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百貨業曾經是中國的主力零售業態,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是百貨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任何業態都有其發展規律和生命週期,都會經歷萌芽、發展、繁榮和萎縮四個階段,隨著國內零售業態的更迭升級,如日中天的百貨業態逐步走到了黃昏,百貨業如何轉型、如何升級,如何迎來自己新的明天是百貨業者一直在研究探討的課題。

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大商集團司旗


由於大商集團是國內百貨龍頭企業,對大商集團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就來看看大商集團的發展之路和經營特點,先特別說明,本文有很多作者主觀的分析判斷,水平有限,僅代表作者本人不成熟的意見和不夠全面的視角。

一、從單店到中國最大百貨集團的發展歷程

大商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零售商業集團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百貨集團(沒有之一),按照其官方介紹各種業態店鋪380家,年銷售號稱過3000億。大商集團的發展之路是國內百貨業從單店走向集團,從區域走向全國的典型先進代表。

01

要說起大商集團,就得先說說其前身---大連商場。大連商場位於大連,始建於1937年,瞭解中國近代史的朋友知道,這個時候是日本侵佔大連時期。日本人1937年在大連興建"大連市場"就是今天的大連商場。"大連市場"建於"盧溝橋事變"之後,1937年12月始建,1938年11月竣工。

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大連商場前身:當年的大連市場


大連市場以副食品為主,兼營百貨服裝土雜等,一層是食品區,有水產品市場,二層是百貨店,三層是文化市場及管理區。據統計,商場日客流量超過兩萬,銷售額2萬多日元。當時,日元與美元匯率為2:1,其繁華可想而知。(引自:史說嵇姓:圖說大連26)

大連商場從建成開始就是大連的繁華商業中心,套用某達廣場的一句廣告語,大連商場就是城市中心,一直到解放後也是如此。只不過解放後大連商場歸中國人民所有,屬於大連市國資委管理的資產。

1992年,大連商場抓住了股份制改革的歷史機遇,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9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掛牌,為大商體制和機制轉換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大商從傳統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變。1995年,正式組建了由大連商場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商業企業組成的大商集團,走上了集團化發展之路。

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現在的大連商場


02

大連商場可以算國內百貨公司最早上市的企業之一,其實同期的百貨公司上市時間並不比大商晚多少,他們有的已經渺無蹤影,有的發展沒有大商快或者規模沒有大商大,比如:

1993年上市的深國商,現在已經退出了商業舞臺;1993年上市的歐亞集團;

1994年上市的百聯股份和銀座股份(當時叫"山東渤海");

1994年上市的成商集團(現已被茂業收購);

1996年上市的合肥百大和重慶百貨;

1997年上市的中百集團和中興商業。

所以說大商能取得大的發展,上市很關鍵,成功上市為大商當初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但我要說的是並不是上市才成就了大商,而是大商在上市後的發展思路使得大商把同行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起步時的大連商場也並不是起點最好的商業企業,1992年大連商場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時候,不要說和王府井這類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同行比較,就是在東北,大商都不是最大也不是知名度最高的,當時在東北銷售好知名度更大的商場的有瀋陽商業城、哈爾濱哈一百。要論資格老,還有個1900年開業的哈爾濱秋林公司在那裡放著呢,這才是老祖宗級別的。

03

那麼大商集團是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強,把同行甩在身後的呢?不得不說是思路決定出路啊。當時以大商集團董事長牛鋼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在上市並組建了大商集團後,決定從大連出發,沿著沈大、沈哈方向北上,尋找合適的商業企業進行收購,把集團的事業向外擴張。

讓我們來看看大商這一路沿線而上的主要收購戰績:

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撫順百貨大樓


1998年開始收購撫順百貨大樓、錦州百貨大樓;

2001年收購本溪商業大廈;

2002年收購牡丹江百貨大樓以及大慶百貨大樓集團,開啟了面向遼寧、面向東北、面向全國跨地區發展之路。

這5個地區的商場都是當地的商業龍頭企業,大商集團收購後大大充實了優質店鋪數量,提高了市場影響力,為下一步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這5個地區的收購是大商集團的"遼瀋戰役",從此大商集團真正走向零售商業大集團,是大商集團30年商業歷程的高光時刻。


夕陽下的百貨龍頭:大商集團(1)

