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八月驕陽》是1986年汪曾祺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講了張百順,劉寶利和顧止庵三個好哥們在太平湖發現一位老人投湖的故事。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十年特殊時期,看大門的小商販,退休的配角,前清"老先生"和投湖的老人構成了小說的主要人物。張百順以前賣過烤白薯,拉過車。後來託人謀了個在太平湖看大門的職位,說是看大門,實則就是和劉寶利、顧止庵每天喝茶聊天。劉寶利是個武生,因為顏值太低當不了主角,但是個優秀的配角,所以家裡藏了許多珍貴的抄本和劇照。說是要留著和自己入土。顧止庵以前教過私塾,是位老先生,後來私塾停了以後就靠賣字為生。他的幾個兒子倒也有出息,提前讓老先生安享晚年了。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圖為北京太平湖

一篇四千餘字的小說,光是介紹這三個人,就用去了千餘字。這三位平時就在太平湖公園遛彎喝茶聊天,小說描述了當天閒聊,又用去了近一半的篇幅。在當天聊天中得知,劉寶利目睹了紅衛兵在孔廟燒戲服,毆打文藝界的頭頭腦腦,回去後抓緊把他的劇本劇照交到街道辦事處,把自己養的畫眉鳥給放了。張百順對紅衛兵們的行為非常的不解,"想怎麼著就怎麼著,想揪誰就揪誰",對於沒有文化的張百順來說,他已經對現在的亂象充滿著恐懼,擔心自己這種安善良民也會遭殃。這時引出顧止庵的那句話:"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有棒子麵就行"。顧止庵學問也高,每天聽"匣子"瞭解的時事也多,他到認為人都不在單位,而且歲數那麼大了,只要餓不死,過一日,算一日。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這時,一個"六十七八歲,戴著眼鏡,一身乾乾淨淨的藏青制服,禮服呢千層底布鞋,拄著一根角把棕竹手杖"的老人走了進來,對著顧止庵點點頭,徑直走進太平湖公園深處,找了一個長椅坐了下來。直到第二天早上,劉寶利在練功的時候發現了這位老人的屍首顧止庵從死者的上衣兜裡掏出一個工作證,是北京市文聯發的: 姓名:舒舍予 職務:主席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到這裡,我們已經大概知道了投湖的是誰了,沒錯,就是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顧止庵看到這位老藝術家的行為,感嘆不已,"那幹嗎要走了這條路呢?忍過一陣肚子疼!這秋老虎雖毒,它不也有涼快的時候 不? ","'士可殺,而不可辱'啊!"在小說的最後,"張百順撅了兩根柳條,在老舍的臉上搖晃著,怕有蒼蠅。 ",劉寶利說:"我去找張席,給他蓋上點兒!" 都表露出了對老舍十分的敬重和巨大的悲慟。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老舍的自殺,不僅是他個人的厄運,更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劫難。正如季羨林在回憶老舍的採訪表示,這是是一場"最野蠻、最蠻橫、最沒有人性"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