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放過了鄭春華,為什麼雍正卻要她死?

月光侃歷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無意中撞破了太子和鄭春華通姦的事情。

雖然沒有尷尬的碰面,但是鄭春華的一曲《搖籃曲》讓康熙確認了鄭春華的身份。


康熙放過鄭春華的原因大概有幾點:

1、\t康熙在去鹿園之前剛剛喝了鹿血,想要翻牌子,但是身邊的太監擔心皇上的身體,勸阻了康熙,因此康熙才無奈的四處溜達。

說明康熙已經老了,力不從心了,所以康熙對後宮妃子,包括鄭春華有愧疚的心理。

2、\t在本劇中第一集中康熙四十六年發大水的時候,在車中陪伴康熙的正是鄭春華。

可以看出康熙對鄭春華還是比較寵幸的,所以不忍心處死鄭春華。


3、對太子的無形的壓力,準備看看太子的反應。

太子逼迫十三爺胤祥去殺掉鄭春華,康熙看透了太子胤礽。

雍正對鄭春華照顧是因為十三爺胤祥被康熙圈禁前委託胤禛進行照看。

胤祥被圈禁的罪名就是和太子合謀謀害鄭春華,而實際上胤祥利用假死保了鄭春華一命。

胤禛、胤祥自以為做的隱秘,其實八爺黨、王琰等許多人都知道這件事情,那麼康熙肯定也知道這件事情。

雍正得知八爺黨也知道這件事情,肯定會利用這件事情對自己不利。

但是因為是胤祥委託,另外擔心康熙的想法,所以對於殺死鄭春華非常糾結。

這時候王琰主動承擔了這個責任,特意避開了胤禛在家的時間,找鄭春華“談了談心”成功的讓鄭春華自殺了。


王琰隨後也喝毒酒自殺了,成功的在爭奪皇位的路上推了胤禛一把。


逝去即歷史


太子溝母妃,這個話題很嚴肅啊!

《雍正王朝》劇中,鄭春華走出了一波魔鬼的步伐,引領了時尚界的絕對潮流,太子一個把持不住,強力輸出!

歷史劇拍成狗血劇!狗血劇必須配以狗血的點評。小編下面的回答,有點腦洞大開哈。

接著說鄭春華女士。自從她失足之事東窗事發,可謂嚐遍了人情冷暖:康熙對她的處罰輕拿輕放,太子復立後要對她殺人滅口。然而,真正恨她入骨的卻是太子師傅老王掞。

難道老王掞也……

當王掞對陣鄭春華後,鄭春華憑藉“不詳之人”四個字,徹底點醒了這個老夫子,逼迫他不得不服藥自盡……



言歸正傳,先說說康熙帝

康熙放過鄭春華,那是真有苦衷哇! 劇中交待:在熱河狩獵期間的某一天晚上,康熙興致所及,想找愛妃鄭春華說說體己話。當他遙望鄭春華的寢居,發現有成年男人在其間曖昧。康熙完全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他帶領著侍衛,決心要“拿賊捉贓”。隨著康熙一行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在這關鍵時刻,鄭春華顯露了強悍的心理素質。只見她不慌也不張,宛如沒事人般唱起了悅耳的《搖籃曲》。一曲未罷,康熙已聞歌止步,徹底打消了大鬧一場的念頭。從《搖籃曲》中,他聽懂了閨閣所藏之人正是太子,這事後來成為太子被廢的誘因。



鄭春華隨後的處份不太重,僅僅是廢黜妃位、貶至辛者庫為奴。看到這裡,有人會感慨康熙帝真不愧是聖祖仁皇帝,好大度呀!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康熙選擇放過鄭春華,原因如下:

  1. 康熙初廢太子,是很感性的決定,在廢太子的告天口諭中,儘管為其羅列了十幾項罪名,細思之下,都是人性共存的暇疵,沒有必廢的大罪。
  2. 太子被廢后,奪嫡之爭突顯,這讓康熙不得不反思先前決定的對錯。
  3. 隨著大阿哥魘鎮太子一事的暴露,康熙覺得太子是受人魘魎,在心中已有復立太子的念頭。
  4. 太子一旦復立,遲早有即位的那天,康熙就得替自己的身後事作打算。雖然鄭春華深深地傷害到了他,他也想弄死這個女人,可這個女人是太子的深愛。康熙廢太子,其行為已經使父子感情產生了裂痕,如果再弄死了鄭春華,康熙猜測太子必然會報復他。當然,在康熙生前,太子奈何不了他,但是等到太子繼位,噁心他的手段就太多了。明朝的正德皇帝,因為不討喜於嘉靖皇帝,在《明武宗實錄》中被描繪得一塌糊塗。退一步講,太子念及父子之情不黑他,在確定廟號的時候,強行塞給他一個“清武宗”什麼的,也是很嗝應人的事。
因此,康熙強壓“被綠”的怒火,捏著鼻子放過了鄭春華,只為自己的身後名作打算。

