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根本意義——《活著》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保羅·高更的後印象派巨頭畫家在塔希提島上創作了一副宏偉的、具有深刻深遠的象徵意義的作品,就是現在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一副布面油畫,名為: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生命的根本意義——《活著》

思想的覺悟與人生的總結

也許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人類即使走到文明的終結,宇宙的滅亡也不一定可以為這三個問題給出一個完美的解答,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積極快樂地渡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秒。我們在這世界上,會經歷苦難與悲劇,但也總會迎來幸福與寧靜。

因為我們活著,我們也必須活著。

有人曾說,餘華的《活著》本質上不過是對悲劇的大量堆砌,是通過對主人公的折磨與玩弄來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來吸引人們的眼球的。而我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無知、膚淺,因為他對那些白紙黑字上勾勒出的人生起起伏伏僅僅是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他不過是讓悲劇短暫地擊中自己的內心,然後就拋之腦後,從表層的故事來抨擊餘華的文思。

生命的根本意義——《活著》

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的塑造者

再次翻開這本書,我們應該思考:

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金塊珠礫,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他曾不得不向佔有了自己曾經一切家產的仇人低頭,在曾屬於自己的農田裡汗流浹背地務農,然後看著仇人因這萬貫家財而死於非命。

他曾擁有一同浴血奮戰相依為命的戰友,然後看著他在混亂的崩潰的時代秩序中被淹沒,悲慘地死去。

他曾擁有父母陪伴身邊,然後在時間的浪潮中目送他們遠去不回。

他曾擁有溫柔賢惠的妻子,孝順可愛的孩子,然後在社會與時代的洪流中看著他們殞身於災難和不幸。

回首望去,他曾擁有很多,然後一點一點地全部失去。

但他依然活了下來,是他選擇活著。

那麼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山珍海味不再,只有吃糠咽菜;萬貫家財不再,只有家徒四壁;賢妻孝子不再,只有孤苦伶仃;父嚴母慈不再,只有孑然一身,切骨之仇不再,只有了無遺憾。

生命的根本意義——《活著》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僅此而已。

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這樣一句: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是啊,榮華富貴已成了過眼雲煙,用計騙去自己全部家產的不共戴天之仇人死於非命,他看著父母離去,也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與悲涼,除了那些牲畜家禽,他再也沒有了陪伴,舉目無親、形影相弔。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他留戀的呢?還有什麼他沒看過、沒體味過的呢?

他已經有了撒手人寰的資格和理由,也有這個能力和自由。

可他依然選擇活著。

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當我們讀完這僅僅十二萬字的小說,我們應該讀懂什麼?

我明白了活著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意義。

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有人曾問:“這個世界對我到底是深情的,還是無情的?”

有人回答說:“世界並不認識你,它是無意的。”

由此我們看懂了,活著的意義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從你這個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再到離開這個世界,這條漫長的道路上一切名聲、財富、親人、友人、子女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物質好似幻影,人們好似過客。一切都會逝去,或早或晚,終有一天,唯有自己才是陪伴這個靈魂與意志度過人生道路的旅伴。

來到這個世界,就請你完完整整地走完整個旅程,不要躊躇,不要猶豫,不要懊惱,不要悔恨,不要惋惜,不要自責,不要回首,不要急躁。因為你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活著的人,在經歷你的一生本就應該經歷的一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何必一定要有什麼意義才能讓人生完美呢?就像人類不斷探索,不斷開闢,不斷創新,不斷遠征,卻也無法真正的回答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但我們依然在前行,一邊思考,一邊前行。我們不會被這樣的哲學問題折磨,因為我們正在前行,只要前行,就算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又有什麼呢?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是沒有回答的,也不需要回答。

以自己的意志度過一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