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軍艦艦身都取消舷窗了呢?

烏克蘭大白


相比威武雄壯的遠洋鉅艦來說,小小舷窗實在不怎麼起眼。

但它有重要作用,風帆戰艦時代,密密麻麻的火炮舷窗就是其獨特標誌。100多門火炮從舷窗中伸出來,帝國主義列強犯下了多少罪行。一直到二戰時期,各種戰艦上仍有很多舷窗,主要作用是通風和採光。

甲板以下的艙室裡,有很多水兵和設備在工作,通風不好會造成危險。軍艦上的生活一點也不舒適,狹小的士兵艙也就罷了,更倒黴的是艦艇發動機、燃油鍋爐及各種設備會產生一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硫這樣的有毒氣體。

這些氣體不但難聞,還會對水兵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據統計,隨艦艇長時間出海時,水兵們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比例佔所有疾病的14.9%,居第二位。所以艦艇保持良好通風非常重要,否則還沒等戰鬥,人員戰鬥力就在惡劣環境中消耗殆盡了。

甲板下是鋼鐵船艙,炎炎夏日太陽直射甲板,溫度高達四、五十度。可船艙裡比甲板上更熱,還很潮溼。即便有舷窗也沒用,吹來的海風都是熱的。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空調,空調就是戰鬥力!

除了人員,船艙裡的機器設備、彈藥補給、糧食貨物也同樣需要良好通風,冷卻乾燥。海上高鹽多霧,海浪天天光顧,要是機器鏽蝕了,食品、貨物腐爛變質了怎麼辦?

不過舷側舷窗也有缺點。首先,船舷上開洞多了必然影響結構強度,不利於提高防護力。

其次,幹舷甲板下的舷窗離海面近,大風大浪時,海浪有可能破窗湧入。1545年,英國 “瑪麗羅斯”號風帆戰艦,就因為在索倫特戰役中轉向遭遇橫風,海水從下層舷窗湧入而傾覆。

所以現代舷窗分重型、中型和輕型,不但要透光、通風良好,還要有良好水密性。重型、中型舷窗上都有風暴蓋,遇到大風浪時關閉,阻止海浪進入。


“拉斐特”級護衛艦

二戰後,雷達性能飛速提高,對艦艇探測距離越來越遠。所以軍艦開始考慮隱身問題,從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開始,越來越多的隱身設計被引入軍艦製造中。

在所有隱身方法中,外形隱身最重要,其次是材料隱身。艦體要儘量避免大量角反射和凹腔,它們會對雷達波產生強烈反射。舷窗透光性好,雷達波照進艙室,產生類似聚光鏡的反射效果,極大破壞艦艇隱身。

所以現代艦艇取消或大幅減少舷窗數量。駕駛室上的舷窗也要做成鋸齒形,並鍍膜吸收雷達波。舷窗取消後,艦艇內部封閉,只能依靠集中空調和通風系統,調節各區域空氣質量、溫度和溼度,創造良好環境。

面對核生化武器攻擊,現代艦艇還有“三防”措施。全艦整體或局部封閉,空調通風系統對艙內加壓,阻止外界汙染輻射進入,並過濾空氣中的放射性、生物和化學毒素。

維持這些系統需要大量電力。不過現在的艦艇動力越來越大,充沛電力完全可以滿足照明、通風、空調等各種需要,為船員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環境。

綜上,舷窗取消後好處多多,既提高了艦體強度,增強防護力;又降低雷達反射面,提高隱身性;同時還提升舒適度,讓船員工作好休息好,更有戰鬥力。這正是現代科技的魅力!