這樣一來,太子的壓力就大了。當他復立後,認為鄭春華成為了自己射向康熙的傷心小箭,必須得撥出來呀。劇中,太子和十三阿哥做了個交易:十三負責除掉鄭春華,太子幫他晉為郡王。沒成想十三阿哥被鄭春華對太子的愛情感動了,他用“假死”的方法救出了鄭春華,然後把她安置在左家莊。



太子二次被廢后,十三阿哥也被圈禁在宗人府,他委託四阿哥幫忙照看鄭春華。隨著奪嫡形勢的逾來逾嚴峻,老王掞提醒四阿哥,說鄭春華的事應該作個了斷了,否則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作文章。四阿哥當時的態度不置可否,王掞於是親自出馬,直接對話鄭春華。

那麼問題來了,王掞為什麼一定要弄死鄭春華呢?

王掞要弄死鄭春華的決心挺大,為此,他預備了二套方案:先是勸其自盡,如果鄭春華不聽勸,他就效法諸葛亮罵王朗的套路,把她罵得羞愧至死。

扒扒這個王掞師傅。

王掞是明朝萬曆年間首輔王錫爵的曾孫。王錫爵這人的品行挺高尚:張居正得勢時,他不阿諛奉承;張居正失勢時,他不落井下石。然而,這些還不是重點。王錫爵最突出的政績是:落實了皇長子出閣讀書一事,其禮節依太子出閣的舊制。在當時,這可是鞏固國本的大功!

深究王掞的內心,其人有效顰王錫爵的嫌疑,十分渴望成功地輔佐儲君,成就王氏家族兩固國本的佳話。

王掞起先輔佐太子,但事情沒辦明白。他不甘心,後又密摺保舉四阿哥為太子,卻打聽出四阿哥私保鄭春華一事。至此,他深深地恨上了鄭春華,認為她就是個“不詳之人”,總是在關鍵時刻破壞自己去實現美好的理想。

王掞對鄭春華的態度很偏激,已經看不出一點飽學之士對弱小生命的惻隱之心。他打著替大清百年基業負責任的幌子,暗行心底下包藏最深的私慾,將自己的所謂不世功業,建立在一個兩世為人的痴情女子死亡之上。真正是:滿嘴說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機巧算計。

當一個假道學碰上了一個真情女,又會發生怎樣的碰撞?!

面對著王掞的上門索命,鄭春華心如止水,死亡對彼時的她,也許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只見王師傅正襟端坐、用居高臨下眼神看著自己,鄭春華不由得心生反感:這是一個刻薄的老人,自己將會在他鄙視的目光中走向死亡。瞬間!鄭春華決定反擊,讓自己能夠尊嚴地死去。

鄭春華淡淡地說:“王師傅說得都對,我是個不詳之人……。”王掞說:“你知道就好,你知道就好!”

說完,鄭春華留下一個柔弱的背影,從容地做著赴死的準備。

“不詳之人”,這是多麼誅心的自我剖析!

“一個背影”,準確地表達了鄭春華對王掞的腹誹!



於是,畫面定格,留下了幾秒的餘味。正是在這幾秒的時間內,王掞完成了對自己的全面審視。

“不詳之人”,如果鄭春華算一個,王掞又何嘗不是。當他輔佐太子時,太子事敗;當他舉薦四阿哥時,四阿哥步步艱難。王掞的靈魂終於被觸動,他的格局驀然得到提升:鄭春華是八阿哥對付四阿哥的暗招,自己見過四阿哥後逼死鄭春華,不知不覺間成為八阿哥的下一個暗招。於是他決定,用自己的死來為四阿哥的奪嫡鋪平道路。

當然,王師傅是個講形象的人,他臨死之前擺了一個很酷的pose,就是下圖這張。


鏈天絕


常言道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鄭春華就是這麼個可憐的紅顏,她既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又是太子胤礽的情人。



最終淪落為政治鬥爭的砝碼,太子復立她是懸在太子頭上的利刃,太子被廢她又是埋在四爺身邊的不定時炸彈,帶著“紅顏禍水”這個詞她的人生註定悲劇。




康熙留下鄭春華是為了拿捏住太子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太子作為康熙從小寵愛到大的兒子,既要面對康熙的考驗又要提防自己兄弟的暗箭傷人。和鄭春華私通被發現後,康熙礙於面子只是說太子擁兵作亂,並未提及其與鄭春華私通的事情。



畢竟養不教父之過要是傳出這等醜聞,滿朝文武全國上下怎麼想自己這個明君自稱的皇帝,後世史書又會怎麼評說。經過此事太子第一次被廢,鄭春華被髮配到辛者庫浣衣局幹活。



儘管康熙老爺子怒太子不爭但是迫於控制朝局的需要,還是給了太子復立的機會。但鄭春華卻是懸在太子頭上的利劍,而這劍只有康熙爺可以用,這才有了八爺說的“只可惜少了一個制約太子的把柄”。



