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和金融業哪個重要?

電路板bdjdhbcm


製造業是根基,金融業是工具,所以製造業是一定要強的,當然金融業可以更好的服務製造業,提供金融貸款,讓製造業更容易做大做強


自我覆盤


製造業和金融業同樣重要,不存哪個重要的問題,關鍵是兩個行業都要健康發展。建國前,我國的製造業從家庭作坊開始起步,從洋火、洋釘、洋油,洋蠟到能夠生產近八萬多噸的航空母艦,取得的成績令世界矚目!金融業從過去的錢莊到今天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公司林立,中國的金融業也得到空前的發展!

需要正視的是:儘管如此,我過的製造業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金融業的發展還有相當大的短板,需要不斷的加以改進和提高。

在製造業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科技成果的轉換需要進一步提高,國家要鼓勵具備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快速進入生產領域,杜絕以發表空泛的論文來界定科研工作者的專業水準。二是要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尤其在高精尖的製造業領域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能一味的模仿。三是要建立藍領技術工人的高等院校,中國要有藍領技術工人的清華、北大。

在金融領域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這麼多年來中國的金融業走過的彎路很多,企業和老百姓付出的損失巨大。在銀行領域准入門檻太高,銀行佔據重大壟斷性優勢,導致金融業競爭不充分,銀行享有大量的政策性紅利。在證券領域對上市公司審核不嚴,一些上市公司貓鼠勾聯,財務造假,監管機構只管生不管養,導致類似長生公司肆意妄為,大批股民損失巨大,投訴無門。比如趙薇等人發起蛇吞象的萬家併購案,普通股民是否得到相應的補償不得而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關部門缺乏行業的前瞻性,放任不管,亂象叢生。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幹著坑蒙拐騙的勾當,請問中國哪個行業能夠承受年化20%以上的財務成本,民間借貸不超過24%的法定利率是不是也該降一降。中國金融領域問題較多,尤其是居民的槓桿率畸高,一旦出現經濟失速等問題風險巨大。

總之,中國的製造業和金融業都很重要,不可偏廢,但金融業撥亂反正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





孤舟蓑立翁6


香港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產值巨大,就業不少,是香港中產階級產出最多的行業;相反香港製造業接近於零,比較優勢之下,土地、人力資源、資本不願意在香港發展,因為沒有競爭力就意味著倒閉,何必呢?香港公司把製造業放在大陸特別是大灣區。

美國也是同樣邏輯,只是美國地盤大,人口多;保留了一些製造業,比如芯片、飛機、石化、汽車等;大部分工廠遷到國外,總部一般還在美國。美國金融更加發達,銀行、證券、保險服務全世界。

市場經濟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執著於金融業,或執著於製造業,都是教條主義。一個人總想左腳重要還是右腳重要就是有病了,是心理疾病。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發展,製造業需要的人力資源佔比越來越少。可能20%的人口生產產品就夠全人類使用,現在的發達國家非常接近這個數字。不要把財富等同於物質產品,組裝蘋果手機是其產業鏈裡價值佔比最低的。

為什麼摩根大通一個券商就抵得上中國所有券商?一個蘋果超過中國所有手機公司的利潤幾倍?思考這樣的問題才有價值。


雲端美


【展商視點】製造業和金融業的三重關係————

現代經濟體系中,製造業和金融業同等重要,兩者有著舉足輕重的關係。

一、魚水關係。

金融業好比水,製造業好比魚。金融業把握好水的量度、深度,製造業這條魚就可以活得自由暢快。

而如果水太淺,魚就會澤涸而死;如果水太清,水清則無魚;而如果水太大,最終釀成洪水猛獸,那麼製造業就會泥沙俱下,一潰千里。

二、魚鷹與漁夫的關係。

也稱為博弈關係,或競爭關係。金融業是漁夫,製造業如魚鷹。金融業通過製造業去“抓取”利潤,但是它的利潤其實也是製造業的“獲得”。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分配問題。金融業必須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得魚鷹所捕的魚,但同時也須考慮魚鷹的“切身利益”,讓魚鷹樂於頻頻下水捕魚。

這個度把握得好,兩得其便,歡天喜地;這個度把握得不好,則兩受其害,一損俱損。但現實中,總是漁夫過於貪心,最終魚鷹漸漸喪失捕魚積極性。這就是經濟學上所稱的“滯脹”或蕭條。

三、皮毛關係。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製造業和金融業是一體兩面關係。製造業是皮,金融業是毛,兩者互為依存,互關互聯,但又相互競爭、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處之意是說,製造業如果不行了,金融業也難獨善其身;反之,如果金融業不能或不願支持製造業,製造業也將萎靡不振甚至倒閉破產。兩者既互相反哺,又互相反噬。

【展商視點】為您提供更多更優質更專業的財經商業視點。敬請關注!


