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說到歷史上影響力最深遠的人口遷移運動,就一定少不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這一事件可謂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次數百萬人口規模的一次超級大移民,對各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性、飲食習慣都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當時的移民運動中,有一個關鍵的地方成為了內達四川,與外對接的樞紐作用,那就是長江與嘉陵江交匯,水路便利的重慶。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重慶湖廣會館建築群就是“湖廣填四川”移民潮的歷史產物。湖廣會館始建於乾隆24年(1759年),現在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會館佇立於滔滔的長江邊,東水門大橋旁,與南岸隔江而望。乘過江索道俯瞰下方,只看到漸漸逼近的龐大肅穆的古建築群,明黃亮麗的磚牆古樸莊嚴,弧形山牆如祥雲一般層層疊疊,飛簷翅腳依山勢錯落有致,直指雲天。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其實在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發生過兩次,而其中四川和重慶,可謂有繞不開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天看來富饒多產的天府之國,其實早在遠古時期,就不斷接受著來自各地的移民,這也是讓川渝文化變得多彩生動的歷史淵源。“湖廣填四川”的序幕始於宋元明初,一個兵荒馬亂,積貧積弱的朝代背景下。那時蒙古軍隊南下四川,與蜀地的宋軍相持不下,戰火紛飛,耗了幾十年的時間,四川損失慘重,人口銳減。從宋末的600萬人口,到元初就只剩下了60萬人,富饒繁華的四川盆地,也變得地廣人稀。於是抗元將領明玉珍從湖北帶兵20萬士兵以及他們在湖北的鄉親父老進入四川。在中國版圖上,四川盆地地勢實在獨特,它被周圍的崇山峻嶺重重環繞,地勢相對封閉,想要進入四川盆地就得翻山越嶺,便捷的路徑實在非常有限。對於許多平民移民來說,走蜀道不僅艱險,且成本太高。所以走重慶水路就成為了其中最重要的樞紐。重慶可是接納湖廣移民的前線,又是明玉珍政權的首都,留下了深厚的湖廣底蘊,是兩湖人的精神家園。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風火牆,又稱“馬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種設計風格使得整個湖廣會館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連綿不斷,像翱翔著的巨龍的脊背,依山勢而下,氣勢非凡靈動,形成震撼的視覺衝擊。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會館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裡面有許多由封火牆隔離成的小院落。小院落裡有小橋流水,圍欄雕畫,獨立洞門,小巧而精緻,散發著南方獨特的詩情畫意。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第一次的移民運動並沒能讓四川恢復以往那樣的繁華,隨著饑荒戰亂,農民起義軍搶劫屠殺,政府官員燒殺虐掠等一些原因,四川人口銳減。於是後來清兵入關,從康熙十年起就頒佈政策,鼓勵民眾向四川移民,在清代前期的約100年中,來自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等的移民紛至沓來,移民的構成更加豐富多彩,他們陸陸續續遷移至重慶和川中。這次移民對川渝地區影響更為巨大,可以說是真正奠定了當代川渝的人口組成和文化樣貌。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會館建築上的浮雕鏤雕,木雕石刻,技藝也是十分精湛,圖案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選自於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流連其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故事的內核,上面還有龍鳳等寓意吉祥的動物圖案以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極其典雅精緻。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湖廣填四川大致方向是由東向西,到今天仍然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它是奠定當今中國人口布局的一件大事。重慶湖光會館更是見證了中華民族勇於開拓新天地,百折不撓的堅毅品格,見證了我們祖祖輩輩那段波瀾壯闊、翻山越嶺的遷移史。我們的血脈同源,先祖同根,滾滾長江東逝水,那些曾經奪目輝煌,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艱辛滄桑都在這裡留下斑駁痕跡,來這裡看看吧,品味歷史古建築之多彩,找尋我們的歸屬感,體驗移民創業之艱辛。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竟經歷了兩次,重慶是其最關鍵的見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