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在生活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做一件事:思考。

有的人喜歡積極的思考,甚至“吾日三省吾身”,有的人總是被事情推著被動地思考,而有的人直到“天塌了”才肯想一想問題在哪。即便是愛思考的人,面對相同的問題,也會產生不同思考結果。

面對“我要減肥”這個問題,

有的人想:聽說節食能減肥,我要減少每頓的飯量。

有的人想:我肥胖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是我鍛鍊太少,從明天起我要開始跑步;

有的人想:增加的熱量=輸入- 消耗,要減肥就需要確保消耗的熱量多餘輸入的熱量,在增加消耗方面,我要做的是XXX,在降低輸入方面,我要做的是XXX。

有的人想:減肥是必要的嗎?減肥對於我身體健康是必要的,那麼我應該花在減肥上的時間是多少?在可利用的時間裡,我可以分別做到哪些方面的事情讓減肥效果最大化?

思考讓人與人變得不同,更準確的說,是拉開了差距。

點狀思維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點狀思維是最初始的思考維度,是思考的孤島,在思考的時候不做知識的連接,孤立地、被動地、機械地作出思考。

讀書時的“死記硬背”是一種典型的點狀思維。在央視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些理解類題目會問選手某句詩發生的季節,如果選手只是死記硬背,很可能會根據字面作答而錯誤,正確答案需要聯繫詩句的背景以及蘊意才能推理而出。

“人云亦云”也是一種典型的點狀思維。現代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新聞很多,假新聞更多,很多人不假思考便會相信並傳播。更有甚者,會帶有偏見地機械思考,諸如看到年輕貌美的女士背了名牌包,就認為她一定有很多“好爸爸”。

當然,點狀思維並不總是不好的,點狀思維雖然初級,但是有時卻很有用,因為它很快,甚至有時成為我們思考時是一種非常準確的直覺。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他指出人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思維模式,慢思維模式代表自己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問題作出思考,而快思維則相反,面對問題,下意識的便會做出思考。

畢竟,在思考今天中飯吃什麼的時候,跟著感覺走不是挺好嗎?

當然,思考僅僅停留在點狀思維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思考的維度。

線性思維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線性思維是點狀思維的提升,以線性思維思考時,我們的大腦努力地聯繫各類知識點,思緒中一個個孤立的點被連成線。線性思維通過思考找出事物的聯繫,或者因果關係,本質上是在建立連接。

在線性思維中建立連接的方法通常有三種:演繹法、歸納法、對比法,它們同時也是更高維度思維的重要基礎。

演繹法,從原因推導結果,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演繹法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三段論”,有一個大前提,然後一個小前提,最後推導出結論。

比如經典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
  •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 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結論)

一個嚴密的演繹推導需要正確的三段論支持,但是在日常表述中不會如此複雜,因為共識的前提往往被隱藏。

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只會說“蘇格拉底歸根到底是要死的”,大前提和小前提被自動隱去了。

歸納法,恰恰相反,從結果推導原因,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歸納法從反覆發生的事物中找出規律,建立連接。

我發現我家的貓喜歡吃魚,張三家的貓喜歡吃魚,李四家的貓也喜歡吃魚,於是我總結道:貓喜歡吃魚。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歸納法示例,也許你會覺得歸納法不那麼靠譜,但是歸納法是符合人類直覺的,易於使用。

此外,人類知識大廈建立的很多功勞要歸功於歸納法。物理化學的偉大發現都起源於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歸納,然後通過演繹法小心求證。

在運用歸納法時,也有一些常見的技巧:求同法、求異法、並用法、剩餘法、共變法。歸納能力強的人都善用這些技巧,這些技巧暫時按下不表。

類比法,與演繹和歸納法不同,類比法直接從結果推導結果,是從特殊到特殊的過程。類比法通過一件事物的表象來理解另一件事物。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著名的話:人生就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通過類比將人生與巧克力建立了連接,形象又深刻。

生活中,我們也常不自覺地運用類比來思考,比如:我曾使用過這個品牌的電子產品,產品本身和服務都挺好,現在這個品牌出新品了,肯定也非常不錯。

良好的線性思維要求我們必須善於使用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助推自己的思考。

雖然線性思維的維度並不高,但是線性思維是邏輯思維的重要基礎,所以優秀的線性思維對學習、工作、生活的幫助巨大。

但是,有時候我們發現自己有一些想法,彷彿有無數條交織的思緒在腦海中穿梭,卻無法得出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此時,思考的維度需要進一步提升。

結構思維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結構思維將線性思維進一步提升,將思考中已經建立連接的思路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展現出一幅清晰的圖面。

簡單思考一個問題:你有哪些衣物?你會如何回答呢?

