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基本原則,讓收納變得簡單

有一部分人,沒有隨時整理收納的習慣,但又無法忍受亂糟糟的環境,所以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放在收納整理這件事上;還有一部分人,不管房子的空間是大是小,似乎總有幹不完的家務活。


好不容易收拾完的屋子,因為找東西,不一會又被翻得亂七八糟;

不管什麼東西,統統塞進大衣櫃,一旦打開就會掉下來一兩件未明物;

小孩是整潔乾淨的剋星,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不懂幫忙,只搞破壞……


可是,學會收納整理真有那麼難嗎?一個家裡真的有那麼多幹不完的家務活嗎?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收納的方法不對。

因為方法不對,會有人總是不停地收拾整理;

因為方法不對,會有人總是不停的洗洗刷刷;

因為方法不對,會有人“承包“大大小小的家務,讓家人變成旁觀者。


其實只要記住物品收納的3個基本原則,就可以讓你收納整理的時候事半功倍。


01

物品想用的時候,要能夠方便快速的拿到


物品買回來不是為了讓我們找個角落藏起來,而是因為被需要。如果為了讓家裡看起來整齊,就把物品統統“藏”起來或者是放在不合適的地方,是最不可取的一種方法。

三個基本原則,讓收納變得簡單

我媽媽雖然做了幾十年家務,但每當要找什麼的時候,即使她把家裡裡裡外外翻個遍,還是不能找到要用的物品,往往最後的結果是,重新再買。因為這樣,我家裡很多物品都有至少兩份。

春節過後,公司要求在家辦公。給家裡辦了寬帶,因為有新年活動,所以運營商贈送了三張電話卡,1張主卡,2張副卡。我便想著我用主卡,副卡爸爸媽媽一人一張,這樣可以免去他倆每月單交話費。等寬帶辦完了,想找針把電話卡槽挑出來,好把新電話卡換上去。幾經翻找沒能找到,只好求助媽媽。一不小心還被媽媽說粗心。結果她自己把家裡大大小小的抽屜、櫃子都翻遍了,也沒能找到。最後,還是第二天早上,又去街上買了一個新的針線盒,才把電話卡換上。

這樣子的情況在我家經常發生。對於媽媽來說,只要能讓家裡的地面保持乾淨、沙發上沒有亂扔衣服、廚房檯面上沒有吃完未洗乾淨的碗筷,那麼就可以了。外表乾淨整潔,內裡毫無規章。所以,每當家裡要找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會變得雞飛狗跳,翻箱倒櫃後,感覺家裡像遭了賊一樣,之後,她又會花很多時間去讓屋子變得看起來“很整潔 “,週而復始。

但是,物品的收納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

把針線盒放在平時縫衣服的地方,就不會在用時翻箱倒櫃;把大米放在廚房,就不會炒好了菜才發現沒有蒸米飯;把鑰匙放在鞋櫃上的收納盒裡,就不會臨出門了才發現找不到鑰匙而著急忙慌。

觀察並瞭解自己的使用習慣,按照使用習慣放置物品,就能夠省時又省力,還能避免像我媽媽一樣“敗家“。


02

經常使用的東西,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因為房子大小的原因,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物品,都擺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所以,根據空間情況考慮物品的收納問題,變得尤為重要。

三個基本原則,讓收納變得簡單

在上班的城市,因為跟別人合租,我所擁有的空間,只是一個20平米的臥室,客廳雖然比較大,但因為是大家的公共空間,所以,我一般不會把屬於自己的物品放在客廳裡去。因此,臥室裡的大衣櫃,是我唯一的收納空間。開始的時候,因為沒有收納意識,不管是當季過季的衣物被褥,還是看完了捨不得扔掉的書籍,我都統統收進大衣櫃裡。不得不說,這麼一收,屋子裡面確實整齊很多。但是,每次打開衣櫃找衣服,卻是一個大問題。當時只顧著往裡放,當季的衣服被我塞到了衣櫃最上面,每天找衣服的時候,都需要墊個凳子,才能找到我要的衣服;也因為衣服跟被褥放在一起,不得不先把被子拿出來,再去找衣服,衣服找到後,再把被子放回去,非常麻煩。有段時間,因為害怕打開衣櫃找衣服,兩套衣服被我來來回回穿了兩週,以至於朋友以為我受了什麼打擊。