大商集團店網

以下的介紹來自大商集團官網:

2003年,大商集團抓住機遇繼續北上,相繼併購雞西、佳木斯、吉林三城五店,東北店網繼續加密。

隨後,在東北先後成立了撫順、大慶、瀋陽、牡丹江、佳木斯、阜新、盤海營、哈爾濱等多個地區集團,在商貿流通領域服務東北振興,也為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大商集團開始佈局華北、西南。2001年,大商集團受讓中百商業聯合發展有限公司72%的股權,正式進入北京。

2003年,大商集團收購北京天客隆超市集團92%的股權,籌劃華北店網。

2005年,開設麥凱樂青島總店,進入山東。

2006年,4.21億元拿下鄭州"金博大"3年經營權,以此為契機,開始在河南全省迅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已在鄭州、開封、新鄉、漯河、信陽等11個城市開設34家店。

2007 年,西進四川,成都千盛、自貢千盛等四店相繼開業。

2010年,併購桂林微笑堂商廈,進入廣西。

2011年,全資併購呼倫貝爾友誼集團、併購控股淄博商廈有限責任公司兩大區域性商業集團。

2012年併購四川美好家園。

2015年收購山東威百集團、新疆友好集團。

04

為什麼大商集團能夠收購這麼多商場而且大部分是優質商業企業?我的總結是在那個時期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大商的事業。

先說"天時",讓我們把時間調到1997年,這一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諸國哀鴻遍野、香港艱苦頂住了國外資本大鱷狙擊,國內經濟也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百貨作為終端行業也無法獨善其身,這一年在百貨業內也叫百貨關門年,大量的百貨公司因生意冷清無力經營而關門,各地的國有百貨商場也普遍陷入經營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商業資產甚至是優質資產都著急找到買家,紛紛呈現出"價廉物美"的狀態。剛好遇上準備大舉發展的大商集團,簡直是天賜良機啊。

再說"地利和人和",可以看出來,大商當時收購的企業全部是東北的商業企業,而且遼寧的商場居多數,考慮到大商也是來自東北遼寧的商業集團,當然這樣的收購儘量考慮省內強強聯合為主了,此為"地利"。另外一個"人和"就是大商的身份在收購這些國有資產時很受歡迎,大商集團雖然經過改制成了上市企業,但由於當時大連市國資委是第一大股東,還屬於國有控股企業,這樣,大商集團在收購各地國有商業企業中往往佔有很多政策上的方便和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從金融危機之後,其他商業企業還在忙著改制、忙著求生存、忙著找出路的時候,大商集團已經快馬揚鞭一路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各地優質商業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05

可以看出,從1998年開始到2003年,屬於大商集團收購第一階段,也是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收購主要特點是以收購三四線城市當地優質商業企業為主,且收購成本低廉,收購後經過調整快速提升店鋪經營水準,成為集團的利潤貢獻大戶。現在,大商集團旗下的撫順地區集團、大慶地區集團在一個地區的銷售額比很多上市零售企業規模還大,是實實在在下蛋的金雞。

但是,這樣的黃金時期在大商集團後續發展歲月裡就再也沒有出現了,不是大商經營管理水平下降了,而是那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這不是經營水平帶來的紅利,而是政策和歷史機遇,誰抓住了誰就率先獲得快速發展。應該說,大商集團領導者在這個階段的格局和戰略眼光是遠遠領先同行。

大商快速發展的另外一個法寶是區域密集開店,大商更善於利用已有資源在已有市場進一步拓展市場規模,而不是盲目地在全國撒芝麻一樣鋪開最終那個地方都沒有競爭優勢,這是國內同行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大商在大連、瀋陽、撫順、錦州、哈爾濱、大慶、鄭州及河南市場,大商集團充分發揮自己多商號多業態優勢,密集在一個市場拓展。

在大商發展黃金期,其快速發展經驗可以總結幾點:

1、低成本併購商業企業是做大做強的基礎;

2、利用已有成熟店鋪,不斷開拓現有市場潛力,把各種業態商號全用上充分佔領一個市場,撫順和大慶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兩個三線城市貢獻了大商集團最大的銷售和利潤;

3、自己不輕易開店,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市場不輕易開店,但如果有條件開店就儘量開大店,並且力爭在當地市場快速再開店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