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常說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這樣說正確嗎?

紅樓夢真神


我覺得是正確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民族文化能讓一個民族更具有凝聚力,更加團結。一個團結的民族是民族復興的前提,所以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


未能與時間和解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對於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是比較認同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是一種精神烙印

文化不單單指書籍,而應該包括了風俗習氣、行為習慣、乃至於語言、飲食、服裝、建築風格等等。這些東西是通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澱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烙印,深深的烙在了各民族的血液和靈魂。拿歷史上有名的猶太復國案例來講,猶太人被滅國之後,流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所有猶太人都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習慣,風俗習慣。正是因為這樣文化習慣的一種保留,讓所有的猶太人都清楚自己是什麼人,自己的國家在哪裡,自己的民族在哪裡!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烙印,讓流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團結在一起,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民族復興,復國夢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去外地出差或者旅遊會有一種很新鮮的感覺,但是卻知道這裡不是自己的家鄉。我曾經有段時間長期在湖南長沙出差,呆的時間久了,甚至連當地長沙話都能略微聽懂一些了。但有一天和同事出去見一個客戶,突然在路上聽到有人用家鄉話聊天,瞬間一種久違的親切感,讓我的內心真的有一些激動。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當我們華人去國外的時候,雖然會感覺到很新奇,但是當他走進唐人街以後,就會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他只要看到唐人街的建築,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發自內心的就會有一種認同感,到了家的感覺,這就是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標誌。

文化給民族帶來了強大的凝聚力。

各個民族面臨戰爭侵略的時候,往往都會面對很多難關,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會牢牢的把他的人民連接在一起,讓他們能夠渡過難關,並最終把侵略者打敗。我們中華民族在近代飽受列強的侵略,但正是因為我們有燦爛的中華文明,文化的底蘊讓我們始終牢記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我們排除萬難也要把侵略者趕出去,讓自己的民族得到復興。所以在那個時期孫中山先生才會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就是文化的魅力能夠讓同一個民族充滿著凝聚力,戰鬥力!

所以只有在同一個文化下生存久了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民族,民族要復興,文化一定是先鋒!

對回答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


種花喝茶


在歷史的長河裡,世界無數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各民族為人類文明的多元化豐富性做出了貢獻,但是又有多少曾經燦爛奪目的文明消失在歷史的滾滾紅塵裡。

歷史始終是向前進的,回望歷史,羅馬文明、希臘文明、瑪雅文明、巴比倫文明、猶太文明、華夏文明等,當今依然屹立於世界的屈指可數。而華夏文明是唯一幾千年來延綿不斷,現在依然在創造歷史的文明。儘管歷經坎坷,哪怕受盡屈辱,依然倔強的存活下來。

中華民族經歷滄桑,百折不撓,越發頑強,越發自信,來自於中華名族的偉大的精神指引。從炎黃五帝到諸子百家,華夏民族的先哲們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燦爛的文化瑰寶。正是這些文化,深深的印在華夏子孫的骨髓裡,流淌在華夏子孫的血液裡,得以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淵源流長。

所以一個民族的復興,沒有文化的支撐是空中樓閣;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盤散沙;沒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沒有家的流浪的孩子。當前抗擊罕見的新冠病毒的偉大勝利再次驗證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面對疫情,而縱觀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做到像中國這樣,是活生生的教材,是鮮明的對比。

歷史終將證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観滄海


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肯定是正確的。

文化所創造的效益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第二,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三,文化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第四,文化是國家的名片,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因此沒有文化的復興,民族復興絕無可能。中華民族是一條巨龍,龍的精神,龍的外貌,龍的服裝,龍的聲音,龍的語言,龍的帶人接物的方式 ,龍宮的造型等等都是文化的內容。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是引領、滋養、服務現代生活,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樑。




跋涉山河


談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風雅。文化復興才能民族復興是否正確呢?

這是一道論證題,也是一道因果題。接下來,我們先看因。

文化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而帶來的這些因素是否能夠達到民族復興?

首先我們列數據來證明一下。

文化帶來了自信:

1:B 站與共青團中央共同發起了一項活動:將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定為“中國華服日”。與此同時,“中國華服日”賬號及話題也已在微博上線。截止發稿,該賬號目前共有 21036 人關注,話題閱讀量則達到 1.7 億。

2:《中國詩詞大會>據央視數據顯示,這個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播放量更是達到了數億次。

3:在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國風興趣圈層(國創、國風舞蹈、漢服等)的覆蓋人數相比5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

4:漢語熱,除中國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逾1億,漢語“朋友圈”正日益擴張版圖,如今已有60多個國家與地區把中文納入中小學考試或大學入學考試。

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中。中國年輕的80,90後們,他們受過高質量的教育,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他們會主動發掘並傳播傳統文化之美,這個才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文化帶來了愛國:

越來越多的愛國電影電視劇推出。《我和我的祖國》,《戰狼2》,《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等。

《紅海行動》是根據2015年也門撤僑事件改編,也門撤僑是中國政府應有關國家請求開展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也是中國政府首次為撤離處於危險地區的外國公民採取的專門行動。整部影片不僅將戰爭的殘酷呈現在大家眼前,同時充分表現了愛國主義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

