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大?包拯的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南漂小夏


我國古代的官職,一直有三公六卿之說,三公通常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六卿則是常說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尚書,但是在各個朝代,對三公六卿設置又有所不同。



宋朝沿用的是唐朝的制度,在宋徽宗之前,除了設了三公,還設了三師, 三公就變成了太尉、司徒、司空,而以前的三公則變成三師,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

在宋徽宗之後,又將三師三公作了合併,撤掉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依舊是太師、太傅、太保。

王爺是古代對有王爵的人的尊稱,其實正確的稱呼應該是王爵,王是最高的一種爵位,電視劇中有時會出現男爵這個稱號,男其實是所有爵位中最低的,按照高低的順序,爵位一般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宋朝的寇準,就被封為萊國公,還有王安石,也曾被封為荊國公。


至於王爺的權利,可以說是可大可小,大小都是由皇帝說了算,如果皇帝不給他們權力,他們就連七品芝麻官都不如。

而太師作為三公之首,卻只是一個虛銜,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嘉獎,雖然在級別和丞相相同,都是正一品,但太師只享受正一品工資待遇,卻沒有實權,而丞相卻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大員,是百官之長,象曹操和諸葛亮那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這個角度來講,太師根本無法和丞相相比。


丞相的權力是很大,但在宋代,其實並不設丞相,在唐朝時候,從李淵開始就不再設丞相,而把丞相改名為宰相,而且實行的是群相制,丞相的權力就被分割,據史料記載,李淵當皇帝的時候,宰相就有18個,到了李世民的時候,宰相竟多達29個。

到了宋代,除宰相以外,又設立了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國家政務、軍務、財務,宰相的權力再次被分割,宰相和樞密使、三司使的事權不相上下,沒有任何隸屬關係,但即便是這樣,宰相也還是掌有實權的,這一點太師和王爺都沒法比。


趙匡胤雖然沿襲了唐朝的制度,沒有將三師和三公的廢除,但卻也很少給大臣授與,特別是太師這個官,只給趙普與文彥博兩個人授過,直到宋徽宗時期,蔡京擅政以後,拜三公的人才多了起來,據史料記載,當時三公竟然拜了18個人,但大多數是宋徽宗的兒子,這說明太師也可能是王爺,因為太師是官銜,而王爺是爵位,所以二者要比大小,是無法相比的。

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將首都設置在開封,並對中央官制作了調整,用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手中的權力,具體情況就是設官分職,讓“官”都變成了虛銜,和太師一樣只拿俸祿,按年資升遷,即使不擔任差遣,也可依階領取俸祿。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問,宋朝把官都變成了虛銜,那誰來使用權力幹活呢,這你不要擔心,宋朝除了設官職以外,還設了一種職務叫差遣,差遣就是官員被派充的實際職務,《宋史·職官志一》就曾記載,“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司馬光 《百官表總序》中還作過解釋,“其所謂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謂職者,乃古之加官也。”,朝廷則根據需要和官員的才能,對差遣進行調動和升降,所以差遣才是真正掌控實權的人。

所以說,在宋朝官是虛的,而差遣才是實打實的,差遣又稱職事官,在差遣名稱中,通常都帶有判、知、權、直、試、監、提舉、提點等字樣,而包拯就擔任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和三司使等職,因為他還曾擔任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才稱他為包龍圖。

從以上可以看出,包拯所擔任的,其實不是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屬於掌握實權的,特別是開封府作為北宋的國都,也就是楊家將中所說的東京汴梁,放到現在,至少也相當於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外加北京警備區司令,是屬於很有實權的官職,六部尚書自然比不上他,而作為虛職的開封府尹,一般都是由太子擔任,六部尚書也沒法相比。


