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為什麼不將魚雷發射管安裝在艦尾?打完一發直接跑?

天俊談兵



我軍033型潛艇艇艉的兩根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編號為7號和8號。
箭頭所指為0330型艇艉部的兩根魚雷發射管。


早年間的潛艇在艇艉處都有魚雷發射管,目的就是攻擊尾隨而來的敵人反潛艦隻,起到“回馬槍”的作用,但是包括033型潛艇在內的老式潛艇都是使用的老式直航式魚雷,這種魚雷都沒有聲吶,也沒具備線導能力,是先由聲吶兵監聽到敵艦的遠近,再經過測算出敵艦的方位/航速/水流速度,然後發射魚雷,至於說魚雷能否擊中目標要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發射10枚魚雷要是有5枚擊中敵艦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033型艇的艇艏6根魚雷發射管,從下到上依次為1~6號管,具備再裝填能力。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潛艇已經不在尾部安裝魚雷發射管了,因為現代技術已經時魚雷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即可以自動跟蹤敵艦發出的噪音進行攻擊,也可以使用雷尾部的導線與潛艇的主動聲吶操控臺相連,由主動聲吶提供敵艦的跟蹤數據,通過魚雷的尾線控制/引導魚雷進行攻擊,而潛艇尾部再佈置魚雷將沒法接收到主動聲吶是信息,也就沒法控制/引導魚雷進行攻擊了,而且潛艇的尾部都安裝拖曳式聲吶,艇尾部再安裝魚雷發射器對拖曳聲吶工作影響很大。

有拖曳式聲吶是各種設備佈置佔據了空間,艇艉也沒法再安裝魚雷發射管了。


現代反艦/反潛魚雷大部分都是由線導控制進行攻擊,由於有潛艇艏部的大型主動聲吶精確的探測和定位,命中目標艦船的概率大大增加了。

線導魚雷的作戰過程大概是:先由潛艇的被動聲吶探測到敵艦較為準確的方位→潛艇開始跟蹤,魚雷裝填進發射管並且接好魚雷尾部的導線→跟蹤到攻擊敵艦的最佳距離時主動聲吶開機,最後確認敵艦的位置、航速→魚雷發射管前蓋打開注入海水→海水注滿後,魚雷發射,主動聲吶探測到的敵艦信息不斷的通過導線引導魚雷進入到攻擊航線→距離敵艦10公里內魚雷尾部的斷攬刀將導線切斷,同時魚雷本身的聲吶開始跟蹤敵艦,直至將敵艦擊沉。


俄羅斯“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的艇艏柱型主動聲吶,它是由一千二百多個大型“鈦酸鋇壓電陶瓷”模塊製成的發射/接收基陣,其探測靈敏度極高,有了功率強大、靈敏度高的聲吶才能更好的引導魚雷進行攻擊。
俄羅斯最新“亞森級攻擊核潛艇

”艇艏主動聲吶,它是球狀的,“基陣模塊”數量多於“阿庫拉級核潛艇”,探測距離和靈敏度進一步提高。

總得來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潛艇和魚雷的性能都由了非常大的進步,同時魚雷也成了昂貴的武器,一枚MK48型魚雷在1990年代初價值150萬美元和一枚“戰略戰斧”(可攜帶核彈頭)價值相當,現在的一枚MK48型魚雷已經漲到了500萬美元左右,超過了“戰略戰斧”一倍以上!這麼昂貴的武器必須要打的準才行,否則就是極大的浪費,為了打的準就必須要有更加先進的設備對它進行引導和控制。


皇家橡樹1972


在潛艇艇尾裝魚雷的事情在二戰前期各國建造的軍艦中就已經被玩爛了,而且在潛艇艇尾裝1發的想法是不是有點保守了?二戰中美軍的潛艇在艦尾最都裝過4根發射管,是所有潛艇艇尾裝魚雷數量中最高的,而同樣有4根魚雷發射管的還有法國的絮庫夫級。美軍從鼓魚級潛艇的時候就開始,拋棄鱸魚級首4尾2的魚雷管佈置,而是採用了首6尾4的佈置。這相比之下德軍潛艇除了後來的U-21型外,全都是採用首4尾1的發射管佈局。而日本潛艇、法國部分潛艇都有在潛艇艇尾佈置魚雷發射管。

其中最為特殊的是法國絮庫夫級潛艇,這艘水下排水量高達3300噸級的潛艇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潛艇,而這一紀錄知道二戰末期日本水下排水量3550噸的伊-400型潛艇才打破這一記錄。而法國的絮庫夫級潛艇除了它特殊的雙管203艦炮外,特殊的地方在於它艇尾的魚雷發射管。像普通的潛艇魚雷發射角度不會超過10度,有的甚至是固定的,而絮庫夫的尾雷的射擊角度卻高達可以250度以上,所以在遊戲中纏鬥的可以在和艇身垂直甚至是超過90度的時候發射魚雷,很容易打出個措手不及。

而在實際的作戰中,其實發現尾雷的使用率其實並不高,所以日系和德系後續的潛艇都取消了尾部的魚雷發射管,從而節省噸位和空間,而像日系的伊-400更是將8根魚雷發射管集中到艇首,而現在潛艇的魚雷發射管也是集中在潛艇的艇首,大部分也是8根魚雷管。而艇尾的魚雷發射管使用率比較低,所以後續建造的潛艇也不再在艇尾佈置魚雷發射管。

圖片來源:如圖/網絡/九命妖蟑《海戰世界》視頻截圖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在二戰前後的潛艇,艦尾基本都有向後發射的魚雷管,這與最初的潛艇技術水平有關。早期的聲納水平低下,基本都是靠潛望鏡鎖定目標,魚雷也都是直航魚雷,靠的就是人的技術和經驗。由於攻擊距離都是在目視距離以內,如果潛望鏡浮出水面後發現敵人在後方後側後方,這時候要調轉過來就非常浪費時間,畢竟戰場的時機轉瞬即逝,甚至也許快那麼數秒,就是決定生死的數秒,因此為了快速反應,早期潛艇大多數都是有後射魚雷管的!

