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的例子?

趙仁斌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善言有時候也是會坑人的!

抗日戰爭中,有不少抗日誌士的遺言,對激勵中華民族抗日有很大鼓舞,這對日本鬼子來說,簡直太坑了。

今天聽我給你講講幾位抗日名將的遺言。

1,張自忠: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的遺言,呼喚中華民族的抗日熱情,激勵全民族團結抗日。可是,鮮為人知的是,張自忠在七七事變時受宋哲元委託留守北平與日軍周旋,被罵做漢奸。僅僅幾個月後,張自忠就在臺兒莊大捷中證明了自己。

也許正是那種一心求死的壯烈和勇氣,讓張自忠成了抗日戰爭中最為著名最為勇猛的國軍將領。

2,楊靖宇:我楊靖宇雖然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今大多數部下罹難,只剩下我一人。如今我的抗日同志還在各地輾轉,日本帝國主義必定有滅亡的一天。不用多說了,開槍吧!

楊靖宇被捕前,曾經被漢奸勸降,楊靖宇好不容易聽到一句漢語,確實漢奸的話。十分氣憤地說:“這些天遇上的怎麼都是這號中國人?!”

楊靖宇1929年奉黨中央命令到東北組織抗日工作,臨行前妻子馬君已經有了一個2歲的孩子。1945年,馬君去世時告訴孩子,他的父親叫馬尚德,讓他找父親,卻沒想到馬尚德就是楊靖宇,那時候已經死了多年了。

3,江竹筠: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去年6月被捕)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的情況,年底有出牢的可能。蔣王八的來渝固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管他如何頑固,現在戰事已近川邊,這是事實,重慶在(再)強也不可能和平、京、穗相比,因此大方的給它三、四月的命運就會完蛋的。

江竹筠就是江姐,在重慶的渣滓洞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可是他也看到了解放軍的節節勝利,江竹筠臨死前成功預見了蔣家王朝的滅亡,看起來真是大快人心。

4,戴安瀾: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戴安瀾在滇緬戰場上擔任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曾取得同古保衛戰等勝利。在野人山,戴安瀾遭到日軍和殘酷自然環境的雙重打擊,壯烈犧牲。上面的話,來自於戴安瀾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

5,唐淮源:中國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唐淮源在中條山戰役中,為了不被日軍俘虜舉槍自盡。其實唐淮源在此之前就有類似的話。母親死後他說“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慮,今大事已了,此身當為國有,誓與中條山共存亡 !”

殉國之前他說“現在情況極險惡,吾人在事有可為之時,應竭盡心力,恢復原態勢,否則當為國家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

6,趙登禹:“軍人戰死沙場乃是本分,沒有什麼值得悲傷的,只是老母年高,請副軍長予以照顧。”

七七事變後,日軍進攻南苑,趙登禹帶領132師死後五天五夜,結果被漢奸出賣,突圍中被日軍伏擊,壯烈犧牲。趙登禹不知道的是,他託付老母的副軍長佟麟閣也在不久後戰死。

其實,抗日戰爭中,指戰員的犧牲本身是無意義的,如果一支衝著壯烈犧牲這條路去走,抗日戰爭永遠無法迎來勝利的一天。真正的戰略應該是,保存自己發展自己,在戰鬥中壯大自己削弱敵人。

革命戰爭年代,死是容易的,可是要活下來完成烈士們的事業,才是最難的。所以,比犧牲更有意義的是堅韌地活著,堅韌地抵抗!


歷史知事


歷史上臨死還作妖,害人害己的很多,天王洪秀全就是一例。



1862年,湘軍圍攻南京城,忠王李秀成建議洪秀全離南京城,到別處另立“天國”。洪秀全早已習慣了紙醉金迷,失去了當初艱苦奮鬥的精神。他對李秀成說“我在天國為王是天父天兄的旨意,清妖能奈我何?你若出城就去吧,我是不會離開天京的!”說的李秀成無可奈何,李秀成又做了最後的努力,提出城內糧食短缺,不夠軍用。洪秀全對此早有考慮,他下詔說:“合城俱食甜露,可以養生”。所謂“甜露”實際上就是地上各種野草。為了鼓舞人心,洪秀全身先士卒,每天都吃野草直到後來中毒。



