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聽說書的經歷嗎?感受如何?

德州水上泉城


八零後的我小時候是非常喜歡看說書的,玩把戲和皮影戲,趕集去聽戲,鄰村放電影吃過晚飯幾個小夥伴就會著急著去。說實話當時就是湊熱鬧,跑著玩,根本聽不懂說的是什麼典故。現在我還印象深刻記憂新,記得有天晚上,有位老人家,從下午說到深夜,晚上吃的飯是村裡好心人給端的。我們小孩就地坐在頭一排,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有時被大人叫走機體上熬到結束散場。當時農村人外出打工的少,熱鬧的很,冬季因為條件差穿的單薄,腳凍的又疼又癢。說書的基本上到村裡會待幾天,清晨就聽見要糧食要吃的。當時條件都不好,有的人還不願意給,也給不起糧食。


永軍養波爾山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鄉村集市上有說書的。在一片距離集市不遠的空曠土地上,周圍滿是遮陰的樹木。說書的坐在高凳上,面前放一面小型的架子鼓,手裡拿著響板,說一陣子敲一會鼓,打會響板。聽書的人散坐在周圍,津津有味地聽著。錢是隨便給的,多少都行。我的曾外祖父愛聽,後來年齡大了,有時會讓他的孫子,我的舅舅去聽,回來講給他聽。我跟著舅舅去了幾次,情形現在尤記得。






鄉鎮半生


在七十年代未底左右,由於農村沒有電視,電影也很少到農村來播放,於是說書唱戲的就成為農村人所享受的唯一的文化娛樂生活。

起初去聽的時候也是去湊熱鬧,根本聽不懂藝人們唱詞,好多人們搬個小登子聚攏在一起,會聽的聽熱鬧,不會聽的亂胡鬧,時間聽久了,慢慢開始迷戀上那種文化生活了。

說書的樂器都很簡單,一個二絃,一個竹板,一個大鼓。也是二絃悠揚的琴聲吸引了我,那音色高亢柔美,洪亮清脆,在時而配上竹板和咚咚咚的大鼓聲,讓我至今記憶清新。最讓人所心焦的是聽到熱鬧之處,藝人一個結束語,預知後事如何,且聽明晚分解,於是聽戲的人們一路上議論著藝人的唱腔,把美好的念想留在第二天的晚上。

在農村再也聽不到那些藝人說書唱戲了,那種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失傳了,非常想念那些聽書唱戲的夜晚。

我是農民鴻運當頭,謝謝大家的分享,希望朋友們關注我,留言評論。








鴻運當頭hydt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60後的,說書這種曲藝表演還是上世紀7一80年代的事,在這裡只說民間的說書形式。

記得我那時還是十幾歲,還是大集體的時候,由小隊請說書藝人來隊裡說書,那時沒電視,條件好的有收音機,聽說有說書的來隊裡說書,老老少少都非常高興。

說書都是晚上說,地點就在比較集中的人家堂屋裡,大家都是早早就去了,特別是象小孩,早早就催大人做飯,生怕去晚了。

說書的人年紀一般都有四十幾歲以上,開始說的時候先說一段笑話,一般都能把大家逗得前仰後翻,現場氣氛馬上活躍起來,說的什麼書名現在都記不起來了,反正都是武打帶男女相愛的,主角都是武功高強,為人正派的男英雄,英雄落難後定有美女相救,結局都是英雄美女喜結良緣。

等到散場時,說書人故意留下玄念,大家第二天好接著聽,那些進來到處亂竄的小孩,散場時都睡著了,只能由父母把他們揹回去。

記得我們小隊那時一年說書一,二次,說書的來了,就是全隊最高興的事,說書的只有一個小圓鼓和一個竹板子,有時邊打鼓,打竹板邊說,有時光說不打,一本書一般要說一星期左右,但我們從沒看見他所說的書的書,我有時就問說書人吃住的人家,看見說書人看書沒有,他們也說沒看見說書人看書,我那時老在想,那長的書是麼樣背下來的?說書人說一晚上,好象是二元錢左右,那時挺羨慕說書人的,白天不做事,晚上說書又快活,錢也賺得多。

再後來就是收音機裡聽書,記得那時最愛聽的就是劉蘭芳的(岳飛傳),記得那時好象是每晚七點半播送,反正我每天必聽。

題主今天的問題,把我帶回了兒時的時代,現在回想起來,過去的,那怕是苦難,都值得我們好好回憶,也值得我們好好地珍惜!





