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第一次鋼琴課,我是這樣上的(劉琳)

學生的第一次鋼琴課,我是這樣上的(劉琳)

今年暑假,我接了一名四歲的小男孩嘟嘟,當時他已經學了幾個月了,彈到小湯2。可能是第一次見面,孩子有點靦腆,不太敢說話,但我知道僵局將很快被我打破!為了瞭解孩子的情況,我對孩子說:“請嘟嘟小朋友給老師演奏一曲好不好?”孩子一直在猶豫不知道彈什麼好,我鼓勵說:“彈一首最拿手的吧!”他思考了一會說:“《班卓琴手》”。從孩子的彈琴中我發現了幾個問題:手型不太好,掌關節有點塌的感覺,手指習慣性翹指。另外,節奏快慢不穩定,沒有音樂感,就是強弱不分。還有就是手指第一關節(就是手指離指尖最近的那個關節)在彈琴的時候凹進去快了,就是我們常說的塌指。在幼兒的鋼琴教學中,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很多孩子都會出現一關節塌陷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引起重視,如果不及時糾正,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

手型的保持,主要靠拇指和小指的支撐,因此,要特別注意訓練這兩個手指。等這兩個手指站好了,再去訓練掌關節的支撐問題。這樣,整個手型就會很好了。關於手型,彈琴要放鬆,自如地呈半圓形,手指略向裡彎曲。我們可以這樣給孩子實驗一下,當孩子將兩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時,是處於最放鬆狀態的,此時的手指是略向裡彎曲的。當孩子的手型呈這個狀態,老師就可以把她的手放到琴鍵上。如果有需要,再稍微糾正些問題,那麼擺好的手型就是我們演奏的基本手型了。

關於節奏的問題,我是用小孩剛剛彈的那首《上學的日子》來檢驗孩子節奏學得怎麼樣的。這首曲子是4/4拍子,只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並不是很難。但是我發現孩子以前從未受過節奏和唱譜的訓練。孩子連音符的名稱和時值都沒搞清楚。為了讓孩子明白節奏是有強弱的,就打了一個小節4拍的節奏給她聽辨,第一個音我故意打得很重,後三拍較輕。然後問她“剛剛我打的節奏有什麼特點麼?”

孩子似乎還沒明白,我又更簡單的問“老師打了四拍,這四拍之間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麼?”孩子忽然明白了,他說“第一拍很重,後面的很輕。”聽到孩子這麼說,我非常高興。我的引導終於有效果了。我趁勢告訴他,4/4拍的節奏特點就是這樣哦,第一拍重,後三拍輕,以後你要這樣打4/4拍,明白了麼?”孩子很高興地點點頭。注意,4/4拍的強弱關係是“強,弱,次強,弱”。但是在昨天的課上我並沒有告訴她第三拍是次強,這是因為學齡前兒童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不能理解太複雜的節奏關係。關於次強的問題可以留到以後合適的時機再教給她。這也反映了幼兒鋼琴教學的一個特點,必須要循序漸進。

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節奏的律動,我用我的雙手帶著她的雙手打了幾遍,因為很多時候即使告訴了孩子強弱的對比,孩子也打不出節奏感來。這就需要老師帶著孩子多打幾遍。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幼兒本來骨頭就軟,二是孩子彈琴的時候手掌和手指過於用力。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步驟):告訴孩子,手指一關節是不能凹進去的,要站好在琴鍵上;告訴孩子,彈琴的時候手掌和手指不要用太大的力氣,輕輕地擊鍵就可以了;讓孩子保持手指略大於90度的弧度,為了強調一關節的問題,還可以讓手指一關節稍微凸起,使一關節達到主動支撐的目的。

一般孩子初學鋼琴,都是從非連音奏法開始,也就是通過手腕帶動手指的斷奏。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彈每一個音,都用手腕幫忙,手指只是起到一個支撐,和傳遞力量的作用,手指不要用過多的外力,只要關節支撐好,站穩就可以了。老師可以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彈奏一次,然後再讓孩子自己彈。所謂幫助,就是老師用自己的手指頂住孩子的某一個手指的一關節,另一隻手扶住孩子的手掌,讓孩子的手完全處於老師的控制之中,在老師的幫助下去彈第一個音。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形象具體的領會到老師的意思。(2014年9月)

學生的第一次鋼琴課,我是這樣上的(劉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