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建造史,與風水相關,去北京故宮可對照是否按此佈置的

北京、故宮建造史,與風水相關,去北京故宮可對照是否按此佈置的

故宮全景

“風水”,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中一個古老的理論。由於種種原因,它充滿迷信色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批判的對象。但是,認真研究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它包羅了古代天文、地理、地質、水文、生態、美術、哲學及現代環境科學的許多科學內涵,指導著古代的建築實踐,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處房屋,從選址、規劃,到設計、施工,乃至居住、使用。我們今天研究古建築,避開它,許多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風水”上認為,國都的西北要有龍脈。所謂龍脈,就是連綿起伏的青山。龍脈的中心為“祖山”,是王氣鬱積之處。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達宮殿背後的靠山即“主山”。主山兩翼,左以河流為青龍,右引道路為白虎。主山之前,青龍、白虎之間的最佳選點,是萬物精華“氣”的凝結點,為龍穴,明堂就應坐落此處。紫禁城處於北京城最佳位置,明堂太和殿就是龍穴所在,居天下中心,所謂“龍德正中天”、“鳳城回北斗”,都是指它達到風水中最高境界、最佳選擇。

北京、故宮建造史,與風水相關,去北京故宮可對照是否按此佈置的

在世界文明史上,凡是文明發育較早的民族,多有以人間事務比附天象等自然界現象的傳統,這就形成都城、宮殿在建造上極力模仿天象,使之成為天上人間,中國古代也有以自我為天象中心的傳統;“中國”就是中央之國的意思。戰國人石申所著《石氏星經》記載了天空中央為紫薇、太微、天市三垣,於是中天三垣常被考慮在都城上,而由於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心,就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天宮和天帝之子的王宮。

北京古城,特別是現存的明清故宮,是最規範的星辰之都。皇宮作為京城的主體,明朝恢復了它紫微垣的地位,稱“紫禁城”。把宮中三大殿所在部分作太微垣,後寢便成為紫薇宮,與中心的乾清宮相對應,後宮連同東西六宮總共十五宮,又合成紫微垣左右兩垣十五星之數。

北京、故宮建造史,與風水相關,去北京故宮可對照是否按此佈置的

故宮護城河外景

三垣中的天市垣是天帝聚眾貿易之所,明清時代在皇城北門地安門內外設內、外市,對應的就是天市垣。

天文上把紫微宮至河神星之間的6顆星命名為“閣道”。到了明清宮中,只有皇帝使用的主要宮殿如乾清宮、文華殿、武英殿以及太廟可以有閣道,其餘均不得仿建,閣道成為等級的標誌。

明代王圻將全國龍脈歸納為三支,稱北幹、中幹、南幹,北京位於北幹,燕山是其來龍;首先的說說北京的城的地理形勢,在北京城的西邊,是太行山山脈,由南向北;城北是燕山山脈,兩山脈交匯,拱衛著京師。來自黃土高原的桑乾河和內蒙古高原的洋河匯合成永定河,圍繞著北京城;這就符合風水上要求“藏風聚氣”利於生態的最佳風水格局,這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宏觀環境,即風水上所稱“外局”。

眾所周知,現在故宮是明朝永樂皇帝開始建造的,是由風水大師廖均卿堪輿的,他選取昌平的黃土山(更名為天壽山)為“少祖山”,在遷都前即營造了永樂帝的長陵,紫禁城的靠山就是現在的景山,是人工營造的。北京的風景名勝燕山八景中有六景為紫禁城和太和殿環境格局的一部分。

北京是從元代開始作為全中國首都的,而北京城現在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格局也是元代時確定的。元代劉秉忠(著名天文學家)把玉泉山作為“祖山”,王脈由此生髮。

清代繼承明代北京城,沒有屬於自己王朝的王脈,說明他們已不把王脈看得十分重要。但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留下自己的“締構”以垂永久仍是必要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康熙,特別是乾隆帝留下的“明得意”、“頌清德”的締構,是清帝於北京城之外開闢的又一王業新天地,號稱“塞外紫禁城”。

北京、故宮建造史,與風水相關,去北京故宮可對照是否按此佈置的

端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