楚之聲


這位兄臺提到的這個問題特別好,一下子給我拉回到了童年

在我小時候的農村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表演手藝人

有雜技表演的,有提頭猴就是皮影或叫做布偶的,還有耍猴的等等吧

要說在農村說書的也不少,一般都是眼睛不好的殘疾人或兩個或三個人,有人拉弦子,有人打板,有人一邊說一邊唱,很是熱鬧

每次這些人來的時候,村裡都很轟動,都很喜歡聽,羅成的鬥花槍聽了半個月,走的時候基本每家都會送一些糧食給他們。

下面我想說一下住我家隔壁的大爺,他沒有讀過書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從他嘴裡說出來的東西絕對讓人大開眼界,書中人穿的什麼樣,長的什麼樣,都是一套一套的說詞

後來我找人打聽了一下,不識字的大爺說書為啥那麼厲害,他們總結出來就是大爺聽說書的聽得多了,即使如此,聽得多就能記住也算得上厲害人了吧,因為喜歡聽書的人也太多了,聽了就能全套記住的能有幾個人





瓜哥理事


家是農村的 記得 小時候特別是夏天 6點老鍾 掃掃院子 掃掃大街 就等著吃完晚飯拿著涼蓆鋪在路上(那時候沒有車的)小孩子聚在一起玩 大人聚在一起拉呱 小孩 玩一會在再聚在鄰居大爺跟前 聽故事 一聽都聽到半夜 困了回家睡覺 現在想想 那時候的孩子都滿村的玩 差不多都認識 不像現在 都住小區了 認識不了幾個孩子


農民武二毛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是60後。那時候,農村物質文化生活貧乏,農村沒通電,連收音機也很少,更別提有電視機了。每每到了晚上,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息燈睡覺。因此,對一個正處於好玩好動的孩童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一場露天電影或聽一回大鼓書了。

看一場電影,在那個時候也是一種奢侈,一般要一個多月才能看一次。而農閒時、或是過春節前後聽大鼓書卻能一連聽七、八天或半月。還有喜歡聽說書的老親戚住在我家裡,就為了聽說書。每天晚上從7點說到12點,精彩的故事情節吸引著我,真過癮,也感慨頗多。

那時候,農村經常有走村串鄉拉二胡、大鼓、墜子的藝人,有時候一唱好幾天,臨走有村幹部或村裡有威望好事之人到各家傳點糧食,以抵聽書的報酬。一般說書的都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記得每年夏天和冬閒時節,有一個叫芹得的姑娘領著個盲人都要到我們那邊幾個村子唱兩次,每次都要五六天。芹得當時二十多歲的光景,身材高挑,長相甜美,一雙大眼睛黑亮有神,聲音清脆婉轉,唱腔優美動聽,每次開唱都腮染紅雲,有點小小的羞澀,隨著故事的節奏越來越落落大方,自然流暢,每次都是有她來開場唱個曲兒,然後有瞎子藝人唱主場。瞎子藝人外號“翁倒山”說唱詞氣勢恢宏,如排山倒海之勢得名。別看他平時不緊不慢,摸摸索索,但進入角色妙語連珠,貫口無人能比,不僅戲唱的好,書會的也多,還多才多藝,吹拉彈唱無所不能,遠近聞名的能人。記憶力超人,村裡人從他跟前過,不用和他打招呼,聽腳步他就能知道是誰,有人經常給他開玩笑,讓他猜,重來沒有猜錯的時候。家裡喂的母雞下蛋,他能從雞的“咯咯噠噠”叫聲裡分辨出是蘆花雞,還是大黃雞,還是白草雞,還是……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瞎能”。

