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德經》裡面說“多藏必厚亡”?

囡囡語錄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部《道德經》講盡了修身、治國、養生之道,值得我們細細研讀、領悟。而本題“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該章旨在教人愛惜身體,重視生命,不要過分地追求名利。

原文釋義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章字面意思其實比較容易理解,邏輯也很清楚。

開篇老子先用三個問句引發思考:名聲與生命哪個更親切?身體與財貨哪個更重要?擁有名聲、財富與失去生命哪個有害?

答案很明顯,所以老子得出一個結論:過於熱衷名聲,損耗一定很多;過於迷戀財貨,丟失的一定很重。

最後,針對名聲、財物和身體的關係,老子給出了他的建議:對於名聲的傳揚,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收到汙損;對於財物的追求,只有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產生危殆。做到“知足“、”知止“身體才會保持健康,生命才可以長存。

領會精神

這一章看似說的是養生,但其實我們也都明白,身體的健康更多的源自於心態的調和。而“多藏必厚亡”其實也是老子對於世人應該如何面對名利的一個指導性意見,這個意見,從大的層面來說,也是符合老子一向的主張的。

  • 對於名利,知足知止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史公此話道盡人生百態,世人無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和利在不知疲倦地奔走,樂此不疲。世人之所以奔波不停,蓋因為名聲當然越大越好,資財自然是越豐厚越好。

但真的是這樣嗎?

追求聲名遠揚的同時,也許會為聲名所累耗費更多。機關算盡,沽名釣譽,人一旦迷失在浮名的迷霧中,就容易失去自我的本真,變得虛偽。魯迅先生曾說過:“面具戴久了,就揭不下來了,除非傷筋扒皮。”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名氣越大,所受到的評判也會越嚴苛,所得到的嫉妒、猜忌也會越多。

盲目地追求財富的豐厚,有可能會失去的就更多了:家庭失睦,親情缺失,友情離散,健康透支……

  • 適可而止,物極必反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核心,簡單說,就是一切行為都應該效法自然之道,而所謂自然之道,最直接的便是不勉強,不刻意,淳樸,清靜,謙讓,淡泊。

老子不是全然否定世人追逐名利,但倡導對名和利的爭取要懂得適可而止,不過於勉強,不過於執著,也就是對追名要“知足“,逐利要”知止“,因為一旦忘卻了這個界限,人就容易為名利所桎梏,變為名利的奴僕,得不償失。正所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現實意義

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有其需承擔的社會使命,這是責任。但有多少人沉迷於名利,卻以責任為藉口,為自己內心的貪婪尋找託辭,這都是不可取的。

那些為了博一點兒虛名,掙多些金錢,不惜放棄正常的生活,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尊嚴,不惜傷害身邊人甚至是自己的身體的人們,可曾真的靜下心來想一想,生命中是否還有比名和利更重要、更值得珍惜的物事?名利和生命,到底哪個才更重要?

一旦我們想通了“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知止“的訓誡,我想,好多人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吧:所謂的專家學者們不再做違心之論,公務人員也都能夠守己奉公,教師們能夠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商人們真正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為宗旨,演員們也都會懂得德藝雙馨的可貴。

與生命相比,功名利祿皆浮雲。

不是不該追求名利,而是要懂得知足常樂,不執著於名利。

不貪圖名利也不等於不去積極地建功立業,只是只有當我們擺脫了名利的桎梏,才能超然物外,人財兩得。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名利和生命的博弈中,下對屬於自己的那一步!


【喜歡請關注@七盞先生,一起茶話詩書。】


七盞先生


“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原文是: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就是:名聲和身體哪一個對自己更親一些?生命與財富哪一個更應該看重?得與失哪個對自己危害更大?

所以過分追求自己必然會有過度的消耗,過多的隱藏財富也必然會帶來重大的損失。懂得滿足則不會受到恥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才是長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所以看了全文才能明白“多藏必厚亡”的意思,我們古人是很有智慧的這句話放到2000年後的今天依舊散發著無盡的智慧,“多藏必厚亡”告訴我們做人要適可而止,萬事不要太過,過了就會導致壞的結果。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也是中庸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家長如果太溺愛了往往就會適得其反,會把小孩子推到相反的方向,最後這個過多的寵愛就會害了他!