中毒後,洪秀全拒絕接受治療,1864年6月,終於堅持不下去。臨死前,洪秀全對左右大將說:“大家放心,我這是要去天堂,向天父天兄借天兵,用不了多久天兵就會下凡保衛天京,清軍必敗。”然而2個月後,天兵沒來,湘軍倒是殺進城了。南京城被攻破後,湘軍在宮女的指引下,將洪秀全的屍體挖出挫骨揚灰。


顧前史而言今


金庸小說裡這種人最多。

殷素素:大師,附耳過來,我告訴你謝遜的下落......差點坑死方丈空聞大師。

江南七怪中的南希仁臨死前留下遺書:“殺我者乃十.......”黃藥師從此天天面臨傻小子郭靖和全真派的糾纏。

滅絕師太:芷若,為師不行了,你要答應為師一件事,我要你現在對天發誓,你以後要是敢跟張無忌結為夫妻.......差點把張無忌坑死。

阿朱:阿紫,你要好好活,要蕭峰大哥照顧你,你,你也照顧好他.......阿紫死了不說,至少還把遊坦之整的人不人鬼不鬼。

真實的歷史中也不乏這種例子。

靖難成功後,朱棣把建文帝手下的大臣挨個拉來過堂表忠心,產生了與方孝孺之間的對話:

老方,不要鑽牛角尖兒,差不多就行了,我這是效仿周公輔成王啊。

“成王在哪兒?”

你也看到了,他選擇了自焚,燒死在宮中了。

“那你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他還太小,國家危難之際,需要有年紀大一點的君主。

“成王有弟弟啊。”

有完沒完,這是我們的家務事!再嗶嗶,誅你九族!

“你就是誅我十族,也是篡位啊!”

於是方孝孺就被誅殺了十族,連學生都被殺了。

但以上這一段同樣非出自正史。

武昌起義後,以良弼為首的頑固派組織成立了“宗社黨”,強烈反對與南方黨人和議,向隆裕太后施加壓力,試圖組織北方十萬清軍與南方黨軍決一死戰。

革命黨人派出了彭家珍彭大將軍,前去京師刺殺良弼,彭家珍喬裝打扮,徑自揣著炸彈去往良弼府中,在門口見到良弼,奮力一擲,炸彈爆炸,彭家珍當場身亡,良弼左腿被炸斷。

兩天後,良弼家中請了日本軍醫來給施行截肢手術,手術失敗,傷重不治。

良弼臨死前,說了一句“炸我者,真英雄也!”

這句沒毛病。

又說了下一句:“我死了,大清朝就完了!”說完就斷了氣。

十四天後,清帝遜位,江山鼎革。

良弼這句話沒有坑人,他坑了一個王朝。


歷來現實


死前一句話,害死其他人,這就是“人之將死,其言坑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真是很多很多,有的讓親人蒙難,有的讓同僚牽連,有的甚至血流成河,人頭滾滾。

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在路上就一病不起,當西歸的隊伍到達沙邱時,秦始皇幾乎只有出氣沒有進氣,眼看就要死了,於是對身邊的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交待遺言,讓他們按照遺詔,傳書守衛在北方的公子扶蘇,趕快回咸陽處理後事。這樣一交待,嚇壞了趙高,因為他與胡亥關係好,與扶蘇和忠於扶蘇的大將蒙恬關係很不好,如果按照秦始皇的安排,趙高以後的日子肯定很難過,所以,他威逼李斯和自己一起,改掉詔書,賜扶蘇、蒙恬死罪,讓他們自盡。所以,秦始皇臨終一句話,不僅殺了自己的兒子扶蘇、大將蒙恬,後來胡亥當了皇帝后,因怕兄弟姐妹們奪他的皇位,將幾十個兄弟姐妹全部殺死了,一個不留。可見,秦始皇一句遺言,坑死一大遍。

項羽死前也是。前202年,項羽與劉邦交戰於垓下,連連敗績,那夜,寒風呼嘯,四面楚歌,項羽知道自己末日已到,便向身邊的愛妾虞姬唱了一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如此悲傷,虞姬傷心欲絕,和了一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即,拔劍自殺了。項羽明知自己會死,高歌一曲,卻讓姬虞先死。