不過八爺黨又豈能善罷甘休,還是用了各種手段,讓太子把自己給作死了。

經過了被廢又復立大起大落的太子,面對曾經的紅顏知己如今的紅顏禍水鄭春華。他知道有她在自己隨時都有把柄在別人手中,於是他讓十三爺替自己解決掉這個麻煩。



十三爺在聽了鄭春華的話後,感嘆自己二哥的混蛋,鄭春華的痴情俠義心腸頓起不忍心殺害這個命苦的女人。於是買通下人讓鄭春華假死來個金蟬脫殼,一方面可能是出於十三爺的俠義心腸,另一方面就是四爺等人要留下制約太子的底牌。



十三爺被圈禁前特意囑託四爺,要照顧好鄭春華也讓四爺殺鄭春華有點難為情。 最終太子沒有躲過八爺等人的陰謀詭計最終被廢,此時九龍奪嫡到了白熱化階段,四爺八爺十四爺躍躍欲試。



而鄭春華就成了埋在四爺身邊的不定時炸彈,而會點燃他的人恰恰是四爺的死對頭八爺。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鄭春華此時成了八爺給四爺致命一擊的砝碼,試想如果四爺被爆出保護廢太子舊情人老皇帝妃子的新聞,那麼他繼承皇位的資格恐怕便會失去。



所以在康熙即將駕崩的之前,應該給王掞透露了鄭春華在四爺府上的消息。這時候的四爺也知道鄭春華在,自己很容易被八爺黨人拿捏住,但是自己又答應過十三爺所以不好親自動手。



所以有了王掞深夜提醒四爺鄭春華留不得,勸四爺需要爭取了,見王掞主動替自己解決掉這個麻煩四爺欣然默許。

從四爺登上繼位後對自己在潛邸手下的處理就知道,他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為奪位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他會毫不猶豫的吧把自己的汙點都處理掉,該滅口的就滅口絕不留情,鄔先生深諳其道!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名正言順,畢竟自己的競爭對手不是善類,他若不狠死的人便是他自己。

所以對於威脅自己的鄭春華,即使是自己的鐵桿十三爺要保,他也會毫不猶豫的殺掉。只不過王掞替他出了頭或許是康熙安排的,因為王掞解決了掉鄭春華後第二天就被遞解回原籍了。


小沙看劇


說到鄭春華,她其實在《雍正王朝》裡面算得上一位非常悲情的人物了。鄭春華本來是康熙的妃子(貴人),卻不受康熙的寵愛,於是就去勾引與太子胤礽,和太子私通,後來懷孕了。可惜被康熙發現了,將鄭春華貶入冷宮,康熙又命人打掉她的孩子,把她貶到辛者庫浣衣局去洗衣服,鄭春華的父母也被賜死了。而後來的廢太子也因為自己的利益,命人殺掉她,最後的最後,她就自殺了。


其實鄭春華是個非常可憐的女人,對胤礽也是一片深情, 可惜胤礽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殺掉這個對他一片深情的女人,鄭春華就是政治的犧牲品。

那麼康熙皇帝沒有殺鄭春華而只是將她貶入冷宮,雍正卻一定要她死呢?

我們都知道,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物,畢竟是主角嘛,可是如果你仔細看看,你應該就能發現他其實是一個腹黑的演技派,說他是一條隱藏在背後的毒蛇也不為過。可就算這樣也不至於一定要一個女人死吧?哎,確實要的。


前面說過鄭春華她不僅是康熙帝的妃子,也喜歡當時的太子,只是後來被康熙知道了。那我們知道,每個王爺都需要當上太子,因為這樣就可以離皇位更進一步,就可以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了。所以當時的太子可以說是所有王爺想要扳倒的對象,是他們前進過程中的絆腳石!當時他們以為太子完了,也就放鬆了。

可沒有想到康熙又恢復了太子的身份,他們的危機感就又上來了!這時,唯一的希望就是――鄭春華,曾經和太子有染的女人。而太子也是這麼想的,就讓十三王爺殺掉她。可十三王爺不想受制於太子,再加上他天真使然,俠肝義膽,看到鄭春華如此護著太子,非常同情她。並且鄔思道說,不值得替太子殺人,可以利用這張牌挾制太子。


種種因素,十三王爺就放棄殺鄭春華,並將她保護起來了。又兜兜轉轉,她又輾轉到了四爺府中。可是卻被八爺知道了,但這張王牌八爺不動聲色地留在手中,隨時等待機會給四爺致命一擊。而鄭春華在四爺手上,早晚都是一死,四爺也就是雍正不方便殺,正好有個人送上來了,這就是王剡。

王剡知曉當時太子繼承大統無望,並且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老八上位,所以他願意做這個壞人,用三寸不爛之舌將鄭春華羞辱死。


而雍正也默許了,可那是他好兄弟所託的,為什麼要默許讓鄭春華死呢?

