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花有四雅,蘭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這句話出自文震亨的《長物志》,而這“四雅”當中,菖蒲又以其隱逸的特性,被譽為“天下第一雅”。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只瞭解蘭、菊,對菖蒲還比較陌生。其實,我國的菖蒲文化歷史非常久遠,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很多文墨客都癖好菖蒲,像蘇軾、陸游,都對菖蒲情有獨鍾。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居廉 菖蒲

蘇東坡曾以四句話概說菖蒲之精神——“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咱分別來看,菖蒲長於深山的小溪邊上,到了冬天,百草凋敝,唯菖蒲碧綠,這是“忍寒苦”;菖蒲隱居深山,淡泊自處,無人照看,但依然生機盎然,此即“安淡泊”;菖蒲是與清泉相伴,不乾淨的地方它不能生長,所以它自然是清淨的,故說“伍清泉”;菖蒲以白石為友,白石上可以沒有一點土,它扔可以紮根其上,謂“不資寸土”照樣長得很好,是為“侶白石”。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齊白石 菖蒲

同氣相應,同聲相求。菖蒲的這些自然屬性,很適合古代文人清高獨立的自我定位。能有這麼一種隱逸世間、淡然自處、潔身自好的文雅之物,自然會引起文人墨客的情感共鳴,於是,將其移入書齋,成為案頭清供。他們在蒲草那裡,找到了一種精神寄託,並以蒲草之品性,勉勵自己。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朱屺瞻 菖蒲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蒲草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汙,是君子品行的縮影,我們的古代文人,追求“雅”“正”二字,所謂“雅”,指的是修養與文氣;“正”,即指浩然正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菖蒲恰好集之於一身,處野外,安然自適;居廳堂,飄逸秀雅,可謂寵辱不驚,自然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溥心畲 菖蒲

菖蒲置於書齋,據說還有一種講究,可以養目。因為,在書齋讀書,時間長了,眼睛會幹澀難受,聰明的古人就在書齋裡放上一盆蒲草,利用菖蒲葉子上的凝露,來潤澤雙目的。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張大千 菖蒲

蒲草除了可以觀形,亦能滿足聞香。它的香氣不豔,不俗,醒透深沉,絲絲縷縷,若有若無,刻意去聞,卻聞不到,無疑嗅香,卻清香沁人。就好似上好的茗茶,它的香氣一定是醇厚的、深沉的,可以回甘。這就符合中國藝術的“線性”特徵,需要我們用心去品,感受那種潤物無聲的美妙。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張熊 菖蒲

除了聞香觀形,菖蒲還常常入畫。尤其在文人畫興盛的清至民國時期,菖蒲是很多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我們今天,還可以從這些墨跡中,窺見植蒲時,在造景、選材以及盆、石搭配方面一些可資參考的經驗。金農、居廉、吳昌碩、溥心畬、齊白石、朱屺瞻等,都是畫蒲草的高手。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朱屺瞻 菖蒲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就非常喜歡畫蒲草。他對菖蒲的喜愛,可謂超乎大家的想象:給菖蒲過生日、娶媳婦。他曾用元代的鹿膠墨為菖蒲寫生,並賦詩一首,在詩中,他稱菖蒲為“蒲郎”,意欲把南山下的“石家女”,與之配成一對。可見,他已經把菖蒲當人來看了。據說,他只要看見菖蒲,就看兩眼放光,有詩為證:“乞來豈但洗煩惱,令我道眼增雙明。”


菖蒲入畫 十分清雅

金農 菖蒲

金農有一幅《菖蒲圖》,是畫在絹上的。畫面上,畫了三盆大小不一的密植菖蒲,又短又細密,完全符合菖蒲的審美標準——短、細、密。可見他真的是植蒲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