《戰狼2》這部電影中,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鏡頭是:當戰鬥結束後,冷鋒帶著一批就出來的工人回接應的地方時,路過一片戰區,當大家都以為過不去的時候,冷鋒站起來,一聲,把國旗給我,用手臂當做了旗杆,撐著國旗,讓五星紅旗在他國空中飄揚,接著一句,開車,安全的通過了交戰區,這一刻壯我國威,震撼人心。全場關注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強大,負責的祖國更加令人心安。

在不遠的將來,只要是中國人,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沒有人敢小看我們,只要亮出我們的五星紅旗。

愛國的話題更多層次的更多頻率的出現在網絡電視上。我想每個中國人捫心自問,比以前更愛國了。

文化帶來了產業:

2017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4722億元,佔GDP比重4.2%,繼續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文化產業總體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2017年全國5.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旅遊、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電影等產業共同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2.92億人。分析師認為,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和整個社會對知識的迫切需求,知識付費市場不斷擴大,用戶逐漸養成知識付費的消費習慣。隨著2018年知識付費市場傳播以及營銷手段的不斷演進,知識付費市場發展空間仍受人矚目。

2019年1-8月,包括網絡音樂和視頻、網絡遊戲、新聞信息、網絡閱讀等信息服務收入規模達4958億元,同比增長24.3%,佔互聯網業務全行業收入的65.9%,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類別。

文化產業比重越來越大,文化輸出越來越多,不久的將來,文化會在各方面來振興中國。民族富強。


河北卡行


大家好,我是小柴歷史,下面我說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這位名人說的非常正確。我們可以看看“巴米揚大佛”2001年2月26。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傳出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阿富汗執政的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下令“銷燬一切異教崇拜”,塔利班要毀掉全國所有的佛像,包括世界聞名的具有2000年曆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為什麼這麼做,就是要摧毀他的信仰,摧毀他們的文化。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沒有文化,都會滅亡。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沒有文化,這個民族就會墮落,滅亡。為什麼中國近代能崛起,就是因為我們的信仰,我們文化告訴我們百折不饒,絕不屈服。日本人打進中國,教我們的下一代日本的文化,信仰。就是想摧毀我的原有的文化,信仰。所以個人覺得說的非常正確。民族復興先文化復興。《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文化建設要優於經濟建設。


小柴歷史


當下很多人都在講中國的民族復興和文藝復興,在我看來,要實現民族復興,先要有文藝復興,而要文藝復興,則先要復興文學,要對國人進行必要的文學教育。毫無疑問,促進我國藝術和審美文化的當代復興和大發展是實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有之義和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民族復興的輿論前提。



易梵八字


是正確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復興的前提是人民要有文化,人民會思考。

3.15晚會應有文化打假內容,文化打假應從《紅樓夢》開始。

胡適對《紅樓夢》的考據是以推翻中國歷史為依據的,上過學的中國人都懂的。《紅樓夢》的偉大之處: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

四大名著之《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的偉大之處是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這樣說有人會不太同意,沒關係,要用歷史常識,文學常識,人性常識等證據來說明一下。

先看看《紅樓夢》書裡自己帶的100條歷史常識:

門前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寧國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寧國府正面是五個東西走向的大門,這說的是中國大地上獨一無二說的北京天安門。“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滿人專用詞語,明朝時期,太監稱為“廠臣”、“內臣”,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到了清朝,皇宮內的太監、侍女便自稱奴才。賈寶玉的賈家大院天天張口主子,閉口奴才,這在大清朝的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家,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宮。

賈寶玉家大院有穿龍繡裝的人物出現,封建社會規定繡龍服是皇家專用服飾,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賈寶玉家過年祭祖裡的描寫:抱廈前上面懸著只有皇帝家才能掛的九龍金匾。賈寶玉家大院滿院子跑太醫,太醫是幹啥工作的?學過歷史和會查字典的同學都知道。滿院子跑太醫的地方除了皇宮就是太醫院。賈寶玉家大院到處都是進貢的用品,就連過年放的煙火也是各處進貢的。進貢:指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給皇帝送東西稱為進貢,皇帝給別人東西叫賞賜。

這些歷史常識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測和推理思考,歷史常識都不知道的紅學家應該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紅樓夢真神


這個觀點不正確。所謂復興也就是說以前強大過,後來變弱了,再後來又想變得強大就叫復興,

先復興文化,是不能讓一個國家強大的,先要復興經濟,或者同時復興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復興。

尤其是現代商業社會,往往是誰有錢,或者誰軍事力量強大,這個世界就是由他說了算,只要你是最強大的,哪怕你的文化很一般,也會被其他弱小的國家,追捧學習。比如上個世紀擁有5000年文化的我們一時窮困潦倒,在有錢人面前還是那麼的自卑,90%以上的國人居然都去跪舔美國那種只兩三百年的垃圾文化。

所以有再深厚的文化都沒有用,得先有錢,有錢就是大哥,有錢說話就硬,有錢說話就有人信,有錢說話就是真理,就是行業標準。先復興經濟吧。


道家古醫李香愚


我認為這句話說的並不嚴謹。

民族復興必然是基於文化復興基礎上的,但是是復興什麼樣的文化呢?必然是復興其精華,捨棄其糟粕,這就是所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簡單來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持久發展和興盛的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信仰。

世界文明有,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兩河文明,中華文明,等等一系列文明,這些文明都曾經輝煌過,但能夠持續輝煌發展至今麼只有我們中華文明,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大多數文明他們沒有新陳代謝,最後被其糟粕所覆滅。中華文明歷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持續的發展,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新改良,所以能興盛至今,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一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中華文明一直都在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而我們文明也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