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一直以來,人類對於月球這顆離地球最近的星體充滿感激和好奇,感激它在夜晚給地球帶來些許光明。月球人類除了地球外踏上的第一顆宇宙星體,月球的形成和運行軌跡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關注,甚至有些人認為月球本身就是一艘球形飛行器,外面滿是坑窪不平的“傷痕”,內部卻是一套不停工作的超科技系統。至於是誰將月球放置在宇宙之中,有科學類雜誌認為是外太空超智慧生命,也有人認為是人類自己,當然不是現代人類,是曾經某一個被徹底毀滅的地球文明所造,這個文明為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地球文明創造光明。

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筆者曾看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一個臺灣作家寫的,他認為我國上古神話之中的“不周山”就是月球,而“女媧補天”則是修補因星際大戰而損壞的月球;而“嫦娥奔月”則是架勢月球這架巨型飛行器遠離地球。“后羿射日”則是后羿為了讓嫦娥順利完成工作,自己留下來用超科技武器擊敗了來自外星球的十個飛行器,也就是神話中所謂的十個“太陽”(神話中描述太陽為“三足烏”,可以理解為帶有三個起落架的飛行器)。在這位作家眼中,這些所謂的上古神話人物都是來自外星球的工作人員。

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當然,這些看似荒謬的解釋都不過是人類幻想罷了,喜歡幻想、大膽假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雖然人類已經不止一次登陸月球,但對月球的探索依舊只限於表面,也只不過探索了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區域而已。但是人類卻一直擁有殖民月球的夢想,希望將月球變成一個有利於地球的地點。

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上月底,擁有3000萬頁人類歷史和文明的信息搭載一艘宇宙飛船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飛往月球。這是一個安裝在以色列的Beresheet探測器上稱為“月球圖書館”的納米設備,猶如一張DVD碟片,旨在保存人類的文明和歷史。Beresheet探測器預計經過複雜的旅程後在4月登陸月球。

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該設備包含25張鎳盤片,每張40微米厚,能夠承受太空環境中高溫、輻射等各種惡劣條件。盤片中有數千張書頁、畫冊、照片、說明圖、文件,科技書籍,以及5000種語言的使用指南,以及15億個翻譯樣本等等。這些信息包括只需一個放大鏡即可閱讀的大字體,也有需要顯微鏡和特定技術才能閱讀的小字體。

3000萬頁人類文明信息將備份在月球,旨在為後世留存一些記憶

這個項目由非盈利機構“方舟使命基金會”完成,這是大型項目“十億年檔案”倡議活動的第三系列檔案。該項目目標將數據備份在地球和太空中多個地方,讓這些信息可以保留數十億年之久。為人類子孫留下一些有利的備份,以免將來地球出現“不測”時,有人可以利用這些備份。當然,如果有外星生命看到,也許會為地球文明和地外文明的聯繫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