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臨死,還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權力盡歸呂后。呂后最恨戚夫人,因此羅織罪名,將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讓戚夫人穿著囚衣,剃去頭髮,還挖掉眼睛,弄聾耳朵,做成“人彘”,折磨致死。戚夫人被囚禁的時候,她自作一歌,天天自唱:“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相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然而,這個歌被呂后聽到後,大怒,說你還想仗兒子之勢,還想兒子將來報仇嗎?於是,把戚夫人的兒子拉來,用毒藥給毒死了。戚夫人自己將死,同時也坑死了自己的兒子劉如意。

最坑人的是方孝孺。明建文帝繼位後,重用方孝孺為翰林侍講、詩講學士,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揮師南下。方孝孺文才了得,聲振朝野,朝廷討伐燕王的檄文皆出自他之手。朱棣奪取侄兒的皇位後,文武百官,大多立即拜伏新主腳下,獨方孝孺不投降,被抓進監獄。

朱棣上位,將方孝孺放出監獄,讓他給自己撰寫即位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朱棣大怒,說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儒也怒懟朱棣說,要殺就殺,誅我十族又如何?!於是,方孝孺家遭滅九族,還外加他的老師和學生一族。

一人之死,牽連無數,也太坑人了!


帝國的臉譜


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殊不知,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也有很多人臨死之前還禍害了大量無辜的人,正中了那句“人之將死,其言坑人”,而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首先秦始皇就曾經因為臨終前的一句話搭上了自己兒子和忠將的性命,也讓王朝走向了末路。秦始皇在離世前正在東巡,東巡期間突然身體不適,他自知命不久矣,就想要交代後事,當時秦始皇囑咐身邊的趙高,讓他傳自己的旨意,將被貶在北方的扶蘇召回,讓扶蘇給自己操辦後世。秦始皇這樣的囑咐就表示他已經原諒了扶蘇,而且將來皇位就是扶蘇的,而趙高和扶蘇之間有過節,而且他一直希望讓胡亥登基,所以為了自保,他就聯合丞相李斯,給扶蘇送去了一個假的遺詔,遺詔中讓扶蘇和大將蒙恬自盡,趙高用這種簡單的方式給自己清掃了政治阻礙。隨後胡亥登基,胡亥沒有政治頭腦,還十分的殘暴,他殺害了所有兄弟姐妹,在他的統治下秦朝陷入了混亂,二世而亡。

其次戚夫人也做過這樣的蠢事,戚夫人和呂后是一對冤家對頭,雖然在劉邦在世時戚夫人得到了他的庇護,還曾經想要仗著寵愛扶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登基,但是她終究沒能贏過呂后,在劉邦死後呂后的兒子劉盈登基稱帝,也意味著戚夫人享福的日子走到了頭。呂后讓戚夫人去舂米,可是戚夫人不好好舂米,一邊舂米一邊唱歌,將呂后迫害自己以及希望兒子回來給自己報仇的話都通過歌唱出來。這件事被呂后知道後,她馬上就下令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通過戚夫人所唱的歌,提醒了呂后不能留下劉如意這個禍患,否則日後劉如意可能會向自己伺機報復,所以戚夫人也將劉如意殺死了。不得不說戚夫人的這個母親做的十分失格,自己在宮中沒有地位後,不懂得隱忍,居然還因為自己一時的意氣用事害死了親生兒子。

再次方孝孺也做過這樣的事情,而方孝孺所坑害的人數更多。方孝孺一直對朱允炆忠心耿耿,在朱棣篡位之後方孝孺也始終感念朱允炆,朱棣想要重用方孝孺,因為看重他的才華,可是方孝孺卻寧死不肯,還以死威脅朱棣,殺他十族都不給朱棣賣命。本來只有滅九族這個制度,朱棣因為氣憤就下令滅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生前的老師、學生都因此無辜喪命。


