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

昨晚,成功地在遊戲裡帶著一位小朋友飛到了白雲的浪花之上——吃到了雞。在隨後的沉浸於成就感之時,他私聊了我一條消息:

you滴答滴答me,i嘩啦嘩啦you。

霎時間,讓我這個“老人家”確確實實的飄在了雲裡霧裡之中.........這種新奇的中式英語雖不是第一次見,但每每見到仍有一種新鮮感以及“創新性”,便也不由自主的被其吸引住了。其實這位小朋友想表達的是:“你給我的滴水之恩,我會湧泉相報於你”。那麼,若你想要表達同一種意思,這兩個句子你會選哪一句來表達?

這就是所謂的陌生化的表現。也就是換一種說法,將我們司空見慣了的文字以另一種陌生的面孔展現開來,使其不再平庸和單板,從而充滿活力。如果我們在訴說或者敘寫時,採用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方式去表達,想必也會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而小朋友那句話也只是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一種異化和創新。但值得注意的是,陌生化語言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譁眾取寵抑或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引起讀者對文中文字所要表達的意蘊的充分注意,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更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閱讀上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可以想象,為何書越來越多,可書荒程度卻越來越嚴重,正是由於很多書千篇一律,書中的很多知識大同小異,它們或是雷同,或是重複,而語句也是乏善可陳,真正有內涵能回味的書僅那麼幾本。因此,在語言上的陌生化能夠讓人感受到新的生命力、新的審美價值是極為重要的,這樣即能抓住讀者的心,也能引發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象,獲得一種美的感受。

而“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是20世紀俄國的形式主義提出的。他們認為,文學是獨立自主的學科,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是他們的出發點,只有通過陌生化的分析才能找到文學的內在規律,才能發現文藝作品成為藝術創作和審美對象的特殊性,也就是文學性或稱藝術性。陌生化是文學運用語言的一種方式,就是以各種方法和手段,讓普通語言被強化、凝聚、扭曲、縮短 、拉長 、顛倒,這便是“陌生化”的語言。這種語言現象在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中都經常出現,且形式多種多樣,但無外乎就是推陳出新,變常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

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


陌生而新鮮的語言

因此,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僅是古往今來的名家很注意綜合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使得語言陌生化,甚至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也是如此。譬如在很多時候的很多人,常常會感到“很迷茫、很孤單、很悲傷”。當我們想要表達這些情感,採用日常用語“尋覓、冷清、悽慘”去表達時,這些詞語組合和意義表達便成了一種俗成性,使我們在閱讀時並沒有感到新鮮感和新奇感。但有時我們為了表達的需要 ,或為了渲染、烘托某種氣氛、情緒,也就需要改變這種習慣的語言,使之陌生化。所以,若是用重疊、復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方式去表達時,這種打破文字排列和詞語組合規範的非尋常形式,就會瞬間抓住人的眼球,使人去體會那種情景。並帶來情感閱讀回味的時延性,產生別樣深度的情緒觸動和審美意味。

同樣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到心有所悟,卻文不從心。具體點來說即譬如:

“暖暖的春天到了。”

“不陰不晴的天氣,乍寒乍暖的時令,一會兒是襲襲和風,一會兒是鎊鎊細雨,春是時哭時笑的,春是善於撒嬌的。”——蘇雪林《青春》

以上兩句話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就是“春天來了”,這我們都能讀懂,但似乎後者更能吸引讀者的心,因為它更容易引發讀者詩一般的聯想,讓人感受到美,而這種美就是靠語言的陌生化。後者綜合運用了通感、移用和新奇的比喻手法,讓語言含蓄、形象、富有“侵略性”,給讀者一個全新的印象和感受,最大幅度的增加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也就是尋常人與名家的區別所在。

文學作品作為傳遞信息和意義的載體,經過藝術的加工、精心的錘鍊,創造出既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又有普遍性的藝術形象,用文字符號把這些幻象固定下來,繼而使之成為形象具體、生動感人的物態作品。所以,文學語言本質上應該是陌生新鮮的話語。記得在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中說過:“給平常的語言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

”,把平常熟悉的事物變得不尋常和奇異,才“可以使風格不致流於平凡” ,從而打破讀者的期待視野,使審美主體有驚奇的快感。如此,通過一定的藝術處理,給審美主體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

當然,這種富有表現張力的陌生化語言。是需要寫作者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把心中所想到的意象,藉助事物情狀的刻畫並通過文字符號來複現與表達,因此,心中所想的物化更重要地表現為尋找最準確的文字符號將其生動、鮮明地呈現出來。正如英國文論家愛迪生說:“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就像本文的標題若是以“語言的陌生化,讓文章更為別緻。”為命題的話,那再與現在的標題“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相比較的話,是不是後者更讓人感到對這個論題更深入了?僅從第一眼的觀感而言就已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因而這種方式便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新鮮的語言。