歷來現實


太師、王爺在宋朝一般是虛銜,大多數時間內沒有實權;六部尚書的品級與開封府尹相當,但六部尚書有時也是虛職,開封府尹則一直掌握實權。綜合來看,丞相最實用。

太師,正一品,品級最高,但屬虛職

太師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職,但大多數是授給死人的,“活太師”屈指可數,不超過10個人。即便是“活太師”,更多時候是作為退休官員的榮譽加銜,並無實權。只有蔡京一人不僅是“活太師”,還以“太師”一職掌握實權。

親王,正一品,品級最高,但不得參政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從一品。

皇帝的兒子到了年齡可以封王,為親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襲位”,也就是說親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後世子孫只有嫡長子可封低一級的嗣王,其他都無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參政,因此王爺的地位品級雖高,卻沒有實權。

丞相,品級不定,但掌握實權

北宋實行官、職、差遣分離制度,以本官加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相當於丞相,而品級是指本官的級別,因此品級是不確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趙普初次拜相的職務是“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門下侍郎是官,決定了趙普的品級,平章事是差遣,決定了趙普的實權。

南宋實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實權。

六部尚書,正三品或從二品,實權不定

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虛設,真正的職權都掌握在其他機構中,六部尚書在北宋前期為正三品。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決定一個人的品級,真正決定實權的是這個人擔任的差遣,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官職為六部尚書的人實權到底多大。如果他沒有差遣,那就是閒官。

宋神宗元豐改制後,恢復六部實權,六部尚書為從二品。

開封府尹,從三品,親王兼任

開封府是北宋都城,東京所在,地位重要,開封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開封府尹”是從三品,在宋初一般由親王兼任(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趙廷美都曾兼任),其他官員擔任時只能叫“權知開封府”,不能叫“開封府尹”,包拯擔任的就是“權知開封府”。

如前所述,權知開封府是包拯的差遣,他擔任權知開封府時的官是“尚書右司郎中”,品級僅僅是正五品,但卻手握實權,比那些二、三品的虛職高官強出不少。

綜合上述分析,宋朝的丞相無論品級、地位、權力都是實打實的,而太師、王爺大多數時候都是虛銜,不掌握實權;包拯時代擔任的權知開封府掌握實權,但品級不如六部尚書。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包拯是個很厲害的人物,進士出身,當過開封府尹,開封府尹這個官職可不簡單,趙光義當過,趙廷美當過,都是親王兼,開封府天子腳下,皇城根旁,位置很重要,職責很重大,關係錯綜複雜,當時當過開封府尹的平均任期是半年,包拯當了兩年。

後來,包拯又做了三司使,三司使是趙匡胤為分割宰相的財權而設立的,分管戶部、度支、鹽鐵,就是負責財政部、發改委、鹽鐵專賣局,相當於現在的常務副總理。

包拯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個剛正不阿的形象,當時司馬光和王安石都在任開封府尹的包拯手下任職,司馬光和王安石在他們的作品裡從來就沒提過包拯,說明包拯這個人只是剛正不阿,為人很一般,不過包拯確是個清官,比貪官強很多。認可觀點的請加關注互粉交流





鯉波說史


宋朝的太師一般都是虛銜,屬於一種榮譽,王爺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書各掌其事,各司其職,開封府尹則是實打實的京城一把手了,這些職務裡面權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屬。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師)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先說說太師,太師是“三公”(也叫三師,分別為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趙匡胤自建立宋朝以來,繼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師,作為不具實權的一種榮譽官銜,在北宋得此殊榮者並不多,尤其是太師,整個北宋只有趙普和文彥博兩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師。太師是正一品官,屬於加官,並非常職,與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都屬於一種榮譽官職,並沒有實權,但地位尊崇。

王爺是皇族,不屬於官職,因此在提問中王爺的加入就顯得多餘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執”,即宰相與執政之統稱。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稱,正式名稱叫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參知政事(執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過多次改革,宋初,沿襲唐制,但又有所變化,宰相之外又加設參知政事,最初是為了分宰相之權。同時,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權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豐改制,取消參知政事,常設四名宰相,分別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南宋高宗時期,以左僕射、右僕射兼領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變成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僕射兼領中書平章事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職權得到大大提高,不僅執掌尚書省、中書省事,連六部都直屬於宰相,左右丞相成為當時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不僅領銜百官,而且權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職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