紫禁公子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真就有其言也坑的。漢初傑出的軍事家韓信就是最為著名的一個,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天賦被劉邦和項羽知道後,二人想方設法地把韓信爭取到自己麾下來,最終韓信到了劉邦的麾下受到了劉邦的重用,從此他的人生到達了高潮,直上巔峰。
這時候他身邊出現了一個以詭辯著稱的謀士蒯通,告誡他要防範劉邦會對他不利,並遊說他以目下的實力完全可以自己稱王,不然等劉邦統一天下以後會加害於他。而此時的韓信被功名權利遮住了雙眼,沒有把蒯通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劉邦消滅了項羽統一天下後以謀反之罪治了韓信,最後死在呂后和蕭何的手中。臨死前說了一句:“真後悔沒聽取蒯通的建議,不甘心啊”蒯通做夢也沒有想到韓信臨死還坑了自己一把,劉邦命下屬把蒯通抓起來,不過還好,巧言善辯的蒯通憑著一張嘴征服了劉邦,躲過了一劫。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姚崇也是一個死後坑人的專家。他和名臣張說由於政見不同,向來兩人關係一直不好,兩人還曾經為宰相一職撕破了臉皮。想到自己死後張說會找後輩們的麻煩,深思熟慮後對兒子們說,在他死後要將自己所珍藏的物品放在賬前,如果張說來了,他看過哪些東西就送給他,並且還請他給自己寫墓誌銘。如果張說來後不看他的這些珍藏寶貝,就要兒孫們趕快逃命要緊。

果然姚崇死後,想到同朝為官,張說還是來了,並且對姚崇賬前的東西十分感興趣,姚崇的兒子們按照父親的意思照辦了,請張說寫了墓誌銘。張說收了東西,心裡雖然有十萬個不樂意,但想到人都死了還有什麼恨放不下呢?

於是就放下成見,寫了一些誇讚姚崇的好話。第二天,張說後悔了,感覺自己太過於誇捧姚崇了,想要改動那些話,誰料到姚崇早就安排好了的,他寫的墓誌銘被姚崇的兒子們連夜進宮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看後對其誇讚不已。至此以後,他想在皇帝面前參姚家一本都難開其口,讓他後悔不已。


野木曦宸


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第三名公叔痤

商鞅在他沒有去秦國之前,事魏相公叔痤,還沒等到把他推薦給魏王,公叔痤就得重病。魏王問公叔痤假如你去世了,這政務該怎麼辦啊?公叔痤推薦了公孫鞅,說道:“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對衛鞅的評價很高,但王默然,根本沒接這茬。

公叔痤又說:“公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這也太可怕了吧,莫名其妙就丟了性命。你這老頭都要死的人了,好不容易推薦個人,還不竭盡全力。看魏王不搭茬就不堅持,還建議魏王殺了商鞅。這哪是一位堂堂相國的應有的做派。

有人要替魏相辯白說他是為國家考慮,不能讓優秀的人才流落到敵國去。但這經不住推敲,如果魏相真是為國家社稷考慮,就應該儘早推薦商鞅。非要等到你快要死的時候?分明就是害怕自己官位不保,妒賢嫉能。好在他的坑人之言沒有得逞。

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第二名漢武帝

漢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漢武帝病重,欲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太子,但害怕主少母壯,重蹈呂后亂國的覆轍,決定賜死鉤弋夫人。在臨時前說了句:“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本還想著母憑子貴的鉤弋夫人,沒等來太后的尊號,卻等來死神的召喚,令人扼腕痛心!好狠心的父親!為了所謂的國家大事,竟讓年幼的兒子和母親陰陽相隔。

人之將死,其言坑人——第一名劉備

前兩位的坑人之言,雖說狠毒但並非高明,都是大實話,核心一個字死!我們的大耳賊(呂布臨死之前的對劉備的痛罵之詞)劉備臨死之言,飽含深情、言辭懇切、如傾如訴十倍於漢武帝、公叔痤。

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劉備病篤,謂亮(諸葛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這話堪稱經典,以退為進,看似讓賢,實則是敲打諸葛亮,賺得諸葛亮死心塌地為其子賣命11年。最後鞠躬盡瘁,活活累死在軍中。高!實在是高!劉備的坑人之言位列第一,實至名歸。


政史課課代表


題主的題目雖然角度獨特,但基本上歷史上沒有哪個人在臨死前故意坑害願意接納自己意見的人——至少在主觀上沒有。

這個世界上,只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存在其言也坑!

原因很簡單,願意聽取你遺言的人,都是你真誠對待的人,即便大奸大惡,也不會坑自己的繼位人。而你的敵人或對手,是不會在你死前來聽你的廢話,即便聽了,也不會接納——雙方就不存在信任基礎!

