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藝術”的傳承者 讓“太平繡球”驚豔四方


劉雲芳,80後農家女,家住山西省襄汾縣趙康鎮趙康村,系“太平繡球”的第五代傳承人。10年前由山西省洪洞縣嫁到了襄汾縣趙康村。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婆婆尉英英會做繡球,便有了想學制作繡球的想法。沒想到這一學就是10餘年。|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現俊

2016年6月,她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傳統手工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百餘名婦女組織起來並培訓成了“能工巧手”。經過多年研究與探索,使“太平繡球”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傳承與發展,這一技藝被列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本人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繡球”的傳承人。

2017年8月,太平繡球“青花瓷”在第三屆山西省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獲得銀獎,一時讓“太平繡球”名聲鵲起,驚豔四方。古時候稱襄汾縣為太平,所以流傳在襄汾縣一帶的繡球又稱“太平繡球”。

“太平繡球”製作全部採用手工縫製。要經過打袼褙、剪圓、固定圓形、包餃子、成型、成品等工序才能製作完成。

打袼褙是製作“太平繡球”的第一道工序,抹漿必須均勻,確保袼褙晾乾後平整美觀。

畫圈剪圓是製作“太平繡球”的第二道工序,需要用工具將圓圈一個一個畫出來,然後用剪刀剪成圓胚備用。

劉雲芳是“太平繡球”的第五代傳承人,她的婆婆尉英英便是製作繡球的“巧手”,手藝傳承於祖輩。婆婆尉英英老人手把手的傳授“太平繡球”製作技藝。

劉雲芳自己設計圖案,設計造型,在繡球的面料、圖案、填料、體積上下功夫,不斷尋思怎樣做出更精緻、更漂亮的繡球。

經過保護、傳承、研發,現已推出的獅子繡球、姻緣繡球、招財繡球、掛件、鞋藝、布老虎、斗篷、佛尖、香包、香囊、香枕、室內裝飾等數餘種工藝品。

“太平繡球”多用棉花、香料、藥材為內飾物,製作工藝含針織、刺繡、雕繪等多種藝術元素。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太平繡球”歷史悠久、內涵深厚、造型優美、多彩多樣、圖案誇張,體現著當地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蘊含著遠古創造和原始審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太平繡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縫合而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襄汾縣趙康村是有名的“繡球”村,家家戶戶的老人都會做繡球。

為了讓“太平繡球”更具有市場潛力,“巧手”們經常在一塊學習研究技藝,不斷豐富繡球的品種和品質。現在合作社裡有60人,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76歲。通過製作繡球一個月能掙1500元左右。

經常有外地繡球愛好者上門學習取經,劉雲芳都會熱情接待,毫不保留將技藝傳授。

在晉南地區,新媳婦上門之後,婆婆贈送其繡球,寓意吉慶祥和,小孩出生後懸掛繡球,祈福孩子健康平安。

丈夫郭成安是劉雲芳的最大支持者,經常在一塊研究創新“太平繡球”的製作技藝,不斷髮揚光大。

2017年,“太平繡球”在文博會一炮打響後,一批又一批訂單接踵而至,產品遠銷北京、廣東、深圳等十餘個省市,深受市場歡迎。

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太平繡球”正被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形成了年產值近百萬元的文化產業。劉雲芳說,要將繡球“拋”向全世界,讓這項“指尖上的藝術”發揚光大,帶領更多的人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