可見,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權,到南宋中後期,更是成為統攝百官的全國最高行政長官,其權力之大,遠非其他官職可比。從宋孝宗起,宰相從從一品升為正一品,品秩與三公一樣,這也凸顯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指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設尚書一員,侍郎兩名。

六部統歸尚書省管轄,孝宗乾道改制後,權歸宰相,六部又轉而直屬於宰相。六部各司其職,各掌其事,但權力比較有限,因為六部還要對上級負責,並非完全獨立的權力機構。六部尚書官秩均為從二品,為各部最高行政長官,屬於擁有實權的官職。


開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職,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正二品官官銜。開封府(也叫汴京)作為北宋京城第一衙門,地位超然,府尹總領府事,負責京師大小事務,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由於開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親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趙廷美就曾出任開封府尹。

但實際上親王兼領開封府尹只是掛名而並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臨時委派的官員,也即我們俗稱的“權知開封府事”,當過這一重要官職的,除了名氣最大的包拯,包括寇準、范仲淹、蔡襄、歐陽修、宗澤等北宋名臣都當過開封府尹。



綜合:太師與丞相之間,太師的官銜最大,畢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論實權,太師就遠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兩宋全國最高行政長官,總攬全國軍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實權人物。

而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開封府尹嚴格來講地位要在尚書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於開封府尹總攬京城事務,地位特殊,且有親王兼領之例,事實上其地位權力和六部尚書是不相上下的。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不太好說,宋朝作為封建中央集權加強的開始,還處於探索階段,職務的大小經常會發生變化,所以官制比較混亂。

一般來說,官員的地位是有兩個方面組成的,一是官名,二是職務。大部分官員都是隻有官名,沒有職務,也就是虛職,只拿工資不用幹事的一群人。只有一部分官員是基友官名又有職務的,這些事實職,掌控著實際權利。所以他們的地位比較高。

像太師、王爺之類,就是隻有官名,沒有職位的一類。太師的官品是正一品,王爺的官品是從一品,他們都屬於榮譽性稱號,沒有實際的權利。

宋朝沒有丞相一職,很多人對丞相和宰相傻傻分不清。丞相和宰相同屬宰相體系,宰相就是行使最高執政權力的那些人,他們都統稱為宰相。而丞相指的是具體職務,它是一個官職。所以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丞相。

各個朝代,擔任宰相職務的官名也不一樣。商周叫太宰、太師,春秋戰國叫相國,秦朝時叫丞相,漢朝又改為司徒。隋唐時期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宋朝為平章事,明朝是大學士,清朝雍正以後為軍機大臣。

宋朝除了平章事行使宰相的權利之外,還有一些沒有參與政事權利的“外相”。比如親王、樞密使、留守、中書令、同平章事等,他們也有“宰相”之名,但是沒有宰相的權利。

單從官品來比較,肯定是正一品的太師官銜最大。

開封府尹的官品是正四品,而六部尚書的官品為正二品,那肯定是六部尚書比較大。

但開封府尹作為管理京師的地方官員,一般都是由皇帝最為信任的人擔任,所以他雖然品級不高,但實際作用有時會比六部大。


老蟲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更大,包拯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宋朝官制極為複雜,變動也頻繁,一個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階(品級)、官職(職務)、差遣(承擔任務)三個官名,再加上各種虛銜,官名一長串,確實很難讓人看懂。

親王,正一品,品級最高,但不得參政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從一品。

皇帝的兒子到了年齡可以封王,為親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襲位”,也就是說親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後世子孫只有嫡長子可封低一級的嗣王,其他都無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參政,因此王爺的地位品級雖高,卻沒有實權。

