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的故事之西域道“四路五關”(六)


嘉峪關的故事之西域道“四路五關”(六)

四、隋唐新北道起點瓜州玉門關

1.隋唐新北道

從南道到中道再到北道,從陽關道到大磧道、大海道、再到竿道,交通線從南向北遷移,其社會原因是兩漢向北推進,匈奴向北敗退,其自然原因是生態環境惡化。新北道自瓜州向西北至伊吾,再向北至蒲類海,轉西至庭州,唐在此置北庭都護,統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從庭州經漢烏孫地,取碎葉路進入伊犁、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涉伊犁河至伊塞克湖地區,再至碎葉,全程三千里。

嘉峪關的故事之西域道“四路五關”(六)

2.瓜州玉門關

裴矩《西域圖記》撰於大業初年,此時伊吾還為土屯設所有,玉門關仍在敦煌,所以西域三道仍“總湊敦煌”。《隋書·西突厥傳》載,大業六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佔領天山東部一帶,高昌王向隋告狀,“帝遣裴矩將向氏親要左右,馳至玉門關晉昌城。”是年玉門關已在瓜州晉昌縣城,說明玉門關是大業五年由敦煌東遷來的。從永平十八年(75)置關到大業五年(609)東遷,敦煌玉門關歷世534年。天室十五年(755)內地安史作亂,吐蕃乘機佔據河西,絲綢之路被阻,瓜州玉門關隨之消亡,歷世146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諸版本如清英武殿本、金陵本、通經樓鈔本、陳樹華鈔本、岱南閣本、畿輔叢書本、戈襄校仿本等,瓜州晉昌縣條下均記:“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清人王琦《李太白集註·胡無人》注“元和郡縣誌玉門關在晉昌縣東二十里”,顯然是引文筆誤。唐慧立、彥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貞觀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三年(629)玄奘西行求法至瓜州問路,“或有報雲: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瓠廬河⋯⋯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去關上流十里許”。“上置玉門關”是說玉門關是一座橋。從瓜州北行五十餘里,加上去關上流十里許,正好是瓜州鎖陽城和晉昌縣雙塔堡之間的實測距離34公里。由此可證《元和郡縣誌》所記玉門關橋口在晉昌縣東二十步,無誤。鎖陽城東面沿扇形洲邊緣也有古河道影像顯示,便是“回波甚急、深不可渡”的唐葫蘆河,後來轉音禿葫蘆河。

嘉峪關的故事之西域道“四路五關”(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