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


陌生化語言的日常使用與方法

恰當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定然可以實現語言陌生化,增強其表現力,令人耳目一新,並在進一步的聯想想象中獲得美感。但如果過度的使用甚至是濫用,則非但不能夠增強文章的美感,反而會極大地損壞其美感。也就是說,語言陌生化要有個“度”,應有其適當的方法。而這個“度”至少有兩點,第一點頻繁度,第二點陌生度。

試想一下,在一張桌子上擺上一大片1元的紙幣,隨後在這一大片的紙幣當中扔一個100元紙幣進去,那麼這100元是否就是亮點?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語言陌生化是為了給文章增加亮點,增強文章表現力和美感。而如果整張桌子都是100元的話,那還有其亮點可尋嗎?這便是頻繁使用陌生化語言的弊端,同時也顯現出了另一個問題,通篇都用,很容易導致辭藻的堆砌,給人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之感,從而以華麗的形式損害了內容的深刻與豐富。因此,在適當使用陌生化語言的同時,可以緩解那種因太尋常而引起的所謂的審美疲勞。也讓讀者覺得新穎耐讀,並樂於接受。

而所謂的陌生度,就是指不能為“陌生”而“陌生”,換句話說,不是越陌生越好。語言的陌生化要服務於內容表達的需要,要以人們熟知的事物和語彙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的變形和改造。熟悉的表達和陌生的表達間一定要有關聯,有讓人們可以聯想起來的關聯,也就是讓人能夠看得懂。距離確實可以產生美感,但距離太遠可能產生的更多的是厭煩與無奈。所以說,語言陌生化的“度”,只有在適時地、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使語言富有巨大的張力,才能使文章新穎而別緻。這也就是本文開頭說的陌生化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怪異、越“陌生”越好,甚至於乾脆讓人看不懂,也並非只是純粹地玩弄技巧,它需要切合一定的語境和接受心理。

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


陌生化語言所展現出的美

“成功的文學創作不可能照搬所描述的對象,而是要對這一對象進行文學語言的加工和處理,要有陌生化的參與,這一加工處理過程就是形式作用於內容的過程,也就是審美化的過程。”

語言陌生化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一種方法,它也是一種追求,對美的追求。它與“人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物體”的活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並且,隨著語言陌生化這一文學藝術方法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於我們而言,存在於文學藝術中的美也不再陌生,它們也存在於生活中,存在於人們對美的追求中,而生活也在經歷了去除庸俗的過程後,與走下聖殿的文學藝術一樣,都在向對方走去。陌生化從文學藝術走向生活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文學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原來是如此的密切,將文學藝術的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以至其開出了美的花朵。比如影視娛樂的大眾化:“超級女聲”、“非常6+1”、“快樂男生”、“好男兒 ”、“星光大道 ”甚至地方電視臺的各種選秀欄目,極大地調動了公眾的參與意識,使得我們的審美需求空前高漲。當下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的純藝術、文學的範疇,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超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消失。這也是我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前提下精神水平提高的一個表現 。

因此,審美的日常生活化這一活生生的現實審美活動,也從側面促使了文藝學、美學對文化立場和理論加以重新審視並作出自覺調整,昭示出美學和文藝學必須突破過去那種狹隘的就美論美的框框,深入到人的各種生存活動中,發現生活中美的存在,闡釋各種美的現象。所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就是生活”這一句話有了現實的內容——原來美與生活就是一體的。從而讓我們獲得持續、新奇、陌生的審美體驗 。

而如果將這種陌生化與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再具體些,那就是網絡用語對漢語所異化而產生的新詞、新意的結果。因為自網絡語言產生伊始,就有著鮮明的特點,表現為:新奇性、創作性、流行性、簡潔性。但與文學語言的陌生化有所區別的是,網絡語言的陌生化缺少一定的約束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新奇、便捷,致使一些網絡詞語詞不達意、晦澀難懂,使人不知所云。而本文開頭小朋友的那句話便是鮮明的例子,但陌生化給我們所帶來的新意是不可否認的。

談談文字:給文字化上淡妝的“陌生化”語言及其魅力


結語:

語言的陌生化現象由來已久,今後仍將會出現並呈現出旺盛的活力。陌生化使語言不僅新穎別緻,且更準確精煉,生動而富有文采。同時,這種超常規的語言陌生化運用得當,能激發讀者的參與意識,調動讀者的思考力,啟發讀者的想象力,使之沉浸在 “再創造”的審美享受中。

這也正是出於為了讓人恢復對世界的感覺,俄國形式主義認為有必要對日常語言進行陌生化使之成為藝術語言的原因。而其所包容的世界也被生動地感知,這樣我們的生命力也隨之復活,為此,伊格爾頓作了個有趣的比喻加以說明:“平時,我們呼吸於空氣之中卻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像語言一樣,它是我們的活動環境。但是,如果空氣突然變濃或受到汙染,它就會迫使我們警惕自己的呼吸,結果可能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驗的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