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相遇是一种缘分,欢迎关注“甜小娱儿”!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文|甜沫

<code>高晓松写给女儿的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code>

看完电影《莫娣》,我想到了高晓松对女儿的这句祝福语:“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女孩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生命趋于至善至美的绝佳状态。而电影的女主角莫娣用自己一生的坚持实践了这句话。

《莫娣》是根据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传记片,也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它没有复杂曲折的剧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男女主角也只能堪称相貌普通的社会边缘人物。但在平淡无奇的镜头下,柏林电影节影后莎莉·霍金斯饰演的女主角莫娣和文艺男神伊桑·霍克饰演的男主角埃弗雷特在一间16平米的海边小屋里,演绎出一段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自始至终,莫娣以坦然而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以理解包容和矢志不渝的态度对待情感,以热爱和仰望的姿态与世界相处,正如她从绘画中悟出的简单朴实却深刻隽永的人生哲理:“浮生一世,都已被框成一幅画,就在那里。”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莫娣》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唯有勇敢做自己,坚守温暖纯良,不舍挚爱与自由,才能将漫长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绚丽多姿。

01、生命是接纳和完善:别人眼中的缺陷,在莫娣看来只是与众不同

<code>庄子有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code>

缺陷和苦难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有缺陷的自己,对每一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莫娣并不是一个幸运儿,相反,她属于“被上帝咬得过多的苹果”,自从出生,就有无法改变的“不可奈何”:患有先天性的关节炎,她干瘦单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显得非常怪异。

由于生病,行动不便,莫娣30多岁依然无法自立。父母去世后,莫娣的哥哥将她委托给姨妈照顾。姨妈一脸严肃,为人刻薄,总是把莫娣看成不正常的人,限制她出行。

同时,因为异样的外貌和不协调的动作,莫娣常常遭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有不懂事的小孩子向她扔石头。

但是,在莫娣的内心世界里,她从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从未让阴暗和自卑占据心灵,在她看来,自己只是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这并没有什么。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基于这样的心理,莫娣从未因为先天患病而心情忧虑,更没有显示一丝抱怨。她将自己看成一个普通人,心态平和,安之若素,并常常面露微笑,是一个乐观又浪漫的文艺女青年。换句话说,莫娣早就完全接纳了自己。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

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莫娣的自我接纳主要体现在第二层含义上。

得益于她的自我接纳,在莫娣的意识里:生命本来就是繁复多样的,有美有丑,有高有矮,有人健康,也有人生病。疾病是她身体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这太平常,根本不值得一提,更不需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动画片《哪吒》里有一句台词: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作家张德芬说:爱自己,是一切快乐的源泉,自爱的人会把目光不断投向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让自己幸福快乐。做最好的自己,不为外面的世界而隐藏自己,向往美好,终会邂逅美好。

所以,当她得知哥哥将父母留下来的房子卖掉,以后她将无家可归,心情异常失落时,她处理坏情绪的方式不是把所有委屈都憋在心里或者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痛哭一场,而是穿上美丽的衣服和鞋子,走进喧嚣的歌舞俱乐部,喝一瓶酒,跳一段舞,用自己更喜爱的方式去宣泄心里的不平与难过。

当她半夜回到姨妈家,被面无表情的姨妈斥责,莫娣竟给姨妈建议:“你也该去看一看,也许你会喜欢的。”精心打扮一番,去见一见朋友和外面的世界,不封闭,不孤立。如果姨妈有这样的心态,也许她就不会整天愁眉不展、习惯性怒目而视了。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至于他人的眼光和小孩的无心之举,莫娣只是淡淡一笑,说:“他们不是故意的,我不在乎,有些人看不惯有人与众不同”。

对外界泰然处之,莫娣不因别人的评价而错过生活中本应属于她的美好。四季美景,花草树木,路上遇到的一匹马,院子里饲养的鸡,都有各自的快乐,而莫娣擅长去观察并记住这所有的快乐。

纵使命途多舛,莫娣仍然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想要什么得自己去争取:当哥哥和姨妈都把她当成负担和累赘,显示出对她的厌烦时,她决心自谋出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由此,她的人生展开了全新的一页,她的生命得以拓展和完善。

