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詩人楊牧:到底什麼是二十世紀梨?


緬懷詩人楊牧:到底什麼是二十世紀梨?

臺灣詩人楊牧今天下午在臺北去世,余光中和洛夫去世時的哀嘆聲還未走遠,又一位優秀的詩人離開了我們。這是偉大人物紛紛謝幕的年代,而新的人物尚未登場,華語文學的原野望過去一片荒蕪。

楊牧最廣為人知的詩句是“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而我初識楊牧則是源於一首《水之湄》,在我的抄詩本上,這是第11首,當時並不知道楊牧在臺灣詩壇的地位,只是純粹地喜歡這一句:

(寂寞裡)

鳳尾草從我褲下長到肩頭了,

不為什麼地掩住我,

說淙淙的水聲是一項難遣的的記憶

我只能讓它寫在駐足的雲朵上了。

這句詩讓我回想起少年時代的自己,放學回家的路上時常會故意繞道從河邊走,在無人的蘆葦叢下坐著,久久地望著河流和雲朵。這便是楊牧詩歌的魅力之一,他總是能夠用漂亮的詞語和通感的句子,觸動讀者的共情,將中國古典詩歌的精神和內核以現代詩的方式表現出來。

然後便是韻律。一些勉強的詩歌其實是沒有韻律的,只是意象和情緒華麗的堆砌而已,楊牧的詩歌初看一眼,覺得生詞生句很多,有些還是他自己造的,但是楊牧詩歌的韻律很好,疊字排比和同義反覆用得極妙,因此讀起來如水般流暢,而那些生詞生句以及陌生的意象,便成為這種流暢中的顆粒感。比如《日暖》中的一段:

隨我來,薔薇笑靨的愛

雲彩雕在幻中,幻是惶惶的火

照你的長髮,照你榴花的雙眸

薔薇在愛中開放,愛是溫暖的衣


楊牧影響了過去半個世紀臺灣文學的發展,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臺灣作家,他不僅致力於文學改良的運動,也倡導詩歌不應該是純粹的美學創作,要以寫詩的方式介入社會。他最為人所知的一首詩叫做《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這首詩的背景是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作為經濟實現騰飛之後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那時候的年輕人們心中充滿了困惑,於是有學生向楊牧詢問了一些問題,楊牧當時沒能很全面地回答,卻一直掛記在心,之後在一次監考過程中,看著滿教室埋頭做題的學生,在考場上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年輕人之間傳頌,時隔三十年後讀來,依然字字如新。

今天下午,當我看到楊牧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寫了一句“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您去世了,這樣的問題年輕人已無處可提。”

緬懷詩人楊牧:到底什麼是二十世紀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