和風漫談


前段時間,北海艦隊在同一天內,退出了4艘老舊的051型驅逐艦,即109開封艦、110大連艦、134遵義艦和164桂林艦;現在,總共17艘051型作為國產第一代驅逐艦,基本上都已經退出現役,僅剩下南海艦隊的165湛江艦、166珠海艦在役,估計年底或明年即將退役。

051型驅逐艦,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艦體細細長長,艦體很瘦並不寬,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因此航速非常高,131南京艦在服役前的海試時,曾經跑出了38節的高航速,因此,051型驅逐艦在海軍內部被戲稱為“放大的導彈艇”。

此型驅逐艦,具備典型的二戰高速護航領艦的特點,甲板以下水線以上的艦體上,都佈置有許多圓形採光效果最大的舷窗,艦內工作的艦員,可以透過舷窗,欣賞海景,看到外界的情形。

通常有舷窗的水面艦艇,都是比較老舊的,一般都沒有中央空調,通風狀態也不暢,照明設施也不是很好,艦員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很容易產生煩悶和煩躁情緒。

舷窗附近光線比較亮,艦員透過艦體的舷窗,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應該能夠舒緩艦員壓抑的心情,舷窗對於調整艦員心情的作用很大。

但隨著水面艦艇設計的現代化程度提高,艦上都配上了冬暖夏涼的中央空調系統、包括先進的通風設施等,同時艦員的居住條件改善也極大,工作環境也比較舒適,一般就不在艦體甲板下水線以上部位設置圓形的舷窗了。

自052型驅逐艦112哈爾濱艦、113青島艦開始,我軍所有新建的驅逐艦包括054/054A、056/056A型護衛艦艦體上就見不到舷窗了,因為舷窗會使艦體外表出現凹凸不平的形狀,增加了雷達反射面積;且由於舷窗玻璃的通透,能使反雷達塗層難以完全發揮作用。


國平軍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現代化的軍艦也沒有完全取消舷窗,只是非常少而已。

完全取消的,只有少數概念艦或者小型作戰軍艦而已。

大家乘坐過老式軍艦出過海,就知道舷窗的重要作用。

以前的軍艦沒有通風設備、沒有中央空調系統,內部環境惡劣,尤其是艙內狹小且空氣不流通,讓人呼吸不暢和煩躁。

薩沙曾經做過類似的船隻,艙位還是在水線附近,根本不能開窗。

艙內很悶又熱,平時沒人願意留在艙裡,寧可選擇去甲板上溜達。

同時,照明燈光昏暗,讓軍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形同蹲黑牢。

人類的眼睛習慣於陽光,不適合在暗色環境下工作。

在這種環境工作,人很容易疲勞。

所以,軍艦的舷窗是必要的,既可以照明,高層的舷窗也可以通風。

不過,目前現代化軍艦大大減少的舷窗的數量,有的小型軍艦甚至基本沒有舷窗。

原因如下:

第一,通風技術、中央空調技術、照明技術的發展。

今天的核潛艇可以在水下航行2個月,官兵尚且能夠忍受,何談水面軍艦。

再說深入地下二三百米的工事,仍然可以做到高度通風。

那麼,水面軍艦的通風和空調系統,自然是小意思了。

時代不同了,有沒有舷窗,區別已經不大了。

薩沙做過新一代大船,也是在底艙,也是隻有一扇打不開的窗戶。

然而,這艘船通風很好,也是恆溫恆溼的,人的感覺不錯。

第二,隱身角度考慮。

現在的軍艦第一考慮的就是隱身,艦體必須儘量隱身設計。

美國新型隱形戰艦,雷達反射面積僅僅相當於幾十噸的漁船。

實戰中,這為雷達的發現和引導導彈攻擊造成很大的難度。

然而,舷窗卻很難隱身。

舷窗是平整表面的開口,破壞了整體的隱形效果,會產生很明顯的雷達回波。

這是不可取的。

所以現代化軍艦即便留有舷窗,一般也會做成可以關閉式樣。

所以很多人憧憬做海軍很浪漫,軍艦就像海景遊輪一樣。

別做夢了,連舷窗都沒有。


薩沙


圖注:071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可以看到其舷側舷窗開口大幅減少,只有少量窗口得以保留

首先必須指出,從更準確的措辭而言,現代軍艦艦身(也就是兩舷舷側)的舷窗,並未完全取消,而是大幅度減少了。像驅逐艦、護衛艦上,已經基本看不到多少舷窗,而在071這樣的大型船塢運輸艦上,也只保留有少數舷窗開口。

