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為賦新詞強說愁


《夜·上海》:為賦新詞強說愁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張一白 / 山村裕二 / 高燕


主演: 趙薇 / 本木雅弘 / 郭品超 / 塚本高史 / 西田尚美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日本


語言: 粵語 / 日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7-06-26(中國大陸)


片長: 110分鐘


又名: 夜の上海 / 夜上海 / 夜。上海 / 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


IMDb鏈接: tt0798443


觀眾十八歲是可以的,但導演十八歲,那就有點為賦新詞的意味了。

我一直以為,好的電影是不分區域性的,但《夜。上海》卻令我這個北方人如坐針氈,近兩個小時的故事,我感覺整整一個下午被蹉跎了,但影片中我卻看不到上海這個極具文本化的城市,這似乎與地域無關,那麼就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了。

迷失,是許多電影人或者文藝工作者都樂於表現的主題,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而這種主題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建構方式就是在現代化的都市中,人與人的情感被蒙上了一層不負責任的曖昧關係,內心有痛苦,有憂傷,有彷徨還有許多其它的,總之,是不瞭解自己,不瞭解這個城市,更不瞭解這個城市中傳遞出來的變化與不變。

愛情往往也是迷失中最容易被作者們拿出來顯擺的一種情感,彷彿都市中的愛情都是快餐的,都是迷茫的。如果影片以城市為場景,以愛情為主線,再佐以一些迷離的燈光與符號,那麼這種所謂的迷失電影便已經成功大部分了。

由此看來,城市迷失的電影並不是很難控制的,尤其對於一個MV出身的導演而言,但很可惜,這種水平只能是迷失的初級階段,因為,城市依舊是城市,燈光依舊是燈光,人依舊是人,三者的關係只侷限於畫面,沒有任何的相融,沒有任何地思索,只是簡單地拼湊在一起,留個構圖的念想,流於表面,流於形式。

作為迷失影片的初級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稱謂,那就是所謂的浪漫,的確,由於流動的光影,由於快餐式的不合協,由於陌路人的邂逅,於是,浪漫便可以解釋這一切了,幻想來自於一種形式,這是十八歲少年對影像的痴迷,同時也是由於影像替代了深度思考的結果。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此片在宣傳時的定位了,用“浪漫”這種充滿幻想的詞來掩蓋此片中的學生意氣,來掩蓋那種對迷失的淺顯理解。所以,此片註定是一個學生幻想之作,註定是沒有刻骨銘心的情節的強愁之作。

故事其實簡單地要命,一個失去自我的高級化妝師在上海邂逅了正處於失戀當中的平民女司機,看著女司機的生活,他也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種故事最強調的是每一個橋段細節的精細以及每一個人物性格的特殊之處,這兩點做好了,再加上一些故事中的城市印跡才能真正成為一部較好的都市迷失電影。但很可惜,三者都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精彩橋段本人幾乎無法記述,所有的細節都好似小女生的意想天開,看著自己暗戀的人與他人試著婚紗,在大街上寫滿了“愛你”的字樣,或者用外語來個真情獨白,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見於一些學生作業之中,而且是高中生的水平,讓我們只能覺得做作甚至是矯情,沒有一處令人心有慼慼的感覺。

趙薇的表演還是和小燕子一樣,熱情有餘,真情不足。雖然表現出一個平民階層的情感,但事實上是頗具漫畫式的,與影片中人物的內心卻是不相融的,偶爾顯露出的真情也無法表述人物的真實內在,過於形式化了,顯然就是劇本中的人物,而不是電影中的人物,兩者的區別就是演員問題了。而扮演水島的本木雅弘同樣也是形式大於內容,他雖然以迷路而表現了自我的迷失,但那種迴歸或尋求答案的心情卻蕩然無存,甚至是拋開一切的放縱也沒有,規規矩矩地只有迷路,而沒有迷失,挺可悲的一件事。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只是搭檔,沒有交流,至於其它的人物,幾乎是導演故意擺出來的副線,真是可有可無的,浪費時間而已。

《夜。上海》這個片名中用了句號,時間與空間的隔斷感應該很強烈的,影片也的確如此,夜是觀眾看得見的,但上海卻看不見。看得見的夜是因為這夜晚太長,長得令觀眾昏昏欲睡,而且光影的效果無法與人物內心發生任何聯繫,過於突兀。上海不僅僅是小吃餛飩,也不僅僅是外灘,這些符號都只存在於演員的嘴上,而與兩位主人公缺少交流,於是,上海那種都市感與平民感的交措無法對主人公的行為產生任何輔助作用。上海被完全忽略了。

這是一部想當然的影片,從人物,故事情節到周邊環境都是很隨意的,所以說其象一部學生作業應該是較有中肯的評價,當然,節奏上雖然緩慢,但全片較為流暢,這恐怕是導演超越十八歲的功力所在,在此也不必誇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