“多藏必厚亡”告訴我們的另外一個道理就是德不配位就必有餘殃。當一個人的品行,道德沒有達到他所擁有的財富的時候就會有災難,這也是“多藏”最普遍的現象,生活中有些人中了彩票發了大財往往就花天酒地,盡情享受,沒有具備駕馭這麼多財富的品德,所以好日子就不會長久,最後花光了錢還欠一屁股債,親人在金錢的糾紛下紛紛離自己而去,淒涼度過餘生。

所以一個人不要天天想著有錢之後怎麼爽怎麼花,往往這種人是不會有錢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提升自己的格局品德,當財富來臨的時候你才能抓住!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竹林論風月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原文是: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這是在告訴我們,人生需要取捨,要正確地面對得失,任何獲得,都將伴隨著失去,不要過度地追逐名利榮華,要知道人生是無法完美的。

甚愛必大費。過分地熱愛、追求某樣東西,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會被其所累,消費甚大。比如說:女人越是追求美麗,越是會在面貌上花費,購買化妝品和衣服鞋包,不滿意相貌不惜動刀整容。明星為了吸引觀眾,獲得流量,各種花邊新聞不斷,打造人設,也就不得不忍受其隱私被公眾窺視。

多藏必厚亡。人們一向認為,錢越多越好,權力越大越好。可是,對於錢財、名利、權力、地位的追求貪得無厭的人,往往最終會因為金錢、權力而死。而且,錢財動人心,太惹眼的財富還可能招來災禍,古代許多有錢的大商人都沒有好下場,比如說沈萬三。

另外,要更好地理解“多藏必厚亡“,還要聯繫前面幾句話:”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連續三個反問句,名聲和生命相比,哪個更重要呢?生命和財產相比,哪個更貴重呢?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個更有害呢?與名利、金錢這些東西相比,自身的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過分地追求名利、權力、金錢、地位,人就會被這些東西所掌控,變成慾望的奴隸,不得解脫,最終被自己的慾望拖垮。要如何對抗貪得無厭的慾望呢?老子這樣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世久。人要懂得知足,學會收手,才能長久地生活在世界上。

老子的話理解起來也並不難,但道理都懂,能做到的人卻不多。人心不足蛇吞象,對於慾望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慾望太大的人終究也要被慾望所吞沒。所以說:適可而止、知足常樂是很重要的。


大夢覺醒


比句原文: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

解釋: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歷史上富可敵國的人物如和珅、胡雪巖、沈萬三、呂不韋等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都沒遵循老子所說。但有一個被民間稱為財神的范蠡卻可以全身而退,明哲保身。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歷史上最有名的美女西施就是范蠡調教出來的,傳說幫助越王勾踐振興越國時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穀子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共同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勾踐復國後,范蠡知道勾踐此人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於是迴歸山林隱退。後來定居於定陶,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非常樂善好施,肯於幫助別人,屢次散財,也可以說是慈善第一人,所以也有“富而行其德”的評價。那麼,范蠡的財產有多少呢?據史料記載不完全統計陶朱公的財產有貳拾億兩刀幣,《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鉅萬”。\t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

我們處在的這個時代,經濟飛速發展,雖然我們做不到富可敵國,但是我們應該努力奮鬥,讓自己能夠實現財政自由。在這個過程當中,心中始終要牢記不忘初心,能夠知足所以不辱,做到知止所以不殆,可以長久。




佛與道


“多藏必厚亡”本質上是揭示了“因果律”、“適度性”的關係。

要完整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要聯繫這句話的上下文,明白這句話是在什麼樣的語境下說出來的,才能知道老子此言的意之所指。

如果脫離語境來單獨看這句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看下它出處的全文。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釋義:

首先,開篇提出三個問題,引發讀者思考,引出論題。

聲名和自身修養品行相比,哪個更值得親近?

財物和自身修養品行相比相比,哪個更有價值?

得到和失去相比,哪個更有問題?

這三個問題,正是紅塵羈絆,世人迷失自我的價值導向何在的問題。

這是如何看待名利,如何看待自我修養和人格的塑造,如何看待得失的人生哲學。

名韁利鎖在眼前,世人誰能自持初心不變?

得失無常,禍福相依,誰能做出正確選擇?

每一個發問,都是直指內心,都是對人性的靈魂拷問!

開篇以此誅心之言令人振聾發聵,正是要警醒渾渾噩噩行走世間的每一個人,人生路走得如此匆忙,有沒有停下來好好想一想自身,想一想名利得失,孰重孰輕?

