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大盂鼎》,與《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被列為民國“四大青銅”重器,它除了鼎、盤的形制、材質上佳外,其銘文數量多而精妙絕倫,無疑是“錦上添花”,更使其成為一流寶器。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大盂鼎》是西周第三代康王時代的一種金屬飲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岐山。出土後命運多舛,幾易其手。後日軍查尋其鼎,曾在潘宅掘地三尺無獲,這多虧潘祖蔭後人機智過人,將其鼎深埋並加以偽裝得以保存。新中國成立後,潘家將寶鼎無私貢獻給了政府。此鼎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院。

寶鼎器形雄偉,工藝精湛。其高超一米,口徑71.8釐米,重153.5千克。內壁刻有銘文19行291字,內容記載康王於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之事。銘文大意是康王告誡盂汲取商代嗜酒誤國之事,要牢記前年之鑑等。史料相當珍貴,對研究西周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在金文中,《大盂鼎》銘文,應屬於西周早期金文初步定型的全新書體。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分析,筆意、結體、筆法、筆勢等要素已具備,完成了從古巖畫刻符、彩繪紋飾、陶瓷刻線以及甲骨文的過渡。

雖說是出自西周早期的銘文,但書法體勢嚴謹工穩,結體質樸古拙,用筆方圓兼備,端莊凝重,雄渾不失壯美,佈局沉鬱不失靈動,整篇大氣磅礴,氣象厚重,一絲不苟,十分精美。書史稱其為西周早期金文的頂尖之作、代表之作,我認為是名副其實的。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此鼎銘文的具體特點 一是筆畫特色鮮明。線條粗壯渾厚,如波磔、橫筆,猶似漢簡一般,粗獷不雕,波磔修飾成刀形,出現銳角,非但不醜,反顯其爽利勁挺,很有力度。二是象形痕跡猶在,如井、酒、以、鬲等等不少的字,仍以形狀成字,既象形又會意,一點不勉強,反倒拙樸生趣。三是趨向方框字體,線條勻稱,結構合理,美觀大方,同初創文字時的字體已然不同,應屬於較為成熟的書體。四是章法新穎,字體大小參差錯落,行列整齊有序,粗看上去一派嚴謹肅穆,細察又活潑靈動,給後世書法樹立了章法之美的樣板。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我素喜金文大篆,就象我一直追求草書那樣,主要因為它們都很生動、活潑、自由、浪漫甚至於玄虛奧妙,當下筆之際,不知會寫成啥樣,不似楷書寫來寫去一個面目,很難變化。我臨寫大篆,可以自由發揮去寫。這種金文發展的本身即是一個演變的過程。字形的正斜、大小、長短、粗細、寬窄、高下等等要求,不是千篇一律,不是固定不變,我理解是遵循著一定規律,有可塑造的餘地,比如長點短點、粗點細點、正點斜點關係不大。尤其是寫這種早期金文,形意雜陳,寫的生拙一些質樸一些都是可行的,因此留給書寫者創造性、自由度較大。至於到了金文發展的後期,法則、規範相對多了一些,那應是金文的成熟期,月滿則虧,緊接著即是它的衰退以至消亡期了。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在商周時期,江南銅礦資源豐富,而中原一帶鑄銅技術已很成熟,青銅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其工序是先做成模型,將銅液(銅與錫)倒入,冷卻後器物即成。銘文也是事先寫好,再刻入模具(軟而好刻),澆鑄而成,尚帶有一定的手寫痕跡。因而,金文與石刻相比,逼真度高,且自然靈動一些,作為臨學範本容易掌握。但這種古代書體,後人多不使用,其字符不易識別,需要下一番功夫學習。我認為,《大盂鼎》尚屬規範化的早期銘文,彌足珍貴,從此著手臨習,較易收到成效。


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一一《大盂鼎》銘文藝術價值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