而且早期的潛艇很多還不是現在的流線型,而是船型構造,螺旋槳也在下部位置的兩側,直航魚雷發射出去也就完成任務了,即使到了二戰後的類似我國033級潛艇,螺旋槳同樣採用在後部的兩側,而尾部安裝兩根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時候一點不會被幹擾!

但是現代潛艇為了保證水下航速,採用了水滴形艇身,而且採用後大螺旋槳推動方式,以及巨大的“十”字或“X”方向舵,這樣推動的後部水流環境惡劣,以及對向後空間的巨大遮擋,對後部安裝魚雷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現代魚雷很多都是線導魚雷,後射線島魚雷的線有被螺旋槳絞斷的風險,因此潛艇艦尾安裝魚雷在技術上已經不太可行了!

第二個方面,偵查手段的巨大進步已經不需要向後發射魚雷了!首先聲吶技術的進步和不斷髮展,潛艇從全靠潛望鏡偵查的時代,變成了主、被動聲吶偵查時代,發現敵方目標的距離大大增加,已經不是二戰那種靠潛望鏡這種短兵相接時代,潛艇發現目標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自己的攻擊姿態,而且潛艇機動性加強也讓這種調整變得非常的快!(當然也有潛艇靜音效果極好,發生水下相撞的情況!這個畢竟是極少數)

第三得益於魚雷的進步,現代魚雷已經不是二戰那種直航式魚雷了,現代魚雷感覺更像是迷你潛艇,尾部不但有推進的螺旋槳,而且還有方向舵,他們可以在海洋中轉彎,甚至根據引導進行180度機動攻擊潛艇後部目標。即使是短程的自導魚雷,也同樣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能。

第四佈置後射魚雷不僅技術上沒必要還要擠佔寶貴空間。現代潛艇上有各種偵查設備,比如艦首的被動聲吶,潛艇兩側的被動聲吶陣列,還有尾部的拖曳式聲納系統等等。而整個潛艇後半部分本來就是較大的動力艙和傳動系統,佔據的空間已經很大,現在又要擠出一部分來安裝拖曳式聲納,因此以前設計安裝魚雷的位置已經被偵查設備取代了,畢竟率先發現目標才是潛艇的第一準則!

綜合來說,潛艇尾部取消魚雷發射管的原因,主要就是尾部大螺旋槳構造影響;聲吶技術能夠遠距離發現目標,短兵相接看誰反應快的時代已經結束;魚雷優秀的機動性能夠攻擊後部目標;以及空間有限等等。而且走到今天,潛艇尾部魚雷的取消都是實踐一步一步的驗證過來的。而且現代重型魚雷的價格基本都在150萬~300萬美元的價格,比導彈還貴,如此昂貴的武器必須要有更優秀的偵查設備進行引導,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命中率,而偵查設備的不斷增多勢必會擠佔掉很多空間,也就沒有後部魚雷艙的位置了!


狼煙火燎


這有一個誤解吧,早期的潛艇在尾部設有發射管,這是很普及的現象,但是在二戰之後逐步被取消,目前基本上都僅在首部設置魚雷發射管。

這屬於潛艇技戰術的進步,因為對於潛艇來說,使用尾部為發射管的機會越來越小,僅僅使用首部的發射管就已經足夠了,而且從結構上來說,也可以簡化潛艇的結構,在設計上也顯得更為合適。潛艇的首要需求不是攻擊目標,而是在於隱蔽性有多好,對隱蔽有利的設計自然要採用,隨著技術的進步。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強調使用尾部的魚雷發射管了,在戰術上已經沒有什麼意義,自然被取消了。


麥田軍事觀察


潛艇的艦艏艦艉都安裝有魚雷發射管,一般來說是艦艏兩具,艦艉一具。如果只安裝在一頭,那敵人從另一頭來,你還得調過頭去才能對敵人進行攻擊,實在太費時間了。而且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啊,指不定你頭還沒調好,人家就把你給收拾了。


血染戰旗紅


你這想法挺不錯,最起碼理論上可行。

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理論都要用數據試一下。

正常反潛用驅逐艦/巡洋艦的航速,你拿這個和正常潛艇的航速做個對比。

你就會發現其實省這個迴轉的速度一點意義都沒有。


大白加小黑


潛艇尾部有水雷艙在潛艇後面追狠危險。外許下個蛋,後面追趕的船就完了。海戰中不怕魚雷打就怕水雷炸。


老頭59904206


二戰時德國U型潛艇尾部也是有魚雷發射管的


慕然258312022


魚雷本是在低溫環境,如果在尾部有發動機溫度很高,魚雷可能發生爆炸


Amy7331


怕什麼,跑什麼,你這個想法挺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