其次,面對如此三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過分的追求名利,耗費的代價必然更大,即甚愛必大費。

②過分的得到,意味著更嚴重的失去,即多藏必厚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年齡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重,我們每天奔波疲憊,為了生計而算計,為了前途而忙碌,時時刻刻被生活枷鎖所困,過分的追求,過分的索取,反而南轅北轍,更加迷失了自我,失卻了本心。

老子講“道法自然”。超越了合理的尺度,過分的索取,破壞了天地大道平衡、自然的法則,必然為大道所不容,必然被天地間的客觀規律所反噬。



最後,面對因為過度,而造成的“大費”、“厚亡”的結果,提出瞭解決方案:

①知道滿足慾望的尺度所在,不過度,那麼就不會有蒙受恥辱之事的發生,即知足不辱。

②知道適度的節制,適時地停止下來,不過火,就不會發生危險,即知止不殆。

實施這樣的解決方案,就不會出現破壞“道”的客觀規律,行無咎,那麼就不會有災禍發生,就可以長治久安,即可以長久。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來老子在這一章揭示了二個規律:

第一,事物存在因果關係,即甚愛必大費。

你越是偏愛什麼,你為之付出的代價必然也越大,成正向的因果關係。

第二,事物存在一個適度性關係,即多藏必厚亡。

超過正常尺度的得到,反而物極必反,得到越多,違背客觀規律越嚴重,失去的就更快更多。

這二個規律,實際上又是一體兩面,合而為一的。



正常尺度內事物成正向因果關係,而一旦超過適度的界限,破壞了“道”的平衡,那麼物極必反,破壞的越嚴重,反噬地也越嚴重。

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本義。

比如,俗語說“吃飯要吃七分飽”,為什麼呢?

因為“七分飽”,正是一個合適的“度”,把握好這個“度”,既能保證肚子吃飽,滿足身體需要,又不會過剩,增加胃和身體的負擔,堆積脂肪。

而如果吃得過量了過度了,不僅不會帶來益處,反而加重消化系統負擔,讓胃感到不適,長期下來,身體就要出現各種疾病。所以,適度性很重要。

超越了“度”的界限,越擁有,則害處越大。

西晉有名的富豪石崇,家有美妾、美婢成群,但他最偏愛的卻是其中的美妾綠珠。石崇在朝廷的靠山賈謐被殺後,得勢的孫秀派人來索取石崇最愛的美人綠珠。石崇沉默半晌,喚出一群美女讓孫秀派的人隨意挑選,但卻拒絕讓他們帶走綠珠。


事後,惱羞成怒的孫秀陷害石崇。石崇知道是自己得罪對方的緣故,但也覺得自己並沒有多大罪,頂多就流放邊遠之地罷了。然而,當石崇被押往刑場時,他才醒悟別人是謀其財害其命,石崇最終被殺,蓄積的萬貫家財全都沒了。

石崇太愛惜他的美妾綠珠,但他無論如何想不到,竟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此所謂“甚愛必大費”。

石崇強取豪奪,擁有了富可敵國的財富,他蓄積的越多,覬覦他財富的人就越多,想害他的人就越多,竟然因此而亡身殞命,此所謂“多藏必厚亡”。



另一方面,資源是有限的,你擁有的越多,那麼別人就擁有的越少,失衡的狀態越嚴重,面臨的危機也越嚴重。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另一層“零和博弈”的含義。

比如說,皇帝的位置只有一個,有人坐上王位,必然就有人坐不上王位。所以,歷來宮廷鬥爭都是你死我活的場面,而在這場鬥爭中,誰“多藏”佔有優勢,誰就會成為眾人虎視眈眈的公敵。

康熙在位時,非常看好二阿哥胤礽,在他二歲時,就封為太子,指定為下任繼承人,對其各種厚愛,多種關照。

正因為皇位只有一個,想坐的人又太多,而佔據明顯優勢的胤礽自然就成為所有人慾除之而後快的靶子。

最終牆倒眾人推,在各種複雜因素的作用下,胤礽最終被廢太子身份,終生被圈禁而死。而不起眼又低調的四阿哥胤禛,卻出人意料的上位稱帝,不得不說,人生真是如夢似幻,難以捉摸。

“多藏必厚亡”,過猶不及。

所以,“多藏必厚亡”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在“適度”範圍內遵循“因果律”,想得到越多,則付出越多。

而超過“適度性”的範圍,與“道”背馳,則物極必反,自己得到的越多,別人失去的越多;自己擁有的越多,別人覬覦你的越多,最終都會導致失衡的狀態愈加失衡,最終被反噬地越嚴重。

此所謂“多藏必厚亡”之義。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點擊關注,可以查看更多深度文化解讀,看透文字背後的故事]


西詞上仙


多藏必厚亡

這句話要理解的話也比較簡單,當一個人累計的東西超過了自己本應該得到的。

那麼,給他帶來的未必是長久的財富和安定

相反,事物往往是物極必反的。

所以,這句話也是說給那些沒有急流勇退的人。也是為了告誡他們不要太過分了。

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幾個合夥人創業,最重要的是怎麼分名分利,名利分好了,剩下的就是怎麼幹的事情。

