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吳中區光福鎮的銅觀音寺,本是南朝顧野王的私宅


蘇州銅觀音寺坐落於光福鎮龜山南麓(光福寺),建於梁天監二年,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

因寺內原供奉有銅觀音像,又名銅觀音寺。保留的建築有大殿、西方殿、寺橋及光福塔。 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橋十分古樸。

兩側沿口為武康石質,雕鑿著雙龍戲珠,萬字紋飾,琢工精良,為宋代舊物。

銅觀音寺,原名光福講寺,始建於梁朝天監二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曾作為高僧講經授道之所,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

目前,保留的建築有大殿、西方殿、寺橋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橋十分古樸。

背靠龜山,山頂建有梁代七層舍利塔,山門前有唐代陀羅尼經幢一對,寺橋以武康石鑿成,為宋古代建築。

殿前植明代古樟,寺內古銅觀音聖像,為宋康定元年出土文物。現銅觀音寺、光福塔和寺前石樑橋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吳地最古老的寺院,它與寺前宋代的石橋,寺後山頂光福古塔,寺院內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經成為蘇州重要的珍貴文物瑰寶。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黃門侍郎顧野王舍宅為寺。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期改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

宋代康定元年6月,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一尊,隨即敬贈給光福寺。由此轟動了吳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絡繹不絕,人流如海,人們改稱光福寺為銅觀音寺。

惜幾經廢興,現存大雄寶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修建,由於朝代更替,戰爭頻繁,在解放以後銅觀音寺內僅存了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寶殿等古建築,整個銅觀音寺非常破敗。

光福寺塔,建於梁朝大同年間,本名舍利佛塔,據傳塔內原收藏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和光福寺開山祖師悟徹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會昌末年塔毀於火。鹹通年間由銅觀音寺的方丈四處化緣籌資重建。塔簷木早毀於清代嘉慶年間雷擊大火。後又屢經毀修,久歷淪桑,飽受風雨剝蝕。

俯瞰光福鎮



顧野王祠

遙望光福塔

銅觀音寺坐落於光福鎮龜山南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