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認祖宗的家譜造假與不要臉的往臉上貼金

中國人有極其強烈的祖宗崇拜傾向,那麼亂認祖宗幾乎就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這種不可想象的事,其實是很常見的。家譜造假,就是亂認祖宗的典型表現。而家譜造假又是很常見的事。可見,亂認祖宗其實是常見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弔詭的現象?

在傳統文化中,因為個人與家族存在緊密的依附關係,所以出身名門望族,也就意味著個人有身份有地位,而廣受世人尊重。而如果是名人的後代,也能夠讓人平添身價。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明明是編席賣履的小販,在趁亂起兵之後,就巧借自己姓劉,而宣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因而給自己貼上“劉皇叔”的標籤。說實話,“劉皇叔”這塊金字招牌的分量,比袁紹“四世三公”更“牛”!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與他捧著“劉皇叔”這塊招牌,應該說有一定的關係。

受祖先崇拜的影響,家譜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現象。家譜記錄了家族的起源、繁衍,具有記錄家族歷史,明世系,辨血統的功能。通過修家譜,追本溯源,考明世系,認祖歸宗,顯然可以起到強化祖先崇拜的作用。

亂認祖宗的家譜造假與不要臉的往臉上貼金

然而,家譜中亂認祖宗的卻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年久失傳,加之兵災頻仍,家譜根本就難以做到準確記錄世代相傳,這就給後世修家譜者偽造世系、亂認祖先大開方便之門。

劉邦出身寒微,登上皇帝寶座後,因為搞不清自己的祖先是誰,就自稱是堯帝后裔劉累之後,並偽造了商周以來的相關世系。更搞笑的是,曹操稱其先祖出自黃帝,曹操的兒子曹植則稱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後裔,而曹操的孫子魏明帝則稱自己是虞舜的後代,出自有虞氏。子孫三代,就認了三個祖宗,這祖宗怎麼這樣亂啊?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曾想找個有名的祖宗也顯示自己的血統高貴。可是,朱元璋家境貧寒,上溯幾代仍然是地位卑微的農民,“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你瞧這名給取的,估計是斗大字不識,只好用數字來標記一下。當時一些個幫閒文人,揣摩到朱元璋的心思,就想把朱熹硬拉來作朱元璋的祖先。可是,宋代與明代相距時間並不很長,這樣亂認祖宗很容易被人識破,朱元璋反覆思量,也覺得認朱熹作祖宗,過於牽強,再加上也有人勸說,這樣亂認祖宗,可能成為“數典忘祖”的話柄,最後只好作罷。

至於民間修家譜,將古代名人拉來作自己的祖先的情況,更是十分普遍。各姓氏的家譜,基本上會把自己的遠祖追溯到黃帝,都稱自己是黃帝的後代。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就請人考證出他是袁崇煥之後;賣水果起家的杜月笙成為上海的黑幫老大之後,也忙著找闊祖宗,最後,在章太炎的幫助下,認了西晉的杜預當了祖宗。而一般來說,姓範的人,幾乎都是范仲淹的後代;姓蘇的人,大多都是蘇軾的後代。諸如此類,我們遇到的人,差不多都是“名門之後”。總之,正如阿Q想的那樣,祖上都很“闊”。

家譜,到底靠不靠譜?有時候,可能真的不靠譜。只不過年代久遠,難以查考,而且大家都這樣做,也就沒有多少人去較真而已。

問題上,我們一方面具有祖先崇拜情結,另一方面卻要亂認祖宗;一方面表示對祖先的極端敬重,另一方面卻要“數典忘祖”。

亂認祖宗,家譜造假,說到底是為了往自己臉上貼金。而往自己臉上貼金,當然就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臉面。有時候,為了讓自己更有臉面,到了不要臉的地步,這其中的弔詭之處,讓人頗費思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