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這個春天,是我一生中最不平凡的日子 ——《映山紅》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本想懷舊,尋一部經典影片觀看,無意之間看到了這部《映山紅》,原以為是“神劇”,恍然間看到時間,2020年上映。今年的影片?留意了一下影片的簡介:一部關於城市年輕教師去大別山支教的故事。可能出自於我也是大山之中出來的孩子,所以對這部關於大山的孩子的教育片,略感興趣。隨即觀影。

《映山紅》的導演是老一輩的編劇、作家李建設老師,常言道:名家出品,必定精品,雖然演員都是非專業人員,演技略顯青澀,但是這部影片的劇情卻催人淚下,讓人淚目不已。由此可見導演的功力。

《映山紅》是以“支教”為主題的影片,影片主要通過剛畢業大學生教師王楠定點到大別山山區支教作為切入點,講述了才女校長張蔓20年留守山村支教的不容易,展現了不同年齡段老師對於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以及大山的孩子的未來究竟是怎麼樣的。

影片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煽情,去歌頌這些支教的老師,僅僅通過大山的孩子對老師的喜愛,爺爺奶奶對老師信任,就讓人感動淚目。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簡介:年輕教師王楠衝破重重困難來到大別山支教,她想把城市先進的教育模式帶到大山裡,以推進對山區孩子的全面素質教育。 在推行新的教育模式時,與校長張蔓產生分歧。王楠在學校受到委屈正要回城時,被師生們攔了下來。學生們向王楠講述了校長的經歷...

影片主要以支教大山的不容易為主,引發了觀眾的哲思:大山的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家庭、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困擾,並不是每一個山村都有映山紅小學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家庭因素:大山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遠方打工,都是跟隨著爺爺奶奶,很難到城裡居住

對於大山中的孩子,一直都有一個哲思,那就是為什麼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把他們接到城裡去上學?一方面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離開大山,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事情,不是嗎?其實這個問題,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極為困難,至少有兩大攔路虎,老一輩的大山情節與留守。

  • 01、老人早已習慣了大山,不願離去

對於大山,如果不是大山出來的人群,很難有一種體會,那就不管怎麼樣,我都要回山裡。有一種情節叫做落葉歸根,我不知道是因為從就小留守大山,還是因為爺爺奶奶灌輸的就是:我們都是大山的孩子,不管你走了多遠,最後都會迴歸大山。所以我也有這樣落葉歸根的感受

從影片的角度出發,大山之中的都是老一輩的人,就算把他們接到城裡,他們也住不慣。這一段李建設老師用了細節性的描寫,在王楠的父親與母親交談的適合說的,當年他們是文青,下鄉支教,支教結束之後,因為有了孩子張蔓,不能回城裡。最後父親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孩子託養給蓮花姐。

後來父親多次想去接回來的時候,都考慮的蓮花姐一個人不容易,接走了張蔓,蓮花姐的日子就更沒有念頭了。

把蓮花姐也接到城裡,但她幾十年都待在山村之中,早已經習慣,接到城裡反而不願意。因此王楠父母也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我看來,蓮花姐其實是通過影片形象,折射現實社會中,無數大山留守老人的真實寫照,我都已經在山裡生活了一輩子了,離不離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了。現在讓我離開我熟悉的大山,到那車水馬龍的城市,反而不習慣了。就這樣,這一代人留守山村,不願離開。也間接的造成了大山的孩子依然是大山的孩子。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 02、年輕人外出打工,孩子由奶奶帶,落葉歸根,大山的孩子在不斷的延續著

有人問,為什麼父母不把孩子接出去,要知道,大多數的山村家庭,都是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年輕一輩人都在遠方打拼,一年也可能就會回家一次而已。壓根沒有時間料理孩子。孩子都是留在家鄉由父母養育。

在影片之中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王楠由於跟張蔓的教育理念不同,欲要離開,二芽子與幾個同學想要去縣城車站把王老師找回來,離家出走後,來的都是爺爺奶奶,而跟張蔓校長的對話也都是,如果孩子有個什麼問題,怎麼跟爹媽交代啊。這一段,說實在的,看到我萬般揪心,可能是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吧!反正這一段對我的共鳴性非常顯著。

