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這首詞好就好在整體意境構架 現在許多人寫詩詞 東拼西揍 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句子拼起來認為是詩詞了 還拿出來炫耀 可悲


梧桐上的雨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閒庭信步206252415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彷彿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後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於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美人絕色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解釋:
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後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
第二句、繼續寫景:晚風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已經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
第三句、這一小節是直接抒發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繼續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裡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於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是重複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後續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複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即全詩的第六小節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複第三小節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複的一小節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重複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後一小節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是對全詩情感的一種總結、一種強調、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親友離別後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
評價: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
2、從網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
3、詩的意境構築,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餘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和表達也不繁複、囉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斂、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薰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當代來閱讀,讓後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餘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大師、佛學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出現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在《城南舊事》電影中。《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傑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

離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後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大師。



弘一大師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蹟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葉梓風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動聽而悲涼的歌曲名為《送別》,這是80年代的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而歌詞的作者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


為什麼有些人一讀就淚流滿面?我覺的則是這句詩觸及到了自已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感同深受。 讀過之後,能淡淡的淒涼感,不禁讓人想到兄弟知已分別之情和戀人之間的分離的傷感。能夠調動人的情緒。

而長亭古道邊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山水疊嶂。

說芳草連天了,一個連字,寫出了是天涯,友人將別了,草那麼綠和天連在一起了,從此也就和友人天涯相念,讀來不禁惘然。



生命當中有些知己朋友,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而能留在身邊的能有幾人呢?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這是自古以來都無法改變的事情。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月,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趣學文化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