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現在各大博物館採用了網上立體參觀形式,您感覺如何?

玩古賞今


現在疫情期間,營業性場所,人員密集場所都受到政府的管控,無法滿足一些人的參觀需要,為了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參觀體驗,網上體驗也是一種方式,我覺得網上參觀體驗是可以實行的,雖然沒有實體參觀的效果和感受,但是網絡參觀,一方面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參觀需求,或者說知識面的開闊,網上也可以做一個預參觀展覽,等疫情過去之後,再有機會針對性去,實體參觀,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ghk髙塰堃


一、疫情期間,網上博物館為我打開了一扇排除憂鬱情緒的窗口;

二、通過上網參觀立體博物館,讓我領略了許多歷史、文化、藝術的風采,增長了許多知識;

三、網上博物館終覺沒有親歷的現實感,因而激發了我疫情過後親歷各類博物館的熱望。


北塔雪松


這次疫情影響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很多行業也被迫創新以尋求發展,也有因疫情帶來的利好消息就是加速行業改革創新。更多的平臺開始集體尋找線上發展,博物館也不例外,在我看來,數字化博物館是未來參觀與保護文物的大勢所趨。

大家還記的2019年4月15日晚的那場大火吧。200多年前,35歲的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戴上了皇冠,正式成為法蘭西的帝王。他的傳奇,在這座1163年建造,1345年完工的教堂裡,得到證明。但那晚,傳奇的聖母院卻在一片火海中,寫下了令人無法名狀的悲傷。作為超過800年曆史的古建築,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哥特式尖頂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損壞感到痛惜。

2018年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在里約的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約 2000 萬件館藏文物中的 92.5% 被毀,該館僅有10%的館藏品得以倖存;

2015年1月初,位於雲南大理,修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600餘年的巍山古城樓起火,雄偉的古樓建築被毀;

2014年11月14日,始建於北齊天保末年的伏龍寺於凌晨突遇大火,寺院後方的大雄寶殿全部燒燬;

歷史上,紫禁城從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末代皇帝溥儀1924年被逐出皇宮的五百多年間,據史料記載的火災,就有四、五十起……

這些悲劇的發生,給全世界的文物保護工作一次次敲響警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不僅需要做好做細消防工作,更需要最大化利用現代技術留存文化遺產信息。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為博物館保駕護航的背景下,文物數字化已經是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文物數據,為每一件文物形成獨家的數字化檔案,實現文物、遺址的重建修復,也讓文物有更精準的保存方式、更廣泛的傳播途徑,是對文物傳統保護方式的有力補充。

我相信總有一天——數字化,不僅能讓文物遺產重生,更有可能讓文物永生! 

 


格古文化






小哥兒山村娃


其實也挺好的,如果再加上解說就更棒了,當然對歷史有很深研究,需要觀其本物的工作者還是去實地參觀學習的,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文化,建築都屬於中國人,現在是每個城市靠這些賺門票,其實每年的旅遊資源就夠消費了,沒必要非要幾百的門票去提升文物的價值觀,一個人一年的旅遊景點門票就是大頭,老百姓確實傷不起呀[酷拽][酷拽][酷拽]


老魚256492939


以這種形式展覽挺好[贊]值得全球推廣。無論有沒有疫情網絡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采用立體參觀全世界有網絡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國文物和了解中國歷史,隔著屏幕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配上各個語種文字以及語音講解更完美了)疫情結束了直接去博物館真聽真看真感受零距離的參觀欣賞學習。


AirBowl


博物館採用網上立體參觀形式,不僅能提高本身的知名度,起到宣傳的作用,中國那麼大,有那麼多博物館,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參觀(不管是有經濟條件還是沒有經濟條件),如果能通過網絡提高知名度,不僅可以為往後拉遊客做前提工作還可以,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民眾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真正做到文化網絡共享,中國的文化輕而易舉的在每一個有網絡的地方傳播,網上立體參觀形式雖然不能像親身參觀感切,但是在當前疫情之下也不失為一種展覽方法。


殘局之象棋人生


行不通就變化,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不能出去,但是騷動的心是按捺不住的啊,博物館這種舉動,剛好滿足了大家的需求,能不出屋大飽眼福,不錯不錯!

另外更難能的是,藉助這種方式,博物館在內容上可以做的更加的深入透徹。一般我們個人直接到博物館等去體驗參觀,大多都是憑藉個人喜好,有選擇的去觀瞻,難免會有所遺漏。現在由官方主導型的輸出內容,肯定會更豐富全面,知識輸出得價值更大!

從技術層面來講,也能對網絡傳播技術的推廣做出貢獻,積極推動技術的普及應用,中間肯定會出現各種難題,也算對技術條件的研究提升做了考核,督促其發展。

作為普通大眾,能借助網絡遊覽,節約了時間成本,出行交通成本,等等不方便因素,博物館這麼做真的是讓大眾更加簡單快捷的接觸到博物館。

從公共管理上講,沒有了人群聚集,緩解了交通。減少了環境汙染,夜保障了博物館得公共設施,此舉給贊!


帶著老爸謀生活的小崔


疫情期間,很多行業都受到重創,而博物館開放網上立體參觀無疑對於公眾來說,是件好事。

以往,我們都會提前預約去博物館參觀 ,有一些大的展覽的時候更是在館外排起了長隊。疫情期間,公眾聚集和大面積的人流會增加患病風險,採取網絡上的立體參觀,對於手機方便的今天,應該是個便民措施。


但我們也看到其他聲音,比如“博物館的直播、網上課堂、虛擬展示都看了一些,越發覺得實地參觀展覽的體驗是不會被網絡形式取代的,而且對於觀眾來說很可能是“第一位”的。博物館的網絡形態,應該再走一步,不是復現現實,而是重構虛擬。”


不得不承認,“感同身受”“感”還是要實際的觸摸,沉浸在那個環境當中的體會到更多。

無論是瑰寶之美,歷史之厚重,故事之啟示,都來自於現場的體會。


所以,期待疫情早日過去,再去一次博物館,“身臨其境”。


範範聊職場


1、體驗新奇很棒;

2、有機會和時間也願意去現場觀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