在我看來,其實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因素,才導致了很多大山的孩子依然是大山的孩子,因為家裡的爺爺奶奶不願意離開,父母每年只有過年才回來,老人對大山有著特別的感情,所以每年回來,修繕房屋,久而久往,父母對大山的家也有了依戀,年邁後也想要回到大山。

以此類推,無限循環,大山還是那個大山,大山的孩子還是大山的孩子,只是,人,不是那一群人而已。正是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造就了大山的孩子在不斷延續著,世世代代想著離開,但是漸漸的有了感情,也就不願意離開了。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教育因素·大山之中落後的教育,引發思考,大山的孩子未來究竟在什麼地方?

除開家庭的因素,影片之中還有一個十分關鍵,也是最讓人值得思考的,那就是教育因素,留守的孩子生存在大山之中,外面的老師不願意進來,成功讀書出去的孩子很少回來,來支教的老師鍍金後離開。老一輩教書匠離開後,大山的孩子怎麼辦?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這部影片呈現出來的,最大的哲思。教育的缺乏讓孩子何去何從呢?

  • 01、師資力量的缺乏

對於大山的孩子而言,最怕的不是大山的孩子沒有上進之心,而是在於,大山之中的孩子有學習的信心,但是缺乏老師怎麼辦?

在影片之中有兩段提起這個問題,第一段在於影片的開始,王楠爸爸要王楠定點支援映山紅小學的時候,說到這個小學在山區,路途遙遠,壓根就沒有支教老師願意前往,前去支教的六個老師,只有王楠是因為定點支援,才分配到的。而這個學校目前師資力量極度缺乏,只有六個老師,都是六十歲以上的年齡,還有一對支教老師 ,外加一個校長。所以在去之前,教育部的人多次詢問,她確定要去這個小學?
第二段是在王楠與張蔓出現分歧之後,那位兩位支教老師勸王楠不要走,校長只是口頭上嚴厲而已,實際上非常的好,每年山洪爆發的時候,張蔓校長都是親自到學生家中去接的孩子。這裡因為地理偏遠,年輕老師不願意來,支教老師鍍金之後就離開......這樣是為什麼張蔓校長明明可以去城裡擁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卻回到這偏遠山區的小學來當校長

在我看來,這一段是影片之中描寫的最為現實的一段,現實生活之中不正是如此嗎?偏遠的山區,老師的年齡普遍老齡化,年輕的教師不願意回來,偶爾來一兩個支教的老師,大多是為了鍍金而來。教育力量的缺乏導致山區的孩子在教育上出現缺失,讀書這唯一的出路,也是十分的坎坷。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 02、對大山孩子的教育,應該注重整體的教育還是隻注重成績?王楠與張蔓,誰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這是本片最大的哲思

除開師資力量的缺乏,影片之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哲思,就是在於王楠與張蔓的衝突的關鍵所在,由於王楠是城市支教老師,所以為山區的孩子帶來了新的活力,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學習英語的方式從書本變成了生活實際,不用寫作業,把學到的英語說給你想說的人或者動植物聽。帶著孩子到大自然之中學習,德智體全方面發展。

對於這樣的教育模式,張蔓其實也是支持的,但是作為校長,學校的老師都是好不容易留下來的,如果因為王楠這樣的教育,讓學生考不到好的成績,教師拿到年終獎,孩子們也不能通過讀書離開大山,對於張蔓校長而言,孩子們的分數與成績大於一切。這是他們的衝突的關鍵,其實也是現在教育的哲思,究竟應該全方面教育孩子,還是應該只在意成績?