展商視點


有人將此比喻成魚水關係,不敢苟同,看到很多小縣城裡活的很好的製造業,日本也有很多小微企業,十多年如一日的做好自己的產品,很紮實,企業主很保守傳統,沒有任何貸款或理財,和金融業幾乎沒有任何聯繫,除了存銀行,發工資等;

製造業是實實在在生產產品,提高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發展的,金融業雖然也有產品,但本質上沒有任何實在的產出,國內最大利潤來源是利差,利差來源於銀行客戶,很多都是製造業(有資產相對更好貸),必然會侵佔對方利益,國內金融業利潤大概佔據上市公司整體40%左右,很可怕;

好的製造業,應該是能自我循環的,和金融業產生關聯,必然增加成本,特別是銀行,當然如果上市套現(需要證券公司操作)那就不一樣了,這裡多指銀行業務;

最近看到的案例大多數是涉及金融,會有依賴性,就像很多老股民不炒股很難,就像辦了一張信用卡會越辦越多,利息成本越來越高,往往會越陷越深。


經財人生


先說結論:都重要。打個比方,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骨骼與肌肉,而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血液,離了哪個都不行。

01 製造業是實體財富的直接創造者

這個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啊,我們日常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離不開製造業。農業當然也創造物質財富,但製造業創造的物質財富是現代社會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製造業的強大,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生產物質財富的能力很強大。但,僅有製造業,沒有金融業,是不行的。

02 金融業是製造業正常運轉的潤滑油,是製造業加快發展的加速器

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是資金這一最核心的資源在不同主體、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化配置。製造業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業的服務。

例如,工廠採購原料、發工資、銷售後收回貨款,都需要金融業提供的支付系統服務。工廠想要擴大生產,購買設備,如果只靠每年自己的利潤積累,可能需要10年才能將生產擴大一倍,但通過金融業借入貸款,那麼只需要3年,就可以將生產擴大一倍。工廠發展順利後,可以上市,在股市進行融資,獲取更大的資本金,來進行研發、擴產等長期建設,甚至併購競爭對手,併購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伙伴,提高行業整體效率和產出等等。

所以,製造業和金融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都很重要。


我是貓哥,專業投資人,專注於金融和教育領域的話題,歡迎關注我,期待與你多交流哦。


貓哥與魚兒


1,有人將此比喻成魚水關係,不敢苟同,看到很多小縣城裡活的很好的製造業,日本也有很多小微企業,十多年如一日的做好自己的產品,很紮實,企業主很保守傳統,沒有任何貸款或理財,和金融業幾乎沒有任何聯繫,除了存銀行,發工資等;

2,製造業是實實在在生產產品,提高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發展的,金融業雖然也有產品,但本質上沒有任何實在的產出,國內最大利潤來源是利差,利差來源於銀行客戶,很多都是製造業(有資產相對更好貸),必然會侵佔對方利益,國內金融業利潤大概佔據上市公司整體40%左右,很可怕;

3,好的製造業,應該是能自我循環的,和金融業產生關聯,必然增加成本,特別是銀行,當然如果上市套現(需要證券公司操作)那就不一樣了,這裡多指銀行業務;

4,最近看到的案例大多數是涉及金融,會有依賴性,就像很多老股民不炒股很難,就像辦了一張信用卡會越辦越多,利息成本越來越高,往往會越陷越深。


小明嚮往美好生活


總得來說,製造業和金融業是國家的兩隻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或者,製造業是汽車的引擎,發動機,是經濟的源頭,金融業是地盤,對汽車起到支持作用。沒有製造業,經濟就沒有支撐,沒有實體;但沒有金融業,經濟就沒有血液,沒有催化劑,不會更好的發展。

所以,究竟哪個重要,都重要。

但每個國家側重點不同,就有些特色分化。比如,德國就更注重製造業,所以金融業相對優勢一般,這樣的效果是,德國在金融危機中的傷害相對較少。而美國的金融業要比製造業發達,所以會產生一定泡沫,而美國政府再把泡沫撒到民間和輸出到國外,以此保持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


金融de可樂


當然是金融業。我國現在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缺了金融支撐,任何製造業都會歇菜。因此只有金融和製造業深度融合,長袖善舞,才能如虎添翼。舉例說明,許家印啥都不懂,但通過金融,通過資本運作,一下就成了世界超級豪車的老闆,研發實力超過從零起步的工業萬倍。謝謝!



林新說資本


製造業興國!製造業好比飛機,金融業好比翅膀!製造業插上金融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