太師,正一品,但屬虛職

太師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職,但大多數是授給死人的,“活太師”屈指可數,不超過10個人。即便是“活太師”,更多時候是作為退休官員的榮譽加銜,並無實權。只有蔡京一人不僅是“活太師”,還以“太師”一職掌握實權。

丞相,品級不定,但掌握實權

北宋實行官、職、差遣分離制度,以本官加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相當於丞相,而品級是指本官的級別,因此品級是不確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趙普初次拜相的職務是“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門下侍郎是官,決定了趙普的品級,平章事是差遣,決定了趙普的實權。

南宋實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實權。

六部尚書,正三品或從二品,實權不定

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虛設,真正的職權都掌握在其他機構中,六部尚書在北宋前期為正三品。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決定一個人的品級,真正決定實權的是這個人擔任的差遣,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官職為六部尚書的人實權到底多大。如果他沒有差遣,那就是閒官。

宋神宗元豐改制後,恢復六部實權,六部尚書為從二品。

開封府尹,從三品,親王兼任

開封府是北宋都城,東京所在,地位重要,開封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開封府尹”是從三品,在宋初一般由親王兼任(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趙廷美都曾兼任),其他官員擔任時只能叫“權知開封府”,不能叫“開封府尹”,包拯擔任的就是“權知開封府”。

如前所述,權知開封府是包拯的差遣,他擔任權知開封府時的官是“尚書右司郎中”,品級僅僅是正五品,但卻手握實權,比那些二、三品的虛職高官強出不少。

所以,太師、王爺在宋朝一般是虛銜,大多數時間內沒有實權;六部尚書的品級與開封府尹相當,但六部尚書有時也是虛職,開封府尹則一直掌握實權。綜合來看,丞相最實用。


小馬談古今


首先,宋初開封府尹由晉王趙匡義擔任開封府尹。


斧聲燭影后趙匡胤義當上了皇帝,自此之後開封府就不長授設,開封府府尹就是皇儲,是(皇儲)太子的專屬職位(趙光義之後的皇帝在繼位之前都授開封府府尹之職)。


在趙匡義時代,開封府與宰相趙普分庭抗禮。所以,開封府叫做南衙,與宰相的(政事堂)北衙相對,算是宰相級別的官員。

在宋代,開封府實際最高首長叫權知開封府事,就是代理開封府知府的意思。包拯的開封府府尹只是民間通俗叫法。

在宋代,除開皇儲以外的


劇照,包拯)

王爺,都是沒有實權的,只是國家的米蟲。


劇照
,八賢王)

太師,在歷朝歷代,基本都只是一個榮譽虛銜,其本身沒有什麼實權。實際上也只是授給宰相級別的官員,以示榮寵。


(劇照,龐太師)

北宋時期,是沒有丞相的。宋初,宰相實際上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宰相)和參知政事(副宰相)。元豐改制時,以左右僕射為宰相。

六部尚書實際上也不長設,主要用於追贈大臣。比如,包拯就被追贈禮部尚書。

至於官職地位大小:太師>王爺>宰相>開封府尹。




其實際權利多數時候是:開封府尹>宰相>太師>王爺。



才疏學淺,不喜勿噴!

求👍關注!




哈密瓜談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一個比較級的問題,我們只要一個個比較分析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 太師

太師屬於商朝時期就有的官職,它是三宮之一(太師、太傅、太保),到了周代時,三公的職權主要是負責在周天子尚還年幼的時候,輔佐天子一起處理朝政,即所謂: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此外說明一下,這個三公的稱呼一直在變,漢朝時的三公是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到了魏晉時期又變成了:太尉、司徒、司空,而原來的三公改稱為三師。直到宋朝時,又才把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公。