自然是害怕有損自己的聖名嘍,其實他私藏與太子偷情的庶母鄭春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像老八他們這樣的人,是什麼人呢?就是滿嘴仁義,卻一肚子刀槍之人,稍微一加工,就是一則大清的天大花邊新聞了,與太子偷情的鄭春華,又被老四所霸佔,簡直是心中無君無父,有違人倫的欺世盜名之徒。所以讓老八如此操作一番,就算康熙知道雍正是治國的好手,恐怕也繼位無望了。


於是,雍正為了自己的聖名放棄了鄭春華。也因此,才有了以後的雍正 ,以後的雍正王朝!所以啊,雍正就是一個表面光明正大其實背地裡確是一肚子“墨”的人。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康熙放過鄭春華有兩個原因。第一鄭春華和太子私通屬於家醜,康熙不希望把這件事情弄得天下皆知。所以康熙目睹鄭春華和太子相會的時候,並沒有立刻讓圖裡琛抓住二人,而是默默的退了出來。因為假如康熙抓住了二人,必定會弄得天下皆知,事情反而更難收拾。出於這種考慮,康熙事後也只是罰鄭春華去浣衣局。畢竟康熙晚年還是非常仁慈的,不可能不給足夠的理由,就隨隨便便就賜死某個妃子。

第二點,留著鄭春華是為了牽制太子。太子胤礽為什麼處境這麼艱難?畢竟他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儲君呀!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康熙有意讓其他的皇子與太子爭奪皇位。沒有康熙的故意縱容,沒有皇子會敢和三十多年的太子爭皇位的。畢竟一旦康熙駕崩,太子胤礽繼位,他們這些皇子是會被新皇帝收拾的。

康熙為什麼要這樣幹?因為他也沒有別的辦法。權力這個東西是非常無情的。康熙如果不這麼做,太子的權力就會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必定很多大臣會站在太子這邊,畢竟康熙遲早是要去世的。新皇帝登基,他們這些人都是有擁立之功的。假如這樣發展下去,康熙這個皇帝實際上就名存實亡了。所以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只能讓諸位皇子奪嫡,這樣下面的權力分散,他這個皇帝的權力才能鞏固。

太子胤礽被廢以後,康熙是讓下面的人推舉新太子。康熙萬萬想不到的是八爺在朝中的勢力居然能夠如此之大,朝中十有八九的人都推舉八爺。加上太子的師傅王掞提醒了康熙,這樣無端廢掉太子是不教而誅。所以康熙只能再一次把太子胤礽扶上來,讓他穩定局面,避免朝中八爺一人獨大。這個時候留著鄭春華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康熙可以隨時用這個女人牽制住太子。

太子胤礽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自作聰明,想出個一石二鳥的計策。他先鼓動十三爺去殺鄭春華,然後再拿這件事情要挾十三爺。只可惜他的算計完全被鄔先生看出來了。十三爺重情義,看到鄭春華可憐,因此心生憐憫,便把鄭春華救出來了。不過雍正和鄔先生並不是像十三爺那樣單純,他們兩個留著鄭春華的目的實際上是和康熙一樣的。雍正也想利用鄭春華,在某個時候把這張關鍵牌打出來,扳倒太子胤礽。對於這一點,八爺他們也是知道的,他們知道鄭春華沒死。只不過,他們也沒想好怎麼用這張牌。

(本文作者是歷史是什麼,首發於悟空問答)

後來,太子胤礽很快就又被廢掉。這種情況下,留著鄭春華其實風險很大的。因為十三爺殺害鄭春華已經被關起來了。雍正不可能再利用十三爺給自己擋槍,而一旦他私自窩藏鄭春華的事情被人捅出來,他是沒辦法逃避責任的。畢竟鄭春華可是康熙的妃子,一個皇子窩藏後宮的妃子,這是無論如何也圓不過去的。

雍正是知道這一點的。不過他的顧忌在於十三爺,他害怕自己殺掉鄭春華,傷了十三爺的心。畢竟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十三爺可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雍正一直拖著,直到太子的師傅王掞面見了雍正。王掞提醒了雍正不能留著鄭春華,並且他還表示自己願意做這件事情。這種情況下,雍正自然允許了。就這樣,王掞逼死了鄭春華,然後自己便自殺了。

最可憐的其實是鄭春華,她在權力的爭鬥中,成了各方人物利用的棋子。


歷史是什麼


對於鄭春華,為什麼康熙會放過她,而雍正卻要她死。這實際是兩個問題。首先,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康熙會放過她。康熙放過鄭春華有兩個原因。第一鄭春華和太子私通屬於家醜,康熙不希望把這件事情弄得天下皆知。《雍正王朝》中康熙是偶然發現太子和鄭春華私通,但是從二人的關係來看,這絕非第一次。難道真的這樣湊巧,偶然被康熙遇到,其他的人都不知嗎?從康熙身邊人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來一點,對於太子和鄭春華私通,宮裡面的人以及康熙身邊的人肯定都是知情的。不過他們不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顧及康熙以及朝廷的顏面。

