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濟、伊桑阿、朝魁---清代醫生中的那些“傷科聖手”


卓爾濟、伊桑阿、朝魁---清代醫生中的那些“傷科聖手”

中國古代醫學博大精深,但見於史冊的與醫生醫術相關的記載跟官吏和士大夫等人群比就少的可憐了。這一方面原因是古代醫家多在民間,後來的著史者蒐集整理史料都比較困難。但主要因素是在古代醫生這個職業社會地位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比較低下,跟算卜、賣藝等差不多。從司馬遷寫扁鵲開始,才有人陸續為醫生做傳,但有些名醫的生平和醫學思想到今天也不是很清楚。

中國哲學和醫學發展到清代,開始了一個大的總結和調整期,特別是在清高宗也就是乾隆年間(高宗是廟號,乾隆是年號),以官方名義欽定頒佈了《醫宗金鑑》,“薈萃古今學說,宗旨純正”,而同時的民間醫學之風,受當時盛行的樸學思想的影響,多重視對前人著作的考索和輯佚。到了道光年間,又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醫學著作,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中西醫開始碰撞和結合。

其實,除了官方史傳和民間口口相傳的名醫如吳有性、葉天士之外,還有一些不太為人所熟知的“傷科聖手”對中國古代醫術的貢獻也很重大,所以在這裡也要簡要介紹一下。比如下面要提到的這位卓爾濟。

卓爾濟、伊桑阿、朝魁---清代醫生中的那些“傷科聖手”


墨爾根·綽爾濟全稱阿尤什墨爾根綽爾濟呼圖克圖 遼寧省西部東土默特人。眾所眾知,蒙古等遊牧民族,戰時騎射,和平時期遊牧,所以形成外傷的幾率比較大。作為一名蒙醫,綽爾濟對治療骨傷方面有獨特的方法。對於關節僵直,他經常採用類似現代推拿的治療方法。有一次,清將黃冠、苗君稷等人,因騎馬奔駛過快被摔傷,臂膀僵直,不能動彈(可能是關節錯位),綽爾濟叫人先燒一鍋開水,用蒸汽燻其臂膀,再用錘子輕輕地敲打關節,使其很快恢復到活動自如的狀態。

還有一次,白旗先鋒鄂碩在戰場上被流箭射中,正在奄奄一息之際,綽爾濟趕到,立即替他把箭頭拔然後敷上藥,很快就轉危為安,不久恢復了健康。又有一次,清軍都統武拜在戰場上身中三十餘箭,已經昏厥過去,正處於危急之際,綽爾濟令人將白駱駝肚腹剖開,把武拜放在駝腹中。不一會兒,武拜甦醒。

把受傷的人放在大型動物的肚子裡治傷,這種方法在更早的史書裡也有記載,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主角郭靖的原型郭侃在《元史》和《新元史》裡都有傳,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將,有一次作戰受了重傷,生命垂危,成吉思汗也是名人剖開一頭大牛的肚子把郭侃塞進去,半晌就甦醒了。可見,把受傷的人放在動物腹腔裡的治療方法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綽爾濟被當地百姓稱為"當代的華佗"。十七世紀上半葉,綽爾濟把他的特效醫術傳到內地。

除了卓爾濟,還有一位叫伊桑阿的傷科名醫也很了不起。這位伊大夫是位覺羅,也就是皇族的旁系後裔。在乾隆年間靠正骨術起家,併成為當地鉅富。伊桑阿名氣大了之後,來拜師學醫術的人也多了起來。有資料記載他教徒弟的方法很特別,就是把毛筆筆管削成幾段,用紙包起來,用手在外面摩挲,讓紙裡面的斷的筆管基本能接起來的方能出徒。經過這種方式鍛煉出來的手法出去接診基本都能完成接骨治療。

按照清廷大內的慣例,定期要從上三旗的士卒中選出“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隸上駟院,名蒙古醫士。”另外,對這些“蒙古醫士”還有一定的要求,“凡禁庭執事人有跌損者,命醫治,限日報痊,逾期則懲治之。”有一次,侍郎齊召南墜馬,傷首,腦出。蒙古醫士以牛脬(也就是牛膀胱)蒙其首,其創立愈。可見,這些治療外傷的醫生的醫術的確非同凡響。

卓爾濟、伊桑阿、朝魁---清代醫生中的那些“傷科聖手”


在當時專治外傷的醫生中,還有一位叫朝魁的,辰谿人,又名毛矮子。二十多歲的時候,碰上一個乞丐沿街乞討,朝魁就施捨於他,老丐出於報答教會了朝魁一些外科手術的本事,“治癰疽、瘰癧及跌打、損傷、危急之證,能以刀剖皮肉,去淤血於臟腑。又能續筋正骨。”後來,有一次,當地的辰州知府“乘輿越銀壺山,忽墮巖下,折髃骨,朝魁以刀刺之,撥正,傅以藥,運動如常。”

外傷骨科之類的治療方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蒙古等族的醫生在這方面有獨特的貢獻,這些貢獻也是祖國醫學史上不可忽略的內容。更好的總結和研究這些前人的寶貴經驗,用具體案例說話要比空談和意氣之爭要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