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的焦慮,只有寫作來排解

在疫情沒來之前,我和孩子已經決定“冬眠”了。而疫情一來,我在家宅的日子就特別的心安理得。

“冬眠”這個詞突然從我腦袋裡蹦出來,感覺特別適合現在的我,天冷了,空調一開,我和孩子就再也不下樓了,感覺和冬眠的動物沒什麼不同。

以前宅在家裡,我是很焦慮的,我擔心孩子跟著我,會不會徹底與社會脫軌?所以,即使在家宅著,卻也阻止不了那種心虛悄然來襲。

宅在家裡的焦慮,只有寫作來排解

1.孩子給了我不一樣的世界

女兒來的有些晚,我期盼了太久,拜了很多的菩薩才把她求來。

也許,父母和孩子是一種天定的緣分,她來了,就是來排解我憂愁的。

我很孤獨,我以為,這輩子我會孤獨老去,身後無一人相伴。

但女兒來了,成了我唯一的歡樂。

女兒從生下來時,身邊大多數時間裡便只有我,她沒有老人的陪伴,也沒有兄弟姐妹的照顧,加上家裡的生活又不富裕,所以也沒錢給她報早教班。

大多數時候,我們便宅在家裡。

還記得《肖申克的救贖》中男主角似乎擁有穿牆透視的技能,也許正是在黑暗裡待的久了,就總會自然而然衍生出新的技能,而我想在孤獨中長大的女兒會不會也有這種技能。

果然,有一天,她把小豬佩奇放在自己的鞋子裡,告訴我,那是小豬佩奇在開船,她隨手從空氣中摘了一個草莓,放在我的嘴裡,她自言自語的說話。我想,這不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嗎?

看她能擁有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大花園,我知道,往後的日子,她將再也不會寂寞。

宅在家裡的焦慮,只有寫作來排解

2.到處都是《紅樓夢》的味道

從小,我便有一個寫作的夢想。

雖然生在農村,但我一出生,便看到了父親在讀《紅樓夢》。

於是,往後的多少年,記憶力揮之不去的仍然是《紅樓夢》那本書的味道,紙張泛黃,書頁散落。

偏科特別嚴重的我,學的是理科,放不下的是文學。

為了生計,我只能先去工作,為了孩子我也曾苦苦追尋,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

總算,今年能難得的宅在家裡,繼續完成那未完成的寫作夢。

說也幸運,也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今年我認識了頭條,認識了很多寫作的老師和朋友,也走上了一條正兒八經寫作的路。

上帝給你關上了現實世界的門,卻讓你看到了虛幻世界的窗。

宅在家裡,擁有的是我整個的靈魂。

任何一點外在的聲音,對安靜的內心來說都有些喧囂。

那本厚厚的書頁裡記載的故事,成了我一生都想追逐的目標。

宅在家裡的焦慮,只有寫作來排解


3.

還記得劉禹錫的《陋室銘》裡的一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自從有了微信,有了先進的網絡世界,我們就具備了選擇的權利,我可以選擇找一堆朋友喝下午茶,也能選擇宅在家裡,在網上找到知音。

遇到那些能感知對方的朋友,不用當面交流,也覺得欣喜若狂。

冬天,我可以冬眠在家,享受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未來可期的日子是美好的。

但是,春天來了,我還是要走出去,還記得《約翰克里斯托夫》裡的音樂家嗎?原來他們獲得靈感的地方,除了內心,終究還是要跑到大自然裡去的。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若沒有鳥鳴,哪來的《鳥鳴澗》。

我真是想不明白,那些與自然為敵,毀壞自然的人真的是無藥可救,愚蠢至極。

自然就像母親一樣,不僅給了我們物質的營養,還給了我們精神的滋養。

熱愛自然,就是熱愛我們自己。

如今,我們宅在家,是自然所賜,也是自然給我們的警告。需反思,反思,再反思!

宅在家裡的焦慮,只有寫作來排解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和評論,有您的支持,不勝感激!如對文章感興趣,可以關注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