由於鄭春華身份卑微,所以這也不是一件大事情,大家都裝作不知道,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賈府中這樣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用賈母的話來說,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世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當然,對於康熙本人來講,這件事情也不好處理。所以康熙目睹鄭春華和太子相會的時候,並沒有立刻讓圖裡琛抓住二人,而是默默的退了出來。因為假如康熙抓住了二人,必定會弄得天下皆知,到時候其他的皇子必然趁機借這件事情做文章,事情反而更難收拾。出於這種考慮,康熙事後也只是罰鄭春華去浣衣局。畢竟康熙晚年還是非常仁慈的,不可能不給足夠的理由,就隨隨便便就賜死某個妃子。

第二點,康熙留著鄭春華是為了牽制太子。太子胤礽為什麼處境這麼艱難?畢竟他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儲君呀!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康熙有意讓其他的皇子與太子爭奪皇位。沒有康熙的故意縱容,沒有皇子會敢和三十多年的太子爭皇位的。畢竟一旦康熙駕崩,太子胤礽繼位,他們這些皇子是會被新皇帝收拾的。

  

康熙為什麼要這樣幹?因為他也沒有別的辦法。權力這個東西是非常無情的。康熙如果不這麼做,太子的權力就會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必定很多大臣會站在太子這邊,畢竟康熙遲早是要去世的。新皇帝登基,他們這些人都是有擁立之功的。假如這樣發展下去,康熙這個皇帝實際上就名存實亡了。所以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只能讓諸位皇子奪嫡,這樣下面的權力分散,他這個皇帝的權力才能鞏固。

其實不光康熙皇帝如此,歷史上很多皇帝都和康熙皇帝一樣,面臨同樣的困境。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由於秦王李世民權力太大,影響力超過了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淵,最終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諸子奪嫡,太子李承乾也沒辦法順利繼位。

  

對於這一點,看後面推舉新太子的時候,康熙的表現就明白了。太子胤礽被廢以後,康熙主動讓下面的人推舉新太子。只不過康熙萬萬想不到的是八爺在朝中的勢力居然能夠如此之大,朝中十有八九的人都推舉八爺。按照當時的標準,八爺禮賢下士,名聲非常好,而且能力也強。朝廷之中那麼多人推舉八爺,這種情況下,康熙看到八爺如此得人心,應該立刻讓八爺做新太子。實際上康熙卻是坐立不安,並不想讓八爺做太子。

加上太子的師傅王掞提醒了康熙,這樣無端廢掉太子是不教而誅。所以康熙只能再一次把太子胤礽扶上來,讓他穩定局面,避免朝中八爺一人獨大。這個時候留著鄭春華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康熙可以隨時用這個女人牽制住太子。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康熙對於權力是非常敏感的。他不會讓太子黨強大到可以對抗他的皇權。

  

再看看為什麼雍正又要殺鄭春華。對於鄭春華的危害,太子胤礽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自作聰明,想出個一石二鳥的計策。他先鼓動十三爺去殺鄭春華,然後再拿這件事情要挾十三爺。只可惜他的算計完全被鄔先生看出來了。十三爺重情義,看到鄭春華可憐,因此心生憐憫,便把鄭春華救出來了。

不過雍正和鄔先生並不是像十三爺那樣單純,他們兩個留著鄭春華的目的實際上是和康熙一樣的。雍正也想利用鄭春華,在某個時候把這張關鍵牌打出來,扳倒太子胤礽。對於這一點,八爺他們也是知道的,他們知道鄭春華沒死,也知道鄭春華藏在雍正的府邸之中。只不過,他們也沒想好怎麼用這張牌。

  

讓雍正和鄔先生意外的是,太子胤礽很快就又被廢掉。這種情況下,留著鄭春華其實風險很大的。因為十三爺殺害鄭春華已經被關起來了。雍正不可能再利用十三爺給自己擋槍,而一旦他私自窩藏鄭春華的事情被人捅出來,他是沒辦法逃避責任的。畢竟鄭春華可是康熙的妃子,一個皇子窩藏後宮的妃子,這是無論如何也圓不過去的。弄得不好,雍正可能前功盡棄,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雍正是知道這一點的。不過他的顧忌在於十三爺,他害怕自己殺掉鄭春華,傷了十三爺的心。畢竟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十三爺可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雍正一直拖著,他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鄭春華。

直到太子的師傅王掞面見了雍正。不得不佩服王掞這個人,他是太子的師傅。竭忠盡智的輔佐太子胤礽,只可惜太子胤礽不成器。哪怕王掞拼死為太子胤礽爭取到復立的機會,太子胤礽復位以後依然如此,毫無改悔。這個時候王掞只能改換門庭了,投靠和太子相近的雍正。也就是這個時候,王掞提醒了雍正不能留著鄭春華,並且他還表示自己願意做這件事情。這種情況下,雍正自然允許了。就這樣,王掞逼死了鄭春華,然後自己便自殺了。最可憐的其實是鄭春華,她在權力的爭鬥中,成了各方人物利用的棋子。


史學資訊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鄭春華不顧倫理與太子私通被發現,但是康熙卻沒有將鄭春華殺掉,而是將其貶謫留待後用。可是康熙死後,在雍正還未上臺之際,雍正便將鄭春華幹掉。雍正此舉令大傢伙都一頭霧水,畢竟鄭春華是與太子私通而非雍正,並且雍正此時即將即位,連康熙都沒將鄭春華殺掉,為什麼雍正要來做這個惡人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何雍正要做康熙沒有做完的事:

一:康熙為何不將鄭春華處死?



