勝了蚩尤,吞併了其他部落,並且,在那個社會,遍地都是野獸,人們的主要食物,

是靠著打獵而得來的,從而,只有依靠武力才能生存,武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樣的道理,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上學,在那個社會,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該練武。

從而可以看出,在早期社會,武是人們接受早期教育的文明,而隨著“儒”家思想的崛起和發展,以武犯禁成為了人們心照不宣的準則,對於上午的風氣,以及習武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衝突,導致自宋朝起,為了維護其統治,開始了重文輕武的局面,使得中華民族尚武的精神一度消失殆盡,“俠”文化也在清朝遭受到扼殺式的滅絕

1、起源悠久,不守正道

說起“俠”的起源,應該源於周朝末期,據相關文獻記載: “…三遊之作,生於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綱紀廢馳,“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只是零零散散,很難見到,到了春秋時期,因為周天子的名存實亡,諸侯作亂,導致階級流動性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

“俠”應運而生,這個時期的俠大多數是一群莽漢,從而在理論上有著先天不足,可這卻並不能影響他們救世的行為,他們有著上古時期,人類崇尚武力的本能與傳統傳統,從打心眼裡,鄙視“儒”生,認為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是亂世之根本。

在這個時期的“俠”,他們是一個缺乏理論以及素質的個體,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開始了,學習成為了令人羨慕的文武全才,諸如武士之稱,武士並不是武夫,而是習武的官員,習武的文人,他們有著很好的武力基礎,就好比孔子,說起孔子,人們都會以為是個文鄒鄒的書生,然而孔子可以說是天生神力,並且打抱不平,身高八尺有餘,武功高強,有的時候在勸說無果,後面對人們的暴行,孔子總會拔刀相助,將那人狠狠收拾一頓,正是有了春秋時期的先河,才為“俠”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三、根本原因是傳統文化

1、“俠”與“儒”

孔子死後,他門下的弟子大多數都成為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棟樑,孔子在生前一直抑鬱不得志,在去世後,才被人漸漸的追捧起來,在孔子死後,他所創立的儒學才慢慢的在社會上傳播,弟子三千,仁義待人,就是憑藉著這樣的教學理念,子貢等人繼承了孔子的意志,傳播儒學,在各國擔任主要官職,從而,使得儒家學派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自然而然的,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群體”,這也就是後來的儒家。

同樣,在孔子的門下,也有著許多的“俠”士,比如說子路,他在入孔門以前,就可以說是個仗劍浪遊的“俠”士。孔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人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所以說,春秋時期,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們,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手無縛雞之力,只會說“之乎者也”的書生,而是一個又一個,文可安邦,武能定國,即可廟堂之上竹書,又能上馬打仗的文武全才。

從而在這個時期,“儒”學中有“俠”的出現,而“俠”中又有著“儒”者出現,在這個時期,“俠”與“儒”是密切相關的,而後,“儒”學通過不斷的遊說,躋身進入權利核心,取得君王信任,以恢復禮為傳統,以維護政權為基礎的王道觀點,而“俠”則是越來越看重義氣,有一些“俠”,甚至為了朋友義氣而犧牲生命,這也就是士為自己者死的說法,從此以後,“俠”的對象開始傾注於個人與個人的情感,而“儒”則是開始經世致用,最後“俠”與“儒”分道揚鑣,“儒”必須合乎治世的常規,“俠”則成了文化離軌者,不容易被約束。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2、“俠”與墨

而提起春秋時期的“俠”客,“儒”與“俠”的關係十分密切,法家十分厭惡“俠”客,而“俠”客上有著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而唯一一個與“俠”息息相關的學派,也可以說與“俠”有著本質上相同的學派,就是墨家,墨家本身就是一群大“俠”,出身於平民階級,而墨家也都是由平民階層的人所組成,二者之間基於這一點,有著強烈的相同之處,唯一的不同點是墨家講治國之道,而“俠”幾乎沒有什麼系統理論,多是直接以信、義、勇為精神核心行事。

可他們之間都有著自己的一番特點以及智慧,而“俠”僅僅是屬於身體力行,沒有特定的規則約束他們,甚至他們自己也不願意遵守,從而春秋時期在“俠”與“儒”家、墨家糾纏許久之後脫離出來,他們隨心而動,做自己喜歡的事,倡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從而也就出現了“俠”的好壞,正負兩面性。

總的來說,俠雖然有好有壞,然而他們的的發展卻是一直朝著好的方向、朝著大眾喜愛的方向,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如今,在人們的心中,俠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英雄,而本屬於魚肉百姓的那些壞“俠”,也逐漸一點點的退出了時代的舞臺,因為,下已經逐漸形成了文化,一種為弱勢群體出頭的文化,也成為了每個俠客心中的標準。

如今,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大俠夢,一種想要成為強者,保護弱者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同樣,毫不避諱的說,當代青年的愛國思想,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源於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所傳達出的那種,為萬事開太平的精神,一種愛國主義的思想,無論是金庸,古龍,又或是梁羽生他們筆下的大俠,大多也都是孤獨的,渴望被人理解的,這也就導致了屬於他們一個人的孤軍奮戰。

“俠”為何會有正負之分?除了成分混雜,關鍵是傳統文化

他們沒有統一的架構組織,更多的是自己,從而有了我們,如今印象中的“俠”,如今,“俠”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心中的大“俠”,是喬峰,郭靖,是李尋歡,是楚留香,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心目中的大“俠”,對於心中的“俠”,我們要保持它的正面性,做一種保護弱者,但行好事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