現代軍艦為什麼要大幅減少舷窗?首先是現代軍艦大量採用了隱身技術的概念,新一代水面主戰艦艇,都無一例外採用了不同程度的隱身設計,對於雷達探測信號而言,舷側的舷窗實際上就是一個平整表面的一個開口,這個開口破壞了表面平整,在雷達探測而言,就會產生明顯的回波特徵信號,從而顯著增加反射特徵和被雷達探測發現的幾率。因此為了隱身考慮,現代軍艦比如驅逐艦、護衛艦和兩棲船塢運輸艦等,都儘可能減少舷側包括舷窗在內的開口,使開口數量儘量小,如果必須要開口的位置(比如小艇、反艦導彈、魚雷等),也要設置可開閉式的舷牆或者蓋板,在使用時將舷牆或蓋板打開,平時則將舷牆和蓋板關閉,以免艦艇開口增大全艦的雷達反射截面積。

圖注:阿聯酋海軍“阿布扎比”號輕型護衛艦,其舷側表面除活動舷牆外,看不到舷窗等開口

而從人機工效和艦艇環境而言,舷窗早先起到了通風、通光等效果,而現在其功能則可以完全被全艦綜合環境控制系統(包括空調等裝置)和先進照明系統所取代,沒有舷窗,甚至比以前更舒適,全艦照明充足,而且恆溫、恆溼,保證艦員舒適工作和生活。

大幅減少舷窗,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通過減少艦體結構開口,提高船體結構強度,一定程度上增強其抗損傷、抗衝擊能力,增強密閉性。


兵工科技


現代艦艇已很難看到舷窗設計,除了一些特殊功能的戰艦還保留了舷窗外,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主戰艦艇基本都取消了舷窗,原因一方面是現代艦艇探測和人員生活設施較之前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艦艇防護和結構強度要求的考慮。
海試中的052DL驅逐艦,艦體表面除了只會臺處的


窗戶外,艦體沒有任何舷窗測試過程電磁炮的072坦克登陸艦,保留了部分舷窗設計

軍艦舷窗主要功能是提升艦內採光、改善艦員居住條件以及艦內部分設備的環境條件等,隨著技術的發展,軍艦內部環境控制、調整能力已可滿足艦員生活和設備、儀器使用需求,沒有必要再設置舷窗。而且現代艦艇在硬防護能力上要求較低,建造材料的厚度要比以往的輕便,如果設計舷窗的話對結構強度也會造成一定影響;此外,現代戰艦要考慮“三防”,舷窗與艦體間的密封也不利於“三防”設計。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仍保留了部分舷窗

日本海自剛剛下水的“羽黑號”宙斯盾驅逐艦

現代軍艦均採用全封閉設計,即所有武器、設備的操作都在艦內執行,除非發生故障或者戰損,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員在軍艦外部暴露操作。艦員在出海執行任務也不會有機會通過舷窗欣賞海景,現代戰艦雷達已經開始與艦體集成,哪還有空間留給舷窗呢!
055驅逐艦上大量雷達直接安裝在艦體上,外形更加簡潔!
DDG-1000驅逐艦連傳統的桅杆都消失了


威吶解析


以往軍艦加裝舷窗,主要有個作用:一是確保通風換氣;二是供人觀賞海景,避免船員們因為長期的海上生活心理出現問題,確保艦上人員整體戰鬥力不會因為出海時間過長而出現嚴重的下滑;再來就是提供照明,避免船員們在作業時出現問題。而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幾個前提條件其實都已經不復存在,反而是不需要舷窗的情況大大增加。

首先,隨著排氣扇、照明設施的進步,曾經舷窗的通風和照明功能都可以被徹底取代;其次,艦身表面有著大量的舷窗,其實不利於軍艦整體結構的增強,如果能夠確保這些“小孔”被取消,反而更有利於軍艦提高自身的防護能力;再有就是,現代技術可以確保艦上人員心理素質水平保持在一個高位,而不至於因為過於枯燥單調的海上生活而出現心理疾病。