鄭春華是康熙的妃子,按輩分來講也算是太子的母親。根據封建倫理,庶母與兒子私通就算是沒有血緣關係,也會遭到唾棄甚至是毒打,更何況是皇帝之家,還是千古一帝的康熙。

可是康熙皇帝看和自己妃子私通的是太子也就忍了,畢竟康熙那麼多兒子當中最看重的還是太子。


為了讓太子早日走上正道,康熙便將鄭春華留在手下用來作為政治籌碼,希望太子能正視其責任,做一個太子該乾的事情。

二:雍正為何要將鄭春華處死?



在康熙手中鄭春華因為其獨特的政治作用,所以免於一死。同樣,在雍正即將上臺之際,鄭春華也因為其獨特的政治作用,不得已被雍正處死。



在雍正即將即位之時,在野的八爺黨等皇子,試圖借尚在世上的鄭春華以扳倒雍正,阻止其登上帝位。在雍正幕僚的幫助下,雍正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率先將鄭春華處死,解決掉八爺黨一個重要的政治籌碼,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總結:



在封建社會中,女人大多隻是一個政治籌碼,可以生、可以死,全憑皇帝的一句話。當然太子與鄭春華私通,鄭春華作為長輩違背封建倫理在先,淪為政治的犧牲品也無話可說。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康熙四十三年,黃河發大水,康熙心急如焚,傳令群臣開會討論賑災事宜。而此時的太子卻和康熙的嬪妃鄭春華在滾床單。太子遲到,被康熙問到有何解決之法,太子啥也不知,只得說:“皇阿瑪英明瑞斷,自有主張。”康熙立馬回了一句:“我是有主張,我是問你有何主張!”結果被眾阿哥嘲笑。


太子胤礽如何結識康熙的妃子鄭春華?

在王惔老師傅找鄭春華談話,要羞辱死鄭春華的時候,鄭春華說出了和太子認識的過程。當時鄭春華還是一位宮女,太子因為不爭氣被康熙當眾訓斥,鄭春華冒著生命危險對康熙說道:“太子是儲君,陛下不能當眾訓斥他。”結果,鄭春華不但沒有被康熙殺死,還被封為妃子。而太子胤礽呢,經常變著法子來找鄭春華,一來二去,兩人就好上了。

太子姦情被康熙撞見。

經過江南賑災、追比國庫欠款、處理刑部冤案這三件事之後,康熙越來越對太子失望,提出要到熱河狩獵,散散心。

在熱河行宮,康熙一連翻了六天牌子,在第七天被太監李德全勸下。康熙遂率領李德全、德格勒出去走走,順便割一些鹿血來喝,結果在鹿園後邊的一間屋子裡,康熙發現裡面有人在幹苟且之事,康熙沒有立刻進去抓人,而是讓部下抓放哨的,結果發現是太子身邊的太監何仲,康熙立刻知道里面是太子。此時,那屋裡面的燈突然滅了,太子聞訊跑了。接著鄭春華唱起了搖籃曲,她想暴露自己,保護太子,殊不知,康熙早就知道了是太子。



康熙發現了太子和鄭春華做的“好事”,憤怒的下令尋找太子,太子其實是跑到四阿哥那裡,希望四阿哥能為自己說好話,讓父皇饒恕自己,結果在鄔思道的建議下,四阿哥避而不見,十三阿哥出去見了太子,答應在太子被廢之後照顧太子家人和鄭春華。

太子被廢。

太子和鄭春華的事情敗露之時,八爺和十四爺立馬知道,我認為這裡面肯定有內奸。十四阿哥模仿了太子筆跡調來了凌普的2000兵馬,包圍了八大莊行宮,造成太子逼宮之勢。

在康熙迅速穩定局勢、張五哥從野外找回了太子和十三阿哥,太子不在凌普的軍營裡,證明太子沒有下手諭。然而,在眾目睽睽之下,康熙必須廢了太子。

當康熙在張廷玉的提醒下,仔細辨認太子手諭,終於確定手諭是他人模仿,想立刻調查,被張廷玉攔下,康熙提出回北京,想慢慢調查此事。

回到北京,康熙下詔,讓群臣推舉新太子,結果朝中多數人舉薦八爺,這讓康熙看到了八阿哥可怕的勢力,他終於知道是八阿哥一夥陷害了太子,於是想要重新啟用太子,以平衡八爺黨的影響。