但是有人就藏了私心,起了貪念

他把自己的錢搞的多多的,把合夥人的錢搞的少少的。

最後呢,他因為“多藏”而有了大量了金銀珠寶

然後,這幾個沒怎麼得到金銀珠寶的合夥人聯起手來

把他一開始孤立,使之變成被動的地位。

最後,在集中優勢兵力的團結下。

這個人終於被殲滅了。

試問,如果這個人一開始的時候就保持公眾心,那今天的結果肯定就不會發生。

所以,這句話也就告訴我們

凡事得給別人留條後路

凡事都不能太貪

凡事在任何的時候都得有一個公平、公道、公正。


鬼谷圈


天下事物,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這是規律。

“多藏必厚亡”語出《道德經》第四十四章。這一句,與上一句“是故甚愛必大費”是前三句(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的答案。凡事甚愛其身的人,必然是愛慾纏身,只顧自身物慾滿足,所以一生精力完全消耗在物質追求上,為物役一生,故曰“大費”。在老子眼中,這些人是耗費自己、浪費一生來滿足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慾,而不是利用這短暫的人生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過份的貪求物質與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多。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貪財貨又復不知滿足的人,雖然自身用之不盡,可是偏要多藏厚貯,其將來亡失的機會或越多。老子深知“身”是肉身之存在,財貨是生存之需要,人之生存,不能脫離居住飲食的生活條件,但是,君子以道生財,以直取貨,不妄貪無厭,這才是老子教人“

財貨貴實用而不必多藏”,積財不如積德,愛貨不如愛身,重身不如重德。人若能明悟,君子愛財,取諸於道,且還諸於道,以多餘而用不盡之貨財回饋社會,樹立德於人間,這樣才是老子所言之本意。

知足常樂,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會遭到危險的禍事,像這樣的人,可以與天地共長久了。


一真講堂


為什麼追求愛情追不到?

為什麼努力工作真心待人得不到重視?

為什麼拼搏半生卻落個潦倒中年?

為什麼名聲地位難以提高?

為什麼金錢財富看得見抓不著?

面對生活煩惱,人生困惑,不必過分糾結,也許只是認識還不夠。

老子的《道德經》流傳千古,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揭示了事物運行的規律,讓後人得以方便直接的認識瞭解天地大道。

”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原文為: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與身體哪個更親近?

身體生命與物質財富哪個更重要?

獲得與丟失哪個更有害處?

過分的貪愛一定付出大的代價,過多的追求寶藏一定更快的滅亡。

因此知道滿足就不會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滅亡,長久的生存下去。

人要自尊自重,名望、財富、嗜好都是身外物,適當追求、擁有,千萬不要過度!

從小讀書學習,都是為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失去了讀書的快樂,過分的追求成績。

有了心愛之人那天,開始為她牽腸掛肚,恨不得每時每刻粘在一起,愛的過度,辛苦了自己,厭煩了別人。

工作中,為了金錢為了地位,趨炎附勢,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身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培養孩子,過分的關注,害怕輸在起跑線,報了這個班報那個班,卻也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老子告誡我們,要看重自身,看輕名利,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立身立德。


大書歪說


《道德經》裡面說“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其意思是:貪慾過多(不乾淨)的財富,必遭慘重的亡失。藏,聚集大量的東西。藏古通“髒”,骯髒,不乾淨。厚,深,重(《辭海》),慘重。那麼,為什麼《道德經》裡面會說這句話呢?其原因就是老子告訴後世人:為人要知足。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長久平安。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此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在此章中以反問的形式問出了幾個問題:名聲與生命誰重要,身體與財貨誰重要?得與失誰更有害?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在為後文鋪墊。名聲與生命,大家都會說選生命,但在抗日期間,如果鬼子逼你做漢奸,你選留名還是留命?身體與財富,大家都會說珍惜身體,但在你至親至愛之人患病,你身無分文。還會珍惜身體嗎?得與失,大家都會選擇得!但武大郎得到了潘金蓮,他快樂了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老子用幾個反問證明了一個道理,即辯證的看待事物,看待得與失!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蘇轍在《老子解》解道為:愛之甚,則幾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叉眾,能無亡乎?

蘇轍的解側重於人性,即一個人如果痴迷於某一事物,就會因為此投入巨大的金錢與時間。一個人過份的富有,則嫉妒他,打他主意的人必然眾多,能不消滅嗎?!

但這並不是這句話的全部釋義!如果聯繫前文,老子是在闡明世間的等價交換原則,即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滿足(愛)必然付出巨大的物質上的代價(費,即金錢,精力),擁有眾多的產業財富,為了保證能夠永久的擁有它們,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維護成本,而當成本超過收益之時,就是滅亡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