而隨著雷達技術的蓬勃發展,軍艦現如今也開始追求隱身性能。在這種情況下,艦體表面存在著一系列坑坑窪窪的舷窗,肯定是不利於軍艦隱身性能的提升的。因此,舷窗的取消其實是有著現代因素的考量。總的來說,舷窗的取消是軍艦進步的象徵,對於現代海軍利大於弊。


區域拒止


艦舷窗早在鄭和下西洋(甚至是宋朝)和歐洲大航海時代就有了,由於多層甲板造船技術的出現,戰船的體積增大了許多,人員和遠航需要的物品更是成倍的增加,艦員的生活區和武器庫、食物淡水存儲室……等都要安置在船體內的甲板層,那個年代也沒有電燈,而木質船上又嚴禁煙火…就造成了甲板下面非常的黑暗和通風不暢,所以只得在艦船的側面甲板開舷窗,它的用途在當時就是通風和採光。並且艦舷窗經過了風帆時代→蒸汽機時代→蒸汽輪機時代(要帶動發電機),直到現代的燃氣輪機戰艦時代仍有一部分戰艦還留有艦舷窗,它的作用也沒有多少改變。

日本帝國海軍的違章建築“伊勢號”戰列艦,從照片上就可以看到一溜艦舷窗,艦員生活區、走廊都有它的存在,並且氣象條件較好的情況下要全天開著,因為艦內的空氣實在是太渾濁了。其實艦船上所使用的通排風設備,甚至空調在1930年代中期就有了,但是當時只能安裝在豪華遊輪這樣的高檔場所,軍艦上安裝這些設備的只有少數幾艘,“大和旅館”和武藏御殿”就有!不過當時發電所用的輔機性能不佳,不可能為全艦提供排風和空調所用的電力,能為全艦提供照明已經很不錯了,空調只能為“聯合艦隊”的高級軍官艙所使用。

艦舷窗本身來說是一個人性化和非常必要的設計。軍艦本身是一個封閉區,出海遠航少則一個星期多則幾個月的時間,繁重的戰備訓練已經使人身體非常的疲勞,即便是下到甲板下面休息,那麼各種管道內液體流動的聲音、機械轟鳴,振動產生的噪音會讓人煩躁不安!如果長期見不到陽光和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用不了多久人就是精神處在萎靡狀態…所以,在艦舷上開窗戶使空氣流通,天氣好的時候看看太陽、看看大海,對於舒緩緊繃的神經會有很大的益處!

俄羅斯無畏級大型反潛驅逐艦,清晰的可以看見艦舷窗,不但“無畏級”,現代級、光榮級乃至核動力的基洛夫級巡洋艦也有。這可不是這些戰艦上沒有中央空調,當時的世界第二大海軍怎麼可能沒有空調?原因是蘇聯海軍認為,任何空調風和日光燈也不上自然風和太陽!是為了讓艦員們能呼吸到新鮮的海風和享受太陽有意這樣設計的。

我軍056型輕型護衛艦,艦體上一個艦舷窗都沒有,這說明該型戰艦的電力充沛!我軍最早使用空調的戰艦是65型火炮護衛艦。

進入到1960年代之後,由於科技水平的進步,軍艦上主機和輔機柴油發電機組功率強大,已經可以滿足艦上的所有區域的照明和通風,並且在生化核武器出現之後,戰艦也不能再用舷窗了,軍艦要是進入到“三防區”密封不嚴就會有“生化核”侵入,其後果很嚴重!所以必須採用取消舷窗的全封閉設計,這樣戰艦在進入到“三防區”時艦內進行增壓,使艦內的氣壓高於艦外,這樣艦外的空氣和懸浮物就進入不到艦內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艦體開了舷窗會造成舷窗附近的鋼板形不成一個整體使鋼板強度變低,要是開了一溜舷窗,那麼整個一層側甲板強度急劇降低!如果戰時軍艦被敵人的反艦導彈擊中,那麼爆炸所產生的能量會讓舷窗變形,能量沿變形處往外擴展會撕裂艦體形成裂縫,形成的裂縫有可能延伸到龍骨,要是這樣整艘艦就有可能出現應力集中到裂縫上……出現不可逆轉的艦體從中間斷裂!基於這樣的危險可能性存在現代戰艦基本都不在有舷窗了!