太子復位之後,急於求成,想製造兵變逼迫康熙退位,結果又一次被廢,貶為庶人。太子徹底與皇位無緣,四阿哥和八阿哥的爭奪戰開始。

太子和鄭春華的事,畢竟是家事,更是家醜,家醜不可外揚,為了顧及皇家臉面,為了不讓其他阿哥抓住太子把柄,康熙選擇了冷處理。再說,自己已經有一年多沒有翻鄭春華的牌子了,她紅杏出牆,自己也有責任。

康熙一向以仁慈治國。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給了鄭春華一條活路,讓她到辛者庫去洗衣服。

鄭春華之死。

當康熙感到八阿哥可怕的勢力和王惔老臣的死柬之後,體會到了太子儲君這麼多年的壓力,復立太子。

太子復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鄭春華。他想洗白自己,更不想留下把柄讓別人抓。

此時,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已經有離心的傾向,太子想辦法綁住他們哥倆。

太子用郡王之位做誘餌,讓十三爺殺掉鄭春華。再抓住十三爺的把柄,讓他和四爺繼續為自己出力。


鄔思道看穿了太子的詭計:如果十三爺殺了鄭春華,萬一太子登基,太子必然滅口。如果太子不能登機,殺了鄭春華沒有任何作用。

十三爺面見鄭春華,發現她是單純而又善良的,對太子有情有義,只想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十三爺決定保護鄭春華,讓她活下去。

而四阿哥看到了鄭春華的價值:留下鄭春華一方面既可以牽制太子;另一方面,萬一太子登基,立馬獻出鄭春華,自己就是功臣。

當然,主要因素還是牽制太子。此時,鄭春華的命運掌握在了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手裡。四阿哥讓鄭春華假死,然後把她藏了起來。

太子因為謀逆二次被廢,貶為庶人。鄭春華獲救的希望徹底破滅。

對於四阿哥來說,太子被廢,鄭春華也就失去了牽制太子的作用,反而會因為包藏鄭春華引起八阿哥的攻擊,這簡直就是一個“燙手山芋”!

但是出於十三阿哥的交待,四阿哥不想搏了兄弟的面子,所以一直拖著。



直到有一天,太子的老師王惔來找胤禛,希望他能夠爭取皇位,將來做一個好皇帝。

王惔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太子身上,結果,太子被廢,自己深感失望、失敗和痛苦。

王惔做了第二次選擇,投靠四阿哥,決定為他除掉鄭春華,解除後顧之憂。


王惔在羞辱死鄭春華之後,自己回家安排好家人,喝藥自盡而死。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四阿哥、保全了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情誼。

而鄭春華做為一個單純、善良而又痴情的女人,捲入政治漩渦當中,本想依靠太子,使自己的後半生過上幸福的生活,無奈被當成了政治鬥爭的棋子被人玩弄,最後又被拋棄,自盡而死。


品讀春秋001


《雍正王朝》中鄭春華可以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紅顏薄命,無情帝王家,這樣形容鄭春華是最是合適不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是康熙的妃子又是胤礽的情人,康熙留下鄭春華的原因一方面是皇室面子問題,還有就是他想留下他制約太子和其他皇子。

康熙放過鄭春華的原因:

第一、鄭春華和太子胤礽私通屬於家醜,皇室的家醜是不可以外揚的,康熙為了皇家名聲自然不希望把這個事情弄到天下皆知,因此,康熙在發現鄭春華和太子相會的時候,並沒有馬上抓給現行,而是選擇立馬退出來,因為這個事情必然會造成皇室名聲上的影響,康熙不想給太子在製造不好的影響。

第二、康熙打算留下鄭春華,一方面他打算牽制太子,還有他捨不得廢除太子,胤礽可是他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儲君,赫舍裡皇后的遺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康熙是不會選擇廢除胤礽的,還有就是他打算要各位皇子進行爭奪太子之位,從而看那些皇子會冒出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沒有康熙的縱容皇子們是不敢進行爭奪皇位的,康熙深知一旦自己駕崩,那些皇子很快就會給太子給處理的。

保護皇權,分散各太子及皇子權利

其實,康熙為什麼會這樣做,主要就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可以說康熙晚年為什麼會出現九子奪嫡主要就是害怕太子權利過大,害怕太子的權勢會影響到自己的權利,因此,他必須對太子的權利進行制約,還有他要為太子登基後選定班底,這些人到時候就是太子登基後的輔政班底,如果這個班底過大就會對康熙產生影響,因此,聰明的康熙皇帝必須要皇子參與奪嫡,從而對權利進行分散,從而保證自己的皇位的穩固。

太子給廢除後,出現了儲君空虛,因此康熙打算要大家推舉太子,他想看朝中各個皇子的勢力分部情況,他想知道這個時候朝中誰的權利佔優,這個時候想不到是八爺的權利佔優,要康熙感覺到了害怕,因此他最後依舊選擇希望太子胤礽可以出來,一方面太子的勢力依舊還有在,這個時候他最好的選擇依舊是要太子復出,這樣有利於權利的穩固和確定,太子復出後原本留下來的鄭春華就會有用處。