下面舉幾個例子進行說明

一、周公的三監之亂

如果你仔細看《史記》的記載,就發現所謂的三監之亂——其實是周武王兄弟防止周公旦即位周天子。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集解】:孔安國曰:“穆,敬也。”周公乃祓齋,【正義】:祓音廢,又音拂。齋音札皆反。祓謂除不祥求福也。自為質,【正義】:音至。周公祓齋,自以贄幣告三王,請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集解】:徐廣曰:“封禪書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駰按:皇覽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社中也”。【正義】:括地誌雲:“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也。”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

上面中的信息要注意的有:

1、在武王病死前,周公曾經以武王身份進行祭祀,雖然內容是想為武王續命;

2、周公攝政當國。周公攝政其實分為兩個階段:在前期,周公的攝政當國被所有的西周貴族,包括召公、姜太公和其他武王弟弟等西周貴族的一致反對。在管蔡二人起兵反對後,周公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得不出逃洛陽,最後和召公、姜太公等西周貴族達成了協議 後,才能擊敗管、蔡和武庚。

沒有三監之亂,周公是否會還政給周成王,估計沒有可能。周公攝政幾十年,肯定會形成自己的實力。就算周公個人想還政,跟著他的部下也不會答應!


二、秦始皇臨死之言

根據北大漢簡《趙正書》,秦始皇臨死前說:


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6】其後不勝大臣之分(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鬬而閩(蚊)䖟(虻)死其下;大臣爭,齎(齊)民古(苦)。吾【7】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吾子之孤弱”,說的是無論是扶蘇、胡亥,還是其他兒子,都沒有什麼戰功,也沒什麼威望,難以震懾跟隨秦始皇的一般滅國大臣。大臣之分(紛)爭,指的是蒙毅和李斯等滅國大臣之間的內鬥。

秦始皇在死前就指出當時秦朝的兩大弱點:扶蘇等兒子缺乏威望;秦朝大臣內鬥。為了消除這兩個隱患,這才有秦始皇在自己一生病就匆匆忙忙趕回咸陽的事情,意圖在自己死去通過舉行朝臣議立太子會議,形成基本而穩定的朝局形勢——只是秦始皇趕不及,因此秦朝的內鬥也開始了:扶蘇和胡亥的內鬥,胡亥和其他兄弟的內鬥;李斯和蒙毅的內鬥;趙高和李斯的內鬥;章邯和趙高的內鬥;子嬰和趙高的內鬥等等,都在秦始皇死前的遺言中得到體現。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樣的例子很多啊,牛人死前都會考慮後事,這裡舉一個例子。唐朝時有一個宰相叫姚崇。浙江湖州人,產絲的地方,武則天的時候,他是兵部尚書,參與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所以唐玄宗對他是很信任的,什麼大事都交給他辦,認為他能夠拯救時事,稱為救時宰相。

那活著的時候,自是恩寵無比,穩如泰山。

但確實年紀大了,到了開元九年,已經71了,眼看身體不行要掛。這時候,他就開始想了,自己當了三朝宰相,得罪的人不少,自己死了,難免有人要找家族的麻煩,一算,還真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叫張說。

此人也是一個名臣,但是他跟姚崇關係不好,唐玄宗有一次想提拔姚崇當宰相,張說便在後面動手腳,指使人彈劾姚崇。但唐玄宗自己心裡有底,沒有聽,還是讓姚崇讓了宰相。

姚崇也不客氣啊,當了宰相之後,就告發張說私下跟王爺接觸 ,這在唐朝是犯了大忌,於是,張說就被貶到外面當刺史。

而到了姚崇死的時候,他一算,也就是這個張說有能力對他們家不利了。因為這時候,張說通過平定邊亂有功,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當宰相了。

那怎麼辦呢?