“遼寧艦”的醫務室和艦橋,箭頭所指處為中央空調排風口。

“長春艦”作戰室裡的獨立式空調。

現代戰艦所以使用的軍用空調要比我們民用空調結實耐用的多,環境適應性也更高……因為艦上的有些區域比如:彈藥艙儘量要恆溫恆溼,空調基本上是不間斷的運轉。還有一些嬌貴的電子設備也是這樣……這就對空調的質量提出更高的性能要求,特別是進入到嚴寒或者酷暑海域,鋼鐵建造的戰艦散熱、吸熱還很快…熱帶地區用不到半小時時間艙室內就會達到45°以上!這樣的高溫艦員根本不可能正常的戰備…空調也必須不斷的使空氣流通和降溫。

總之,現代戰艦因為戰爭的需要將舷窗取消了,進入到全艦封閉狀態,這就需要艦上的照明、溫度和空氣流通問題都要進行更加完善的處理,否則會直接影響到戰鬥力!


雛菊西瓜Peterpan


1.技術進步,艦船的動力得到發展,發電量增加很多,發電能力足夠照明與通風設備的使用需求,無需開舷窗進行通風和照明瞭。

2.開舷窗破壞了窗體的整體性,使船體強度下降,抗損能力降低。而且作戰時。如果打中舷窗,攻擊武器可以直接進入船體內部爆炸,危害成倍增加。

3.每個舷窗就是一個雷達信號反射源,隱身性能惡化,在以前沒有隱身概念,現如今隱身是一個重要指標。不得不取消舷窗。

4.舷窗在戰鬥中很容易損壞,密閉性得到破壞,在防核防化防生物戰中,密閉性是很重要的。


老呂的體壇新論點


圓型的舷窗是船上的特色, 它正式的名稱是"水密窗\

五道口軍研


舷窗從木帆船時代就已經出現在戰船上,當時的照明條件和通風條件都比較差,為了保證船員的健康,大型船隻四周都會佈滿舷窗。舷窗能夠保證船隻內部在白天的時候足夠明亮,形成空氣對流,防止傳染病的發生。船員們在海上長途跋涉,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通過舷窗能夠看到廣闊的大海,能夠緩解船員寂寞枯燥的心情。到了電氣時代的時候,船隻的照明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舷窗的作用也逐漸的變小。


近代的船隻雖然有燈光照明,卻依然不能改善通風環境,而且燈光和陽光存在本質的區別,燈光僅僅只能夠照明,不能像陽光一樣升溫減溼。二戰結束後,很多船隻開始安裝空調,艦船內空氣的流通性大大提升,溫度和溼度也能夠通過空調來調節。不過上世紀中後期的艦船發電量一般,只能滿足艦船的一般需求,不能長期給空調供電,因此舷窗還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到了二十世紀末的時候,大部分艦船的發電量都大幅度提升,中央空調可以一直開著,舷窗也失去了實用性。在二十一世紀,舷窗不僅對軍艦沒有好處,還會影響軍艦的性能。現代戰爭中任何一種軍事武器,都非常強調隱身性能。隱身性能指的是艦船可以躲避雷達的探測,做到來無影去無蹤。想要躲避雷達的探測,艦體的構造就要足夠光滑,這樣才能夠較少的反射波段。以往的軍艦,整個艦體上佈滿了舷窗,如果遭到了雷達的探測,反應會非常的明顯。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服役的軍艦,現在依然有舷窗的設計,而後來服役的新型軍艦,都是非常完美的密封設計,沒有了舷窗。舷窗被取代主要是科技的進步導致的,沒有舷窗對於船員們的生活影響並不大,除了不能通過舷窗看大海之外,舷窗的其他作用都被更先進的高科技設備取代了。空調帶來的溫度和溼度,更加適合船員的需求,照明設備的光亮,也要比陽光更加明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