各方勢力都不願意鄭春華死

胤礽深知康熙放出來他的原因,這個時候的胤礽必然認為鄭春華也是不可以留下來,因此,他選擇鼓動十三爺去殺死鄭春華的,十三爺在見到鄭春華後生起憐憫之心,並沒有對鄭春華下手,而是把她救出去。

雍正和鄔思道就沒有十三爺這樣的心思了,他們對鄭春華更多的就是利用,不可能對鄭春華有任何的憐憫之心,這個時候不僅是雍正還是八爺黨、太子他們都知道鄭春華並沒有死,他們都想好好利用這張牌,但是他們都不知道如何使用這張牌,因此,這個時候的鄭春華是安全的。

太子給廢,鄭春華悲慘結局

隨著太子給廢,鄭春華留下來的意義已經不大了,而且還會有很大的風險,這個時候保護她的十三爺也給囚禁起來了,聰明的雍正自然不能留下雍正,他害怕自己會受到傷害,因為,畢竟鄭春華曾經是皇帝的妃子。

還有就是畢竟十三爺當初救下鄭春華,如果這個時候雍正私自處理掉鄭春華一定會要十三爺傷心,他需要拉攏十三爺,不能不在乎十三爺的感受,因此他在等待機會,最後太子的老師王掞見到雍正,並提醒雍正不能留下鄭春華,並表示自己要幫助雍正處理掉鄭春華,這個時候雍正正沒有辦法處理掉鄭春華呢,有人要幫她處理鄭春華她自然也是默許的,很快王掞逼死了鄭春華隨後也自殺了。

鄭春華挺可憐的,紅顏薄命,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悲慘的,永遠只能給她人利用,沒有自己的自主性。


莫地方


康熙在處置與太子私通的鄭春華一事上,選擇留下她一條性命,主要是為了讓復立太子名位後的胤礽,心中有所警戒,從此規範儲君身份的言行。


康熙對太子胤礽的不滿,是一天天累計起來的。

互不欠款,太子是最大的債主,後來又賣官還錢;太子掌管刑部,竟然出現了以錢買命的冤獄;熱河狩獵,康熙察覺太子與鄭春華通姦醜行,沒過多久又驚現太子調兵政變的“手書”......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康熙佈置應對太子兵變措施,而後心神失常的太子到達康熙寢宮受張五哥阻攔時,太子當即打了他一個耳光,還莫名其妙得唱了一句戲詞: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打死你這活王八”

哈哈哈,這可真是太子插在自己身上的“神補刀”!

當時,康熙已經知道了太子與鄭春華的私情。在康熙聽來,自己就是被親生兒子戴了綠帽子的“活王八”。

此時太子這樣講,無論有意無意,都是在刺痛康熙身上的這根神經。可以說,這是促成康熙下定廢除太子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既然康熙廢除了太子,卻為何讓與太子私通的鄭春華活命,只將她打發到辛者庫去洗衣服呢?

這裡還有一個“面子”因素在起作用。

兒子與庶母通姦,這樣的家醜如果外揚,讓康熙的老臉往哪裡擱?

況且,太子被廢沒多久,康熙出於穩定政局和愛子之心的考慮,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名位。留下鄭春華,是康熙刻意佈置牽制太子的一步棋,意在警示太子洗心革面走向正道。

然而相對於康熙,四阿哥胤禛作為奪嫡之爭的參與者,在對鄭春華的看法上,就大為不同了。

太子設計讓老十三胤祥暗殺鄭春華,胤禛、胤祥、鄔先生卻將計就計私底下保全她的性命。除了胤祥對這個可憐女人的同情憐憫之心外,胤禛、鄔先生考慮更多的是獨家掌控這張牽制太子的王牌。

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當然是為了將來奪嫡之爭服務,以便在關鍵時候拋出鄭春華,拉太子下馬;二來萬一太子順利繼位,胤禛也能獻上鄭春華博取新皇歡心,在朝局中取得重要地位。


鄭春華這張王牌,最後還是沒有發揮作用。太子的第二次被廢,主要原因是鄔先生設計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的密信,通過高福“偷”給了八爺黨,然後藉由八爺黨之手送到了康熙跟前。跟鄭春華基本沒什麼關係。

太子第二次被廢后,鄭春華反而成了胤禛急於脫手的“定時炸彈”。萬一讓八爺黨得知胤禛私藏鄭春華的舉動,告發到康熙跟前,勢必對胤禛的奪嫡不利。

只不過礙於胤祥的面子,胤禛一下子還不好簡單、粗暴得處置了鄭春華,以免損傷多年來在胤祥面前樹立的正面形象。


正當胤禛十分為難的時刻,原太子師傅王掞的出現,可以說是給想“打瞌睡”的胤禛及時送來了“枕頭”。

由王掞出面處死鄭春華,一方面可以讓這顆“定時炸彈”永遠消失,另一方面又能夠讓胤禛與鄭春華的死撇清關係,將來見到十三弟胤祥,頂多推說是自己“穩控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