02、爱情是包容和理解:两个善良的人惺惺相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爱情里永远都不缺风花雪月和海誓山盟,稀缺的是执子偕老和不离不弃。

三十多岁的莫娣和四十多岁的埃弗雷特既没有壮丽的誓言也没有豪华的婚礼,却实现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莫娣和埃弗雷特都属于“弃儿”,莫娣被哥哥抛弃,无家可归,而埃弗雷特是个孤儿,他在孤儿院长大,脾气暴躁,言行粗鲁。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他们能够尝试相处的前提条件。

而最终他们爱上对方并走入婚姻,则源于他们灵魂上的契合:他们都善良慈悲,在平淡生活中相互理解和包容。

  • 以善良为底色,生命得到最好的回馈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莫娣和埃弗雷特因各自善良的特质而惺惺相惜。善良是他们吸引彼此的重要因素,高尚的灵魂,美好的行为,两个人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哥哥卖了自己也有继承权的房子,莫娣除了难过之外,并没有索要金钱,她留恋的是原本温馨且充满父母回忆的房子,哥哥做生意失败需要钱,而她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

曾经在姨妈家的经历非常压抑,可是,当莫娣知道姨妈生了重病之后,在自己身体已越来越差、埃弗雷特不开车去送她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步行去看她,只因为莫娣不想错过和姨妈最后一次说再见的机会。

埃弗雷特与绘画毫无关系,但莫娣把每一幅画上都署上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在莫娣看来,她为了画画而少做了家务,他们是合伙人的关系,每幅画的一半都应该属于埃弗雷特。

莫娣的善良表现在她心思细腻,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让别人吃亏。她的善良让埃弗雷特逐渐放下了戒心,心底坦荡,不再设防。在日复一日地相处中,埃弗雷特爱上了纯真温厚的她。

虽然埃弗雷特说话不留情面,且喜欢说反话,但是他骨子里的善良早已不自觉间流露出来。

和莫娣第一次见面,他们既不是雇佣关系,更算不上朋友,但是,当天听莫娣无意间说起有小孩向她丢石头,他主动陪莫娣走了很远的路。

初来乍到,莫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动了他的物品,埃弗雷特大发雷霆并让莫娣离开。第二天早晨当天睡醒,不由得望了一下明亮的窗户,那一刻,他肯定在担心无处可去的莫娣,而当他走下阁楼,看到正在擦地板的莫娣,虽然没有打招呼,但是,他还是默认让莫娣留下来。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虽然对莫娣说厌恶她在他面前提自己孩子的事,但是,他却又暗地里追查莫娣女儿的下落,并带莫娣偷偷去看望她,了却莫娣的心愿。

埃弗雷特的善良是不动声色的,他总是默默地守护着莫娣。不贪图回报,不计较得失,这种无声的善良如清风拂面,不见风过,但沁人心脾。

<code>风靡日本的温情小说《佐贺的超级阿嬷》中有一句话:“真正的体贴是让人觉察不到的。”/<code>

而真正的善良,不张扬,但又恰好温暖。

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莫娣和埃弗雷特相识相爱并相守一生,皆是善良的回馈。

  • 以包容为法则,爱情和婚姻终能细水长流

在心理学中,包容心是指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相异的想法,能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包容有2个特征:一是共存;二是允许不喜欢的东西存在。

两个性格、脾气和人生经历迥异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必然不同。可是,两个人愿意求同存异,为深爱的人妥协,正是因为他们用包容心来悦纳彼此。

埃弗雷特在孤儿院长大,他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馨,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虽然他心中有关爱,说出来的话却是冷冰冰,毫无温度。

莫娣早就看出他真实的秉性,所以,总是用宽容来善待他。那些难听的话她不放在心里,即使埃弗雷特在冲动之下打了她,莫娣也用善念原谅了她。久而久之,坚冰一样的埃弗雷特终于变得温暖。

看到莫娣沉迷于绘画,家中的墙壁和玻璃上都是莫娣的作品,埃弗雷特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暴跳如雷,而只是向莫娣指出自己的这部分区域不能画,因为他不想让颜料弄到自己的衣服和鞋上。

