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之後的一點思考

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之後的一點思考

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中國近代,公認的說法,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西文化開始劇烈的碰撞,而導致了中國現代的開始。個人理解,因為此,叫近代。

近代之前,文化,文明的交流,僅限於經濟,商品。這之後,由於戰爭的失敗,經濟,文化,政治,開始全方面的交流。當然,交流中帶有保守,這種保守,直到現在。

從中方的角度來說,認為,是對抗,從而造成的侵略。從西方的角度,也就所謂現代文明的角度來說,只是通商而付出的代價。英方的鴉片戰爭的種種,就是為了通商。目的很明確。殺人,懲辦,銷燬貨物,賠錢,割香港島,開放口岸,為了通商。中方認為的屈辱,以及西方的習以為常,也是文化,文明的衝突。觀點,概念的不同。這種衝突,直至今天。秉承觀念的不同,給後來者造成了困惑。

這種困惑,也更多是政治上造成的。這一點,也是中方固有式思維。到了今天,我們講到了禁毒,還是從鴉片戰爭開始講起。當然,事是事,客觀事實。解讀有不同的角度。也是正常。不過,客觀事實的條件下,應該把所有的事情都羅列出來。比方說,道光抽大煙,最起碼,在沒有登基之前,有記載。道光時期的太后抽大煙。林則徐禁菸的同時,當時朝堂的想法是,在國內,甘陝自己種植。也是有經濟上的考慮。特別是貿易逆差。同時期的英國,也並沒有後世對鴉片一致的看法。我說這個的目的是,應該有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一件事情,因為本身我們所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

單說中方的觀點角度。從蔣廷黻的角度,作為一個民國年間人,對這一段歷史的看法,也能看出當時的人,並不是如我們現在的人,如此的覺得不堪。也是近代開始,才有了後來人的不斷現代化,於是催生了後來的民國。國共兩黨在分裂之前的歷史,從近代開始,到北洋軍閥被打到,觀點是大致是相同的。民國年間的人,對於鴉片戰爭,這一段歷史,讀起來起碼態度是平和的,接受的。當然也有民國推翻清朝,當朝修前史的,抱著種種批判的感覺。

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這個版本的鴉片戰爭,很明顯脫胎於此版本。大致的方向是相同的。對待清朝的感情上,少了平和,更多批判,激憤。認為腐朽的清政府,落後就要捱打。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

如果說列強,以英法為主的西方國家為主,在中國的割地,租界,通商口岸,很明顯是出於通商的需求。但有兩個國家,是出於別的考慮。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日本。中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馬關條約,種種不平等條約,以及其後的日俄戰爭,皆以佔領土地為主,也能看出,其二國家,狼子野心。

俄羅斯、日本的不斷掠奪土地,造成了清朝,乃至民國期間,從國家到民族不斷的加劇的緊迫感——從佔我土地殺我民,到亡國亡天下。也正是這種緊迫感,通行於世界的民族國家這個概念——民族主義的概念下的國家,到了中國,演變成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而後在抗日戰爭中,逐漸由概念凝聚的形成實質。跟梁啟超最初提出中國民族之概念,也有很多不同。

其實國雖未亡,天下已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人,在傳統歷史意義上,已經是破其社稷,毀其宗廟。但在簽訂條約之後,英法聯軍竟然歸還首都。這對於當時觀念來講,應該是改朝換代,取而代之啊。後來如此種種做法,顛覆了時人的認知。國際的概念,非唯中國為中心的概念,已然是顛覆了天下觀。這就是所謂的亡天下。國未亡,天下已亡,這也就是後來東南互保的根本原因,觀念上的轉變。

佔我土地,殺我國民。亡國亡天下。這種緊迫逼迫感,影響直到今天。也造成了後世人,直至現代中國人走不出的一個思維怪圈。而驅使這種執念的思維,在於已經被顛覆的那種傳統,或者叫封建觀念。現在民眾執於日本種種亂像,第一宣傳,第二此等思維。此等思維的直接來源的另一個國家俄羅斯。卻被慢慢的淡化,甚至消失不見。這一點,在對照本書中,顯而易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