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Ta 在家抗疫40天,我有了離婚的勇氣

和Ta 在家抗疫40天,我有了離婚的勇氣

疫情的突如其來和持續,讓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逐步做出“斷、舍、離”的決定。

不同的是,有的人打算斷交個不樂意分享口罩、不點讚的朋友;有的人想捨棄那些無聊的愛好甚至不喜歡的工作;有的人決定,要不,離個婚。

這點在新聞上已經有所體現。在山西,多個婚姻登記處離婚預約天天爆滿。

聯想到此前中國汶川和3·11日本地震後,都曾出現過的離婚諮詢量增加,“疫情離婚潮”的說法,開始被提及。

一面是疫情之下,強行朝夕相處後的彼此嫌棄;一面是經歷災難後對餘生與誰同行的深思熟慮——這些,都將婚姻中的不滿,加速放大,並推向十字路口。

有句笑談:兩情若想長久時,萬不能朝朝暮暮。

難道,是疫情期間的朝朝暮暮,殺死了婚姻?


007式婚姻


經歷了40余天的居家“抗疫”, “閨蜜群”和“兄弟會”,開始成為吐槽、比慘的勝地。

  • “疫情這幾天,他基本上已經無法直立行走了。就在床和餐桌間兩點一線。我每次看到他‘葛優攤’地玩手機,我的腦海裡就閃過滿屏的彈幕!要知道,我的to do list是滿屏!還讓我給他倒水!潑臉上嗎?大哥!”
  • “除了加購物車,什麼都不會。天天讓我不遠萬里去小區門口給她取快遞!我問她,吃什麼?她天天的回答就是一個菜:吃你個頭啊!”
  • “家裡就一個口罩了,你是給我,還是給你媽?”沒想到我媳婦昨天因為這和我吵了一架。內什麼,我確實全給我媽了。
  • “不戴口罩出門溜達,去醫院開藥回來讓噴酒精說‘沒事兒’,今天居然一個人出去吃飯了!豬隊友一個人不注意安全,我和孩子的命我還在意呢!”
  • “天天對著手機笑,去廁所、洗澡時,也拿著手機。終於,短視頻中,我刷出了他的‘寶寶’,以及‘疫情之後約噢,麼麼噠’……”
  • “2月29日那天,大家都在曬前後四年。我許了願,希望下一個四年,我的生活裡,不再有你!”
  • “嗯嗯!那天我刷網文看到了四個字,又看了眼我媳婦,心裡拔涼拔涼、極度恐懼!那上面寫著——


餘生是你。


和伴侶007會生恨,為何和同事卻能相安無事


“再好的婚姻,一輩子也有至少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衝動。”美國心理學家戈特曼所表達的數據,可能因為當下的疫情而成倍增長。

有人說,朝夕相處、事無鉅細、像默片和複製出來一樣的生活,會將兩個最親密的人,熱情耗盡,相對無言,彼此嫌棄。

有人說,婚姻就是兩個人一起經營一家公司,夫妻雙方就是合夥人。那麼,同樣具上述特質的辦公場景呢?

為何和Ta 007會生恨,而和同事996卻能相安無事?

  • 對同事沒有過高的期待。從長遠說,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近距離說,我們不為彼此負責。
  • 對於同事的言行不會賦予太多意義。不會因為同事忘了什麼節日,或沒及時微笑抱抱舉高高,而生出“Ta不愛我了”的猜忌。
  • 不會輕易表達負面情緒和負面評價。必定大家都是“社會人”。

所以,如果我們能對同事春天般的溫暖,能不能,給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婚姻,一個“修補”期?

就像“失戀33天”中張阿姨的那句話:

你想啊,買臺電冰箱,保修期三年。你嫁了個人,還能要求他一輩子不出問題呀?除了問題就修嘛!


要不,我們的婚姻修一修呢?


關於如果評估自己的婚姻,以及要不要“斷舍離”,我們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竇晶晶,聊了聊。

以下幾條建議,身處迷茫期的人,或可以試一試。


  • 冥想,五年、十年後,你的生活中,有他嗎?

每天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一段不會被打擾的時間,一個相對放鬆的身體姿式進行冥想。

想像一下,你的面前有一張照片,上面是你們一家三口(或兩口)的樣子,你們是否在微笑?你此刻的心情是否放鬆的?在這個感受裡待一會。

隨後,我們穿越時空來到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你試著看著那張照片,你們的合影裡還有Ta嗎?再問自己同樣的,照片中的你開心嗎?


  • 不做彼此的“差評師”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把你對他人的期望,通過肯定使行為與期望趨於一致。我們不再做彼此的“差評師”,不吝嗇於肯定對方的付出與進步。

  • 學會溝通,坦言感受

有人說,“如果溝通有用,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離婚了。”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會溝通嗎?


在竇晶晶看來,有效的溝通,有幾點元素:


  • 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訴說,只說自己,不談對方

凡事用“我”開頭,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想法、身體反應,更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從而獲得自己需要的關心和幫助。比如,“我最近情緒比較糟糕,我覺得我可能是太累了”……

反之,用“你”開頭的對話,結局往往是不歡而散。“你看看你寧願看手機也不管孩子”;“你看看人家老公……”雖然你依然是想表達,希望對方關心和幫助你,但對方能接收到的只有抨擊、指責和怨懟。


  •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我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當“我”有一個情緒,只代表這是我的情緒,與他人及他人的行為無關。

所以,收回這樣的話:“我不開心,都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什麼……”


  • 降低期待

我們總以為自己沒有期待。我們以為自己只是純粹的活著,純粹的做事、生活。

當有一天我們對自己足夠的誠實,會發現我們對Ta總有一些期待,一些“我認為不用說,對方也應該知道……”的期待;對於“重要的日子,Ta一定知道我想要什麼/怎樣度過”的期待……

當我們直接表達的越來越少,當我們內心期待的越來越多,我們的失望和怨懟就越來越大,最後都演化成關於“你又…”、“你怎麼還不…”、“你真讓我失望…”的指責。

降低期待or直接表達你的需求,都會讓你開心起來。


  • 儀式感

在重要的日子,用心營造一種愛的表達。讓普通的日子,不普通。讓“舊人”之間,哪怕有再多熟悉的情節,也能在新的場景之下,喚出那麼哪怕一點點新意,令人心動的心意。

脈脈上有一個問答,身在職場的你,覺得“分工式婚姻”有必要嗎?為什麼?雖然聚焦的是“家務活”這件事,但透露出的是在家庭生活和相處模式中,分工合作、共同承擔的重要性。該問答引發近2萬人關注。關於家務活,有50%的人認為,“應該家務平等,分工明確才和諧”。

和Ta 在家抗疫40天,我有了離婚的勇氣

最後要說,離婚不是失敗;不離婚也不意味著將就。

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後,我們都能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最妥帖的同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