在我看來,這一段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影射現實,同時也在展現山村教師的缺乏的主要原因,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通過讀書離開山村,那麼考試的分數與成績成為了第一標準。堆積如山的作業,一做就是通宵達旦。王楠的新模式的教育與山區的教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影片開篇提到的,張蔓校長不好相處,前面的支教老師剛剛離開。

不過好在張蔓校長也不是真的死板,最後同意讓王楠在她帶的班級之中進行試驗,而好在結果是好的,最後二芽子他們班的英語競賽成績拿到了全縣的第一名。

教育師資的缺乏,大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本片最重要的哲思之一!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文化傳承·影片的結局是好的,張蔓校長嘔心瀝血,燃燒了自己,王楠被徹底感動,接任校長,大山的文化,還在傳承

對於大山的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呢?家庭、教育種種的延續,不是最重要的,是在這一代之後,下一代又怎麼辦?在教育哲思之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大山師資力量的缺乏,其實這不是最可怕的,最為可怕的哲思在於,老一代教師離去,支教老師鍍金完成,學校與孩子們將怎麼辦?作為影片,對於這個問題,用了兩段藝術性的描寫,訴說著大山的文化傳承在繼續。

  • 01、文化的延續,二芽子有著張蔓校長小時候的夢想,情感隱喻二芽子以後會成為映山紅的接班人,大山的孩子,究竟如何才能離開大山呢?

張蔓校長有著最好的前途,可是為了大山的孩子們,放棄了城市的工作與發展,回到了家鄉,可能一般人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吧?但是在影片進行一大半的時候,導演以插敘的手法解釋了這件事情,小時候的張蔓,在學校沒有老師的時候,她自己把學習到的,領悟到的交給其他小朋友,立下願望,長大以後我要當老師。這一段的插敘,講述了張蔓為什麼會在大學畢業之後,還要回到小小的山村之中,而且一留,就是二十年,放棄了感情,放棄了青春。

而且我注意到影片之中還有一個細節性的描寫,王楠問道孩子們的理想的時候,其中有同學說以後要當大老闆,帶著父母,奶奶一起離開大別山,而其中,二芽子的回答是,我以後要當老師,回來跟著張校長一起,教小孩子學文化。

在我看來,這兩段的細節性描寫,其主要的目標並不是對孩子的夢想的瞭解,而且在訴說一個現實,大山的文化教育,還是隻有大山裡的孩子在傳承。這兩段描寫,不僅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了張蔓校長為什麼會留在大山之中,也從側面隱喻了,既然外面的老師不願意進山,那麼大山的文化傳承與教育,自然又落到了大山裡走出的孩子的身上。

對於這一段描寫,我不知道應該說欣慰,還是悲傷,欣慰的是,大山的傳承後繼有人,悲傷的是,大山的孩子長大後,拼搏出山,最後終會有人,會為了大山的其他孩子,回來傳承著文化。與大山的家庭一樣,週而復始,難以離開!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 02、張蔓校長因為太過於勞累,胃癌去世,映山紅小學何去何從?王楠被感動,接任校長,兩位支教老師為張蔓校長而留下來

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以為這部影片就是關於支教老師與孩子們的故事,直到王楠與張蔓校長起衝突之後,兩位支教老師在勸王楠不要走的時候,講述了張蔓校長的故事,本是天才,有著大好的前程,為了大山的教育,義無反顧的回到家鄉,我略微動容。真正讓我淚目的,是從市裡開會回來,張蔓校長病倒了,確診胃癌,全村所有人都掏空了家底,為張蔓校長養身體,可惜,即使這樣還是沒有能留住這位偉大的校長,尤其是在臨終前,在病床上,給王楠老師道歉,希望王楠老師可以接任校長職位。延續映山紅小學的教育。這一刻我極度的動容,甚至淚目。

在我看來,這一段不僅僅是催人淚下的情感描寫,其實導演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引發我們的哲思,這樣的校長,極為難得,不是處處的山區都有,也並不是所有的支教老師都如王楠一樣,被校長感動之後,挑起大梁,繼續傳承。大山裡的教育,如何才能延續?

《映山紅》:大山的孩子,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總結

觀影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部影片直擊人心,至少,對於本就是大山之中走出的那部分人的內心,有著極度強烈的刺激。大山的未來在什麼地方?《映山紅》中,大山的未來在孩子的身上,只要教育搞好了,孩子們終會離開大山,但是,由於家庭的因素、教育的因素,總有一部分人不會離開,讓大山繼續傳承,大山在傳承,文化怎麼辦?只有出去的孩子回來傳承,這樣對嗎?

大山的孩子,出路究竟在哪兒,未來的大山,將要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的哲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