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老城東門外的兩座橋


淮安老城東門外的兩座橋

淮安老城東門(瞻岱門)外緊靠古城邊有兩座橋,一座是城樓東側的麒麟橋(原橋址在現淮江路東側楚東大廈身底),一座是東城樓對面的韓家橋。
舊時,淮安有一古老民俗:城內及河下人家女兒出嫁,發嫁妝去男家,無論遠近都要繞道麒麟橋、出入多子巷、龍窩巷、最後必走麒麟巷。現淮安尚存老宅內還留有睡了幾代人的子孫床,床的橫匾上大都雕刻著麒麟送子圖案,這都為了討個吉利,預祝女兒婚後早生貴子。
凡久婚不育者,親友中不乏有為其“送子” 者 。農曆正月初六、十六、二十六這三天日子,在民間有著“六六大順” 的寓意,認為是吉日的象徵。送子者到了擇定的吉日,去麒麟橋堍取塊磚頭,用紅紙包起來,由送子者通知望子的人家,於擇定的日子傍晚,敲鑼打鼓把包著紅紙的磚頭送到望子人家,並相約10來名親友敲鑼打鼓組成送子隊伍,前面有兩人用掃帚用力掃地開路,這是為了防止別人把銅錢嵌入路面上磚縫,待送子隊伍走過,把沾上喜氣的銅錢送給未生養的親戚朋友家。送親隊伍後面必有兩人用小耙子壓陣,這是為了防止別人同望子的主人家有矛盾做“關目”。 會用細線把兩隻銅錢扣起來,埋在磚縫裡截住喜氣。小耙子可把銅錢耙出來,不讓喜氣給別人沾上。送子的隊伍中總會看到兩名聰明伶俐的童男子,他們也是隨送子隊伍去望子人家。童男子會趁人群不住意,迅速地把磚頭放到望子人家床上枕頭下或馬桶底下。而主人家早已在門外翹首以待,待送子隊伍到了家門口便燃放鞭炮煙花,並備下美酒佳餚盛情款待。時間不長,如不育者真的有了身孕,這家主人定要加重酬謝,還把包著紅紙的磚頭送還到麒麟橋,家境殷實的人家還往往買上200來塊新磚頭,並花錢僱瓦工整修麒麟橋。相傳,光緒年間,珍妃的哥哥志銳,也曾到淮安麒麟橋撬走一塊磚,只可惜未見效果。淮安有人分析後認為這件事有兩錯:一是磚頭未用紅紙包卻用黃綾包,民間有一種說法對沒有取得成功的事情,稱為“黃得了”。 但志銳認為這是替皇帝家辦事,而且皇室御用物品的顏色就是明黃色(皇室御用的顏色)。二是磚頭送進皇宮,是瞞著老佛爺慈禧太后,哪裡敢大張旗鼓、放鞭放炮,所以就“黃得了”。即使這樣常常還有外地人來此效仿,但成功幾率甚小。這也許是送子觀音只對淮安婚後未生養婦女恩賜。可惜的是淮安這座成全了許多多年不孕的婦道人家能生兒育女的麒麟橋,後來已被人為地拆得橋塌地平了。


韓家橋是東城樓對面澗河上一座東西走向的橋。橋面是厚木板鋪成的,橋身選用杉木做橋樁,橋礅都是由寬、厚約0.4米、長約1米的長條青石堆砌成的。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韓家橋所在的城郊公社閘口大隊上馬小水電站,由於建築材料匱缺便讓社員拆除韓家橋(現韓家橋是混凝土結構)。取橋礅、橋樁等材料,建設位於閘口與閘北之間澗河上的東風水電站。相傳,遠古的時候,這裡便是大海堤岸的一部分,滄海變桑田形成東高西低的地勢走向。
趣的是韓家橋周圍卻沒有一戶韓姓村民,按中國地名通常命名規律,在居住人群集中的地方,取較多人口的姓氏來命名村莊、橋樑的名稱。後經熟諳地方掌故的老人指點得知該橋名的由來:韓家橋周圍原來居住著韓信宗族的後代,因韓信遭到呂后的陷害,韓氏族人擔心受到株連九族便隱姓埋名,有的還遠走他鄉。經查閱劉培元《韓侯釣臺記》進一步得知,老城東門外曾建有韓信釣臺 ,明朝萬曆年間始移建“郡城西北隅,俯臨運河”。 看來,韓家橋的這段不尋常來歷已經有了相當長的年代。
至今還流淌的澗河,曾是位於淮安區的淮安老城第二道護城河。民國期間,澗河是通向東南片車橋、流均等鄉鎮以及鹽城所屬各縣的黃金水道。流均、涇口等沿蕩鄉鎮的農副產品都是用木船通過澗河裝運進城的。

建國前直至1954年8月老淮安隸屬鹽城專署管轄。1945年底,淮安城內遺存的漕運總督衙門的大堂房料、木柱均為楠木,這些木料拆除後也是通過澗河運抵鹽城,送到軍工廠加工成手榴彈柄和槍托,有效地解決了前線戰場的燃眉之急。
當年澗河邊,韓家橋北側300米左右的閘口,是為控制澗河水位落差而修建的,韓家橋與閘口之間自然形成了水陸碼頭。據當地老人回憶,韓家橋周圍澗河兩岸曾廣設糧行,澗河中航行的不僅有木船、還有客貨兩用的小火輪,城內商號經營的五洋商品均從上海等地運來,船隻運輸貨物都在此碼頭裝卸。因此這個彈丸之地十分繁華,夜間燈火通明,飯店、客棧、澡堂等服務設施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經營規模,尤其是閘口的相家飯店遠近聞名,相隔幾十年後流均等地的老人們在家門口遇到淮安城裡人,只要提起項家飯店當年鼎盛的情景還記憶猶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