有的人會這麼說:我有一條黑色的直筒褲,幾件短袖T恤,一件加拿大鵝的羽絨外套,兩條優衣庫的褲子,一件剛買的Zara夾克,還有@%……&*#

有的人會這麼說:首先內衣、內褲等必須品我就撇去不說了,以春夏裝來說,上身類主要有XXX,下身類主要有XXX,以秋冬裝來說,我有...

兩種不同的回答體現出了思考的結構性差異,顯然後者更具有結構思維。

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結構思維是一個必備思維,試想下面這個場景:最近公司要採購新的系統,準備對供應商進行篩選。

A說,供應商的產品一定要有XX功能,且必須業界頂尖;B說,XX功能也挺重要的,一定要有,此外價格很重要,我們要控制好預算;C說,除了XX功能,還得有XX功能和XX功能,另外我們要注重供應商的售後質量。

大家的討論熱火朝天,積極貢獻想法,接著大家帶著自己的問題召開了與供應商的評估會議。

經過一輪供應商的評估會議,每個人的問題或多或少得到解答,但是最終選擇供應商時,貌似供應商各有優缺點,又犯難了...

由於缺乏結構思維,得到這樣的結果在所難免,如果大家提出的想法被分為諸如:公司、產品、運營層面,接著又以每個層面進一步細分,得到一個清晰的評估標準,給供應商按照每一項打分,最後供應商的優劣會一目瞭然。

在結構思維的方法介紹中,最著名的當屬巴巴拉·明託的著作《金字塔原理》,書中強調了MECE原則:結構中每一層級的元素是互相獨立的,且完全窮盡。

如果能夠很好的運用結構思維,並且結合線性思維,我們已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思考者,有效應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絕大多數問題了。

但是有時問題遠比想象中的複雜,一個真正優秀的思考者能進一步提升自我思考的維度,看到事物的全貌。

系統思維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思維的點、線、面、體

系統思維將結構思維進一步提升,將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等各種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放入平面的結構思維,形成一個綜合性立體系統,然後展開思考。

回到在結構思維中舉的例子,這一次團隊很好的運用了結構思維,將評選標準清晰的列出,通過供應商的評估會議,準確得到了候選供應商。

正準備推進下一步時,突然公司的數據安全部門站出來說,這樣的系統不允許外採,因為很多數據會被暴露,項目突然再度陷入僵局...

系統思維要求思考者看到事物內部因素的聯繫,比如例子中的系統的使用場景、適用人群,功能範圍等等。

系統思維要求思考者看到事物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例子中的系統會影響的人群與決策者,外採還是自建以及可利用的資源等等。

系統思維要求思考者看到時間上的過去和未來,擁有動態性視角,比如例子中的系統如何遷移陳舊數據,如何部署,如何推廣,如何後期運營等等。

系統思維沒有定勢,本質上是不斷提升思考的高度與廣度,看到事物全貌的思考過程。

總結

點狀思維是孤立的點,線性思維將點連成線,結構思維將線畫成面,而系統思維將面生成為具有時間維度的體。

這就是思維的點、線、面、體,你的思考能做到哪個維度呢?

思考的維度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本文只是介紹了不同的思考維度,並沒有介紹詳細提高自己思考維度的方法,這個暫且按下不表。

如果現在一定要建議一個方法,即:請主動注意自己的思考過程,做一個自己思考的觀察者,去思考你的思考。

成為自己思考的觀察者後,你便會發現思考不過是大腦一項功能,不是思維控制我們,而是我們控制思維。

然後,一扇全新的大門就被打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