此後一直沒有變化過,而三公的權力隨著歷史的發展也慢慢變成了一種虛銜,譬如我們常常聽說什麼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師,俗稱東宮三師,也就是專門負責教育太子的文化、德行和負責保護太子安全的三位老師。

它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主要是授予位高權重的大臣,表示對大臣的籠絡和器重。

  • 王爺

王爺不屬於官職,是皇帝家族的地位和身份的表現,就地位上來看,王爺是最高的,即便丞相的地位也比不上王爺。畢竟王爺始終是皇親國戚,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情況下,當一個大臣權傾朝野的時候,王爺也得靠邊站。

譬如明朝時宦官王振專權,駙馬都尉石碌因為辱罵太監,結果被後者投入詔獄裡。甚至那些王公侯爵看見王振竟然還得稱呼他為翁父,當時的成國公朱勇是東平王朱能之子,在王振面前也得下跪。可見王爺雖然身份顯赫,但是權力往往並不大。

因為朝廷為了防止他們專權,所以對他們做出了很多限制,只不過說當王爺有個好處就是一輩子都吃穿不愁。當然,特殊情況下,當這些王爺手握重兵的時候,他們的權威也會隨之攀升。

  • 丞相

丞相屬於百官之首,叫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前,這個職位一直都是呼風喚雨的崗位,算是臣子中權力最大的一位。

  • 六部尚書

六部尚書是指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最高長官,主管本部的一切事務。在明代的時候,六部尚書的官階為正二品,到了清朝時為從一品。

根據古代六部職能的不同劃分,古代的六部和今天的部門對比如下:

吏部: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戶部:財政部、民政部;禮部:中央宣傳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兵部:國防部;刑部:司法部、公安部;工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御史臺(都察院):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

所以按照這個劃分,六部尚書其實就相當於今天部長級別官員,分管各部不同的事務。

  • 開封府尹

這個官職是地方官職了,它是宋代時期的官職。但是開封那時候由於是都城所在,所以這個開封府尹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開封我們知道是都城,那麼府尹是幹什麼的呢?

開封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宋史·職官志》

我們都知道宋代的行政劃分是:路—州—縣,其中路相當於省了,在唐朝時被稱為道,宋朝改為路。路之下就是州府一級,然後就是縣。所以府就相當於市一級的,而開封由於是都城,所以開封府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直轄市。

那開封府尹就相當於是市長級別,專門管本府的一切工作事務。如在清朝時就有順天府尹和奉天府尹,明代時把南京又成為應天府尹。

宋代時開封府尹的官階為二品,在清朝時為正三品。

總的來說,在權力上官員中肯定是丞相的權力最大,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親,對這篇回答滿意的話,點贊關注鼓勵喲~


圍爐談史


還真不好說。宋時的三個稱謂不好相比。太師爵高位虛,丞相實權在握,但通常屬於二三品而已。王爺爵高尊貴並無實權,一旦有幸當了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包拯做過的開封府尹,也即首都的市長,官位、官階和中央的兵刑工禮戶吏六部還差著幾個等級。


《太師》一職,始於商周,是輔弼國君之官,如紂王的王叔聞太師是徵西歧的軍事統帥。秦廢漢復罝。晉時因避司馬師諱改稱太宰,晉後又複稱太師。至唐、宋僅授一些年老的重臣、皇親國戚,顯示榮耀而已。

正如戲劇《三哭殿》


中詹太師的唱詞:我女兒坐西宮,老夫是當朝太師一品卿。

《王爺》一稱始於漢,除個別情況下,如漢初齊王韓信,唐汾陽王郭子儀,清初吳三桂等三藩王外,封王主要是皇帝的叔輩及眾皇子,有親王、郡王兩個等級之分。

他們在各朝代的地位也不同。宋時重文輕武,這些王在京城建有自已的王府,過著安逸的生活,少有篡權奪位的。

而明朝皇子一旦封王必須離京前往封地,獨霸一方,儼然一個土皇帝,成祖朱棣就是這樣起兵上位的。

清朝接受了前朝教訓。封王后絕不能離開京城半步。若朝中沒有謀到差事,只有做個閒人,按月領俸祿享受就是了。

《丞相》是輔助君王的最高實權實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初設於秦代,李斯是首位丞相。宋時重文輕武,丞相的權力很大,以至皇帝的聖旨未經丞相審閱不得發出。

當然這種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導致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內閣制,大權獨攬,但也日理萬機,長此以往如何受得了?