桑德拉想买下莫娣那幅没有画完的画,埃弗雷特太想挣那笔钱了,就把画交给了桑德拉,可是,当看到莫娣非常在乎那副画,坚持不卖时,埃弗雷特立即退了钱,要回了画。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埃弗雷特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鱼贩子,他虽然不能真正懂得和了解莫娣的内心世界,可是,当他看到莫娣对画画全情投入的姿态,埃弗雷特内心被感染,他对莫娣也更加包容,爱她就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莫娣和埃弗雷特的爱情并不是浪漫多彩的,相反,它是理性而克制的。从一开始,他们就以“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为目标,所以,两个人用理解和包容化解了一切冲突矛盾。

两只落单的袜子,凑成独一无二的幸福一对。“我喜欢你,你需要我”,这就够了,别的都是多余。

03、自由是灵魂的放逐:身体被束缚,莫娣用绘画拥抱世界

一个人一生总得喜欢点什么、做点什么,才能证明他这一生没有白来过。身体有疾的莫娣选择了绘画,或者说是绘画选择了她。

莫娣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更有一颗敏感而细致的心和一个铭记世间美景的大脑,她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诉诸于笔端和色彩,绘制出别具风采的一幅幅画。

即使贫病交加,莫娣又如此幸运,不仅获得了埃弗雷特矢志不渝的爱,而且一生痴迷绘画,在绘画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享受到灵魂上的自由并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

  • 只要有颗热爱的心,自由始终如影随形
<code>哲学家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code>

人生在世,由于种种局限,不存在彻底的随心所欲,可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有限的境遇中,去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宰,比如主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由于行动困难,终其一生,莫娣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滨小镇上渡过,她的生存空间仅有弹丸之地,但是,她的心灵因绘画而自由翱翔,广阔无边

海滨飞鸟,红瓦绿树,白雪皑皑,鸡,鹿,猫,砍柴人……身边的景物都是她绘画的素材。在莫娣的心里,万事万物都值得被画下来。她诚挚地热爱生命中的一切,于是,她将周围的事物重新赋予了生命力。

莫娣说:

“我想要的不多。只要我面前有一只笔刷,我就不在乎了。我喜欢窗。一只鸟儿呼啸而过,大黄蜂。每一刻都不同。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就在那里。 ”

莫娣的话语如此简洁,却字字珠玑,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只要有颗热爱的心,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失去,自由始终如影随形。生命的价值并不是外界来衡量,而是由自身来决定。人生就如同一幅画,它就在那里,如何一笔笔绘制出这幅画,答案在自己手中,因为你才是那个握着画笔的人。

当莫娣拿起画笔,她就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她是自由而奔放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放逐灵魂,自得其乐。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而现实中的我们,无论处于任何的环境之下,其实永远都有选择权,那就是思想和心灵上的自主权。任何身不由己的说辞其实都是借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灵上的自由,从未远离。

  • 心中有色彩,眼中有风景,笔下有绚烂
<code>佛语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code>

心中充满美好和绚烂,于是,莫娣画出了色彩明丽而又直抵人心的景物。

对莫娣而言,一只笔刷就让她心满意足;而对有些人来说,拥有万千财富却依然欲壑难平,得陇望蜀。

莫娣的画初看起来有些笨拙,粗陋,甚至在光影层次上有缺陷。但是,正是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纯真原始和不加雕琢,才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世间浮华,艺术上有各种技巧和通法,可是,那种技术性的作品却往往缺少灵性,美则美矣,却毫无灵魂,错综复杂,却失去本真。

在莫娣的眼里处处是景致,而她并未接受绘画方面的正统训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知名的派别,她的画展示了她的灵魂,她的画也是她的人生。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黯淡无光的,是灰白单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心是空洞的,无所依托的,丰富灵魂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功课。

<code>安徒生说: “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code>

而这阳光、自由和花的芬芳不正是莫娣生命中姹紫嫣红的色彩吗?

结语

爱尔兰导演艾斯林·沃什用其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向我们展现了莫娣传奇的一生。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莫娣》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纯净的情感俘获了众多影迷的心。豆瓣评分9.1分充分证明了这部佳作的高品质。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而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莫娣的善良与真情,莫过于莫娣的简单和纯粹。

<code>“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code>

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将自己的人生画卷涂抹地五彩缤纷、引人入胜。

豆瓣9.1分电影《莫娣》: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愿我们每个人都度过这样的人生:明媚不忧伤,美好而辽阔,就像莫娣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