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疫情之下中國經濟韌性強


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疫情之下中國經濟韌性強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近日正式啟動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在首期線上研討會上,劉元春、任澤平等多位知名經濟學家認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響,但是中國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化。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彈性和韌性,它對當前的疫情衝擊有很強的防禦和自愈能力,能夠使中國經濟在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快速回歸向好發展的軌道上。

中國經濟的韌性來源於哪裡?劉元春分析,首先,中國經濟的最大韌性來源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種優勢決定了中國可以利用舉國力量快速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快速使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正常。

同時,經過70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奠定了實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疫情對於中國數百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接近9億人的勞動力以及全世界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生產體系難以產生實質性損傷。

此外,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巨大潛力,以及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和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將較大程度緩衝疫情衝擊等原因也在加強中國經濟抵禦疫情衝擊的彈性韌性。劉元春還特別提到,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調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廣闊的政策空間,這使得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不到60%,預算財政赤字率沒有超過3%,各類貸款平均加權利率依然維持在5%左右,由此保證了中國政府可以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持續展開有彈性的“六穩”政策。

“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一個大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趨勢出現偏離。”劉元春預估,當前疫情最多隻會帶來1至2個季度的經濟小幅波動,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向好趨勢,中國的潛在增速不會出現系統性偏離。由此,當前經濟工作重點應在於有序展開復工復產,使經濟循環儘快常態化,不宜在經濟社會秩序沒有常態化之前展開大規模經濟擴張計劃。經濟政策應以疫情救助和促進經濟循環體系恢復為主,堅持底線管理的基本原則。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或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

隨著疫情好轉,劉元春表示下一步需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風險點:包括經濟增速下行下,就業風險成為最大的“灰犀牛”;當前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勢頭將進一步顯現,應謹防“滯脹”風險;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快速下滑、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風險;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防止房價快速回落;高度警惕放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資產泡沫化風險;以及高度警惕過度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政府債務加劇風險。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語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