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的元鶴山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是家鄉一年一度的元鶴山廟會。過去過廟時,人山人海,商賈雲集,熱鬧非凡。今年由於疫情,只能在這裡說說元鶴山的故事。

元鶴山,又名洞山。地處兩臺塬中間的低凹地,高度比臺塬略高,有雙臂托起,眾星捧月的感覺。柏油馬路從山底繞過,向南上坡通省道305,交通方便,北邊有白水河像一條玉帶一樣從山後經過。整個元鶴山最大的特點是樹木茂盛,而且是一層一層的整齊纏繞著山體,越往上樹圈越小,很有層次和節奏感,有巨浪騰空直插雲端之氣勢。遠看象蓋一個綠色的錐形大帽子,不上山很難看清山上的建築。儘管元鶴山不大 ,但是地處蒲城、白水、銅川三地交匯地帶,交通方便,每年逛廟會的人蜂湧而至,盛況空前。每年三地都有公安機關在此聯合執法,維護秩序。

我家鄉的元鶴山廟會

元鶴山的孝道文化特別受人推崇,也是家鄉的人喜愛的重要原因。元鶴山廟會已經有百年之久,多年來由群眾自籌資金,募捐興建的。民間流傳的“二十孝”之一的郭巨,其墓就在元鶴山北邊,白水河北面的臺塬上。郭巨的墓是一個大冢,站在山頂可看見冢。不只是這些元鶴山還有十二副玉石屏,大概有30公分高,5、6公分寬,1公分厚黝黑髮亮。正反面刻有二十四孝的內容,很精緻。這件文物加上郭巨墓增加了元鶴山的文化底蘊。同時還有楊陵山遺址。山上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是群眾自發組織募捐來的,很親切也很熱愛,象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上世紀動亂時期,山上的全部樹木、所有廟㡰,房屋和財產被周圍的群眾搶劫一空。幾代人的心血,瞬間被破壞只剰下光凸凸的山和笨重的石碑。有幸看到過元鶴山過去的照片,景色太美了,損失太摻重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好心人奔走宣傳搞募捐重修元鶴山,得到白水縣文化單位的支持和文化名人的關心,重新建立了過去的群眾組織。群眾的熱情很高。父親是組織者之一,我也有幸參與了這次重建了工作。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山上的面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但重現過去的一些建築,還增加了一些新鮮的景點。元鶴山重建時,一件文物最能說明群眾對之的深情。有一年,山上被損壞殆盡,到了過廟會時沒有人,附近村裡幾個農村婦女聯合起來繡了一個帳子,取名“百花帳”表達情意。這作為文物被元鶴山管委會珍藏。

元鶴山這幾年發展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山上樹木己經初具規模,青石板臺階直通山頂,炎帝雕像栩栩如生,各種建築風格各異,依山勢向上延伸。因為是群眾自發組織為主,所以沒有門票,每年兩次廟會,每次三天。第二次在農曆十月十四、十五、十六。歡迎大家光臨,公交車直達山底很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