姚崇就把自己的兒子們叫過來。與老張跟我有過節,但是這個人比較貪財,喜歡珍玩之類的東西,等我死了之後呢,你們就把我這些年珍藏起來的東西放到我的帳前。如果他來了,這些東西他看都不看,那完了,你們自己想辦法吧,儘早避難。不然全家都要仆街。如果看了,那就好辦了,我們家有救了,把一些他看過的東西送過去,只請他寫一個神道碑,然後如此如此,這樣就能保我們一家了。

那好,到了姚崇的追悼會了,張說當然要來啊,自己的大敵終於躺下了,看了心情愉快啊。

一來,看到外面擺了好多東西,一下就走不動了,盯著不放。姚的兒子們知道了,他父親的第一計成功了。

趕緊把這些好東西送過去,只求對方給自己的老父寫個墓誌銘,這對文人來說不是事,而且張說確實是大文人,文壇領袖人物,跟當時的許國公蘇頲齊名,人稱燕許大手筆。

張說是燕國公啦。

而唐朝給人寫墓誌銘,其實跟現在寫軟文一樣的,無非就是誇兩句,屬於收費項目,而且收費不低,唐朝公務員工資不高,很多還是發花椒這些實物,所以給人寫墓誌銘是當時名人的一大收入來源。

張說一看,這送來的都是自己看上的好東西,本來不想寫,但這些東西太好了,那就寫吧。

寫墓誌銘那自然要寫好話,雖然肚子裡對姚崇有意見,但不能寫出來,不然,流傳開來,大家都說張說小雞肚腸。所以,張說這個墓誌銘也寫得漂亮,盡是好話。什麼“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

姚崇的兒子們拿了這個墓誌銘,千謝萬謝,留下寶貝回家了。

張說得到寶貝之後,玩了兩天,心也淡了,再琢磨一下,感覺不對,自己把姚崇寫得太好了,說出去,那豈不是說我張說捧姚崇。

於是,張說到了姚家,說昨天寫的那個東西,我想了一下,還有一點東西要加上去。

姚崇的兒子嘿嘿一笑,就不太好改啊。

張說答,有什麼不好改的,筆墨的事。

姚崇的兒子們說,請宰相大人來看一看,到了後院,一看,是塊石碑,那塊墓誌銘加班加點趕工,已經刻上了。

這一下。張說的臉青了,又想了想,說:“沒關係,我改好了,再刻一個碑就行了。”

答:“這個你要問皇帝。”

“為什麼?”

“宰相大人的文章太好了,我們拿去給皇帝看了。皇帝說寫得很好呢?”

皇帝看過了,而且說好,那已經定了板啊,你說不好,那你跟皇帝說去吧。

張說這才上了當,而且他後面還想著打點小報告,揭發姚崇的問題,結果唐玄宗就很奇怪啦:你在墓誌銘上,不是說他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嗎?怎麼這會又變了。

張說:……陛下,我可以抽自己兩嘴巴子嗎?


腦洞歷史觀


一般都是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人之將死,也有“其言也坑”的。

一、那些希望死後還有人陪著的帝王們。

從奴隸制朝代商開始,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

當然,這種禮制普通人都是不會採用的,也沒有力量採用。那些奴隸主貴族們,死前還要下令活人殉葬。

也有出於政治目的,在自己死之前,特定某人死的。譬如漢武帝,為防子少母壯出事,就在死前令鉤弋夫人先死。

到了明清,自朱元璋始,自己快要死了,就下令那些宮妃們殉葬。

唉,這些人死之前,是真的“坑人”啊。

二、死也要拉個墊背的。

拉墊背的實例,以《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他媽殷素素最狠。她在被各大名門正派圍攻威逼之下,自殺之前,還拉過少林寺高僧,附在他耳邊假裝密語,然後對眾英雄說:“謝遜的下落,我已經告訴大師了。”然後自殺身亡。其實她跟大師啥也沒說,卻讓大師被眾人懷疑。

這是小說中事,但現實中也真有這麼個拉墊背的。

戰國時的吳起,在楚國有楚悼王罩著,變法實施得很好,很受重用。但那些既得利益者很恨他,等楚悼王一死,就群起攻打吳起。

吳起快被射死之前,趕緊撲到楚悼王屍體上大哭:“亂臣賊子傷我王。”

結果,楚肅王上位了,命令:“加兵刃於王屍上者,夷其三族。”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吳起臨終一撲一呼,拉走不少墊背的。

按照我們的通常理解,人之將死,一般已經放下執念,遺言中大都是真誠的醒悟與教導,但那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死前也不忘拉些人陪自己下地獄。又還有一等心懷怨恨之人,死前也要想法拉個墊背,從這個層面來講,人之將死,也不盡是“其言也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