  吃罷晚飯,辛苦了一天的人們拎著馬紮,搬著板凳,或拉著席子,抱著孩子攙扶著老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來到場院裡。村裡沒有電,一般都是用氣燈或瓦斯燈,隔一段時間要打打氣或添加點嘎子石,燈掛在支起的木杆上,照得四周通明。一圈人圍著一張桌子,桌子前坐著一男一女兩個藝人,桌子上擺著 一面小鼓、鼓架和鼓棰,還有一把竹板,兩個茶碗,瞎子抱把二胡斜倚在桌子旁。來的早點的,東拉西扯,說話聊天,等來人越聚越多,時間也差不多了,芹得姑娘右手執棒“錚錚淙淙”敲打起鼓來,左手裡的簡板有節奏地“噠噠噠噠”作響。鼓點音色鮮明,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又如潺潺溪流,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簡板的色韻在她手裡發揮的淋漓盡致。一旁的瞎子藝人,這時也把二胡弦子弄得“吱吱扭扭”一手不時地調和著緊線墜,先來一個小段子,引引人,鬧鬧場,活躍活躍氣氛。

雖說是說書,但其中也夾雜著唱腔,說一段唱一段。說書人很會調動現場氣氛,說唱聲情並茂,肢體扭動配合著唱詞做出各種動作。面部表情也是誇張有度,時笑時怒,緊張得意,唯妙唯笑,故事演繹的活靈活現。聽眾被逗的一會哈哈大笑,一會愁眉不展,現場情緒被他拿捏的恰到好處,說到高潮處,他會拖著長腔來一句,且聽下回分解。停下樂器,喝口水,休息一會,再書接上回,接著往下說去。

說書的經典故事是《三國演義》,《楊家將》,《隋唐演義》,《水滸傳》,《羅成算卦》、《呼延慶打擂》等。大部分故事都是從串鄉藝人的節目裡知道的。這些故事帶給我們許多美好的回憶,不僅慰藉了那寂寞清貧的歲月,還讓我們學會了分辨善惡美醜,分辨忠與奸,邪惡與正義,懂得了忠孝仁義,懂得了做人的擔當和道義。

  隨著歲月的推移,遛街串鄉的藝人是越來越少了,說書的藝人只有在集市一角偶爾看到,日子好過了,家家有了閒錢,都購置了收音機,電視機,可以看的節目更多更廣,也沒有人再聽說書了。

  發展到今天,各種娛樂設施,文藝形式,多彩多樣。甚至發展到人手一機都成了低頭一族,手機上什麼節目都有,大把的光陰都浪費在網絡上,一機在手天下擁有。大鼓,落子,評書,墜子等傳承幾百年的民間藝術就這樣沒落了,再也無人問津。那些老藝人差不多都已老去,就是有的也六七十歲的人了,後繼無人了,這些好的文化遺產也無人繼承,好遺憾啊。


厚德載物49056


1、記得,讀小學時有個年紀大的老師每次都會在講課之餘跟我們講一些聊齋故事,聽著就上癮了,聽故事比讀書還認真

2、另外就是每天放學回家和村裡人一起去山上放牛,那時候都是三五成群的人一起去放牛才有伴,趁牛去吃草的空閒,大家就會聚在一堆聊天,村裡的長輩們也喜歡講故事,每次都聽的津津有味

3、也因此讓我出社會以後,特別喜歡買故事書,故事匯,這些書籍來看。

現在想想,童年真美好



鄉村靚點


我們村可能比較偏遠,小時候沒有見過說書先生,小時候聽的故事都是從奶奶的嘴裡講出來的。

每當寒假的時候,幾兄弟姐妹和奶奶一起圍在火堆旁烤火,或是暑假時,陪著奶奶一起給玉米脫粒的時候,奶奶總會給我們講一些精彩動人的故事,有些是神仙妖怪的故事,有些是窮人鬥地主的故事。

奶奶講的故事很多都是故事書上沒有的,而且她經常會把故事套在親人的身上,讓人覺得好像真人真是一樣,比如說一則神仙夜晚借宿農民家得到農民的款待而留下金子做為答謝的故事,她就會把故事的主人公說成她外婆的奶奶身上,還有一則農民交不起地租而被地主刁難最後機智化解的故事,她就會說成外婆家的某個親戚身上,生動鮮活。

如今已經不太記得多少個完整的故事了,也查不到故事的原型的,但是當年奶奶的故事裡也教會了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小縣城裡的故鄉往事


我77年的,土生土長的農村娃現在已步入中年。小時候聽書都是在收音機裡聽,河北的大山裡還沒有電視,最愛聽岳飛傳,夢想著自己也拜一位武林高手為師,刻苦練功,只為懲惡揚善,劫富濟貧,保家衛國!理想真的好豐滿,現實好無奈,現在已淪為一個滿身油膩的大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