至清雍正朝,成立了軍機處,實際上就是處理期中事務縮小版的丞相小內閣。只是他使用了首輔一詞,未設丞相。重大事務的決斷還是皇帝一人。


晚亭與落霞同暉


宋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屬於是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最為複雜的情況。宋朝每一個官員都有著一大堆的頭銜。即使是最簡單的也能分成好幾大類。第一類是爵位,第二類是勳職,第三類是官階,第四類是差遣。而宋朝官員的勢力權力看得主要是差遣。



宋朝的王爺分為嗣王,親王,郡王。所謂嗣王,就是儲君,宋朝和清朝都是中國古代少有立太子的王朝,往往以嗣王代替太子。親王一般為一字王,郡王為兩字王。宋朝前期也嚴格執行非趙姓不得王,後來也給功臣追贈王爵,例如王安石死後追封舒王,岳飛追封鄂王。

宋朝的王爺雖然有封地但不能之國,如果沒有差遣,大部分只能在京城待著。所以宋徽宗在沒當皇帝之前是端王,封地在廣東端州(今肇慶),但他不能去端州當王,只能在京城裡踢球,寫字,畫畫。宋朝的王爺除了嗣王之外大部分都沒什麼存在感。所謂的八賢王趙德芳,也只是小說裡虛構的,真實歷史上他很早就去世了。



太師這個職位與太傅、太保共稱三師。品級都是正一品,但是從漢朝起,太師就是一個虛閒,屬於榮譽職位,只享受待遇,沒有實權。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朝廷都不設太師。一般官員如果能夠獲得太子太師銜,那就到了頂配了。

宋朝沒有丞相這個職務,從隋朝開始丞相就由一個人擔任被拆分成多個人共同擔任。宋朝也同樣如此,能夠被稱為相公的人不止一個。一般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相,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使,三司使均可以稱相公。這些都是有勢力權力的宰相,他們共同撐起了大宋王朝的中央權力。



以王安石為例,王安石在罷相之後,被封為舒國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南軍節度使,判江寧府。舒國公是他的爵位,同平章是他的勳職,鎮南軍節度使是他的官階,而他實際上的差遣只是個江寧通判。也就是說,王安石頂著國公的爵位,拿著宰相的工資,穿著正三品的官服,做的是一個正六品通判的事情。

宋朝的六部尚書大多都是以勳職的情況出現的。宋朝設三司使管財政,基本架空了戶部,設樞密使管軍事,基本架空了兵部,設太常管禮教,基本架空了禮部,設大理寺管刑獄,基本架空了刑部。而吏部和工部大多有宰相直接打理,所以六部尚書的權力可以說非常小。



而包拯的開封府尹權力可以說比六部尚書大多了。開封府尹在宋朝一般是由儲君擔任,這是從宋太宗任開封府尹定下的不成文之規。所以,開封府尹一般是從一品的官階。開封府不僅管著整個京城的大小事務,更為重要的是開封府與大理寺共同管理全國刑獄。就這一點就把刑部尚書比下去了。

包拯當年卻是以一個從四品官員的身份權知開封府事的。包拯的官名全稱是龍圖閣直學士,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由於宋仁宗沒有兒子,在他最後幾年才過繼來了宋英宗,所以包拯這個開封府尹是實打實的府尹。



這就是宋朝,頂著爵位,拿著宰相的工資,可以做一個小官的事。而一個四品官卻可以幹一品大員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