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說

“中”指插在氏族地盤(口)中間的一杆徽幟(丨),表示居於中間的意思,這裡指中間、中部、中心。

“國”指君王(玉)統治的疆域(囗),指國家。

本詞現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國”字的含義是“城”、“邦”,因此“中國”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考古發現,四千多年前,在現今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有座古觀象臺,觀象臺是大地的中心,為此圍繞觀象臺建成了一座堯舜之都,從而形成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這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意思,西周出土文物何尊底部的銘文中正式出現了“中國”的字樣,後來,人們常把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中國”一詞成為China有不同的版本。

在宋朝時,昌南(現景德)的瓷器傳遍世界,因此外國人就將“昌南”變為音譯詞china指瓷器,後來就將瓷器變成了中國(China)的專稱。也因茶影響海外至深,外國人就用“茶(cha)音代稱中國,便有了China一說。而China又有很多譯音來稱中國,如支那、震旦等。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後來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