在《家庭收納1000例》這本書中,提到的一個收納方法,改變了我的收納意識。按照物品的使用頻率,可以劃分物品存放的五個空間。

  • 經常使用的物品存放空間

把手自然地垂放在兩側,視線和指尖之間的空間是最容易拿到的高度,這個空間,可以用來存放經常使用的物品;

  • 偶爾會用到的物品存放空間

有兩個區域,一個是向上抬起手的時候從指尖到視線指尖的空間;另一個是手垂著的時候指尖到膝蓋指尖的空間;

  • 不常用且比較輕的物品存放空間

向上抬起手時指尖以上的空間,可以用來存放不經常使用的比較輕的物品;

  • 不常用但比較重的物品存放空間

膝蓋以下的空間,可以用來存放不經常使用但是比較重的物品;

  • 常用物品使用空間

把手自然地垂放在兩側,視線和指尖之間的空間是最容易拿到的高度,這個空間,可以用來存放經常使用的物品。


按照這個方法,把夏天不用的被子和過季的衣服放在不太容易夠得著衣櫃最上方的空間;把當季的衣服放在打開衣櫃隨手就能拿到的空間;把看完還沒來得及處理的書籍放在衣櫃的最下層……現在打開衣櫃對我來說不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每天都可以搭配自己喜歡並且好久都不重樣的衣服上班,再也不用擔心被朋友誤解是不是受什麼打擊了。

瞭解物品的使用頻率,你也可以幫助你的物品找到一個適合它們的“居住空間“。


03

根據使用者選擇收納工具,讓收納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

不管是小兩口自己住,還是跟父母、孩子一起住,收納整理從來都不應該的一個人的事情。很多時候抱怨家人袖手旁觀,不做家務,不愛收拾,用完東西不放回原處,大部分原因是收納工具沒有選對,沒有搞清楚使用的人是誰。

三個基本原則,讓收納變得簡單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看見她家寶寶把玩具扔得滿客廳都是,玩完了,也不把玩具放回原處。等寶寶睡著了,她才一邊跟我們聊天,一邊慢慢地把寶寶的玩具一件件撿起來,放在玄關處鞋櫃上方的收納箱裡。我們打趣她說:是不是要把寶寶培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朋友解釋,她教了寶寶無數遍,玩具用完後要放回原處,可是寶寶卻不聽話。多次教導無果後,只能放棄。所以每次都是等寶寶玩累了,她再收拾殘局。她說自己也想培養寶寶自己收納的意識,但是,不論怎麼教都沒有效果。

我看到朋友給寶寶放玩具的收納箱,位置比較高,以寶寶的身高,他墊著腳都不一定夠得著。於是,我建議朋友把寶寶放玩具的收納箱,放在電視櫃旁邊的地上,試試效果。不久後,朋友打電話告訴我,把玩具收納箱放在電視櫃旁邊後,只教了一次,寶寶就能把玩具放回收納箱裡了。

想要孩子玩完玩具後,自己把玩具收起來,那麼給孩子準備的收納工具,應該是方便孩子打開,並且可以看見裡面物品的儲物箱;如果是老年人使用,要老年人力氣小、反應不靈敏等因素,應該選擇比較容易開關和穩定性比較好的儲物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選好了、選對了,家人自然而然的就參與進來了。


收納遠遠不只是做家務那麼簡單,找對方法,比周而復始的埋頭苦幹重要得多。生活需要觀察,當你用心了,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點,得到不一樣的收穫。

收納的位置,決定物品要用的時候是不是方便省時間。人都比較懶,如果一件事情,有操作難度,放棄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使用的頻率,決定了物品的收納位置。使用頻率高的物品,一定要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才能保證用完後及時放回原處。

使用者,則決定了收納工具。只有工具選對了,才能讓家人參與進來,不再只是一個旁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