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力寺人的軼事

|聖力寺

曹鵬飛


聖寺是個大堡子,聖寺人有大堡子人的心態。何軍寨鎮十三個行政村,大家編成口歌:孫皂寇,樊宋粉,董季廟柳何馬聖。聖寺人說,看!最重要的排在最後。

聖力寺人的軼事

聖力寺人的軼事

聖寺人愛排場

不管到哪走親戚坐席,一動筷子,“這菜味正,像是聖寺廚子手藝。”一打聽,果然是。於是虛榮心滿足,大談特談做酒席,請跑亂的行行道道。如果哪天去了個小莊子坐席,看著不到十桌的客人,會傲慢地說到:“嗯!在聖寺,跑亂都坐十幾桌哩!”

聖力寺人的軼事

早年間,全國大唱樣板戲,聖寺也莫能除外。唱戲沒有戲樓,鄰村人有閒言碎語:還大堡子,連個戲樓都沒有!聖寺人可不受這個氣。全村人黑明連夜輪班幹,三天三夜,戲樓蓋成了。坐南朝北,青磚灰瓦,五脊六獸,圓柱大檁,比西安城城隍廟裡的戲樓還要古樸雄渾些。為這,有好事者還編了順口溜:馬軍寨戲樓高,聖寺戲樓低,何軍寨戲樓倒是他媽的個*。戲樓建好了,就幾個團體比著賽著排戲演戲,《白毛女》,《沙家浜》,《白蛇傳》,唱得十里八村的都來看。

聖力寺人的軼事

後來不興唱戲了,過年耍社火。正月十三,各個村的社火隊伍到鎮上游行比賽。聖寺的威風鑼鼓,鑼鼓隊一身明黃衣服,頭紮裹頭巾,打馬鑼的兩位指揮,額前的紅絨球隨著鑼鼓節奏急促地晃悠,好似戲臺上抖帽翅的老爺。打到激情處,連人帶著得意的笑容都蹦起來了!這氣勢,也只有同為大堡子的馬軍寨能一較高下了。但是,那邊踩高蹺的隊伍浩浩蕩蕩過來,其他節目都沒人看了。聖寺人專程從渭北請來百里聞名的高蹺隊,扮上戲裝,綺麗絢爛之極。這高蹺,可不是踩著鼓點高抬腿走路。但見其中一位,大花臉,呲牙咬著鬼頭刀,一手舉著火把,一隻膀子袒露著,叫喳喳殺將過來。還有更奇的,三個人綁著四條腿,一排走過來,大約扮的是《封神榜》紂王妲己。之後又是桌子摞桌子翻跟頭。喝彩聲不絕於耳。嘖嘖!大堡子還是不一樣。

聖力寺人的軼事

聖寺人能吃苦。

聖寺三面依河,灘地多,農活也多。聖寺人把上岸子人叫柳也人,說起幹農活,很是瞧不上!聖寺人種麥,種苞谷,種油菜,還種芝麻、棉花、西瓜、豆子、花生,藥材,後來又種桃、蘋果、桑椹、葡萄、花椒,啥都種過。要說最苦的,還是種苞谷。特別是早些年堤壩沒修好,三年兩頭漲河,洪峰退了後,苞谷泡到地裡,不收吧,一料莊稼,收吧,幾尺深的黃泥。收苞谷時,拿個大鐵盆浮到泥上,把苞谷收到裡面。再用蛇皮袋子裝,一袋袋扛到崖上頭。地裡的人一個個讓泥糊的像兵馬俑。回去曬乾,脫粒,沒有多少份量。於是嘆一聲氣:把他家的,還不如不收!有一年漲河,沖毀了好些個魚池,苞谷地裡都跳騰的是魚,有人拿蛇皮袋子裝了半袋子,回去一吃,都是河裡的泥腥味。養魚池的主家望著滿灘地跳騰的魚,欲哭無淚!

隨著經濟發展,地越來越養不住人了,聖寺人就往外走,包活去!從改革初期,聖寺人的包工隊幾乎走遍了西安城周邊的村村落落。等駕坡、北池頭、大白楊、小白楊、木塔寨……趕到二三月間或者忙罷農閒,走在這些村子裡,遇到的聖寺人比本村人都多。走出去幹活,又是“游擊隊”式的小包工隊,常常因為要不到工錢和主家鬧起來,工頭就施展十八般武藝,軟磨硬泡,連哄帶嚇,以討到工錢為目的。久而久之,聖寺人的名聲也出去了:有些狠角色,敢耍二愣子。其實也只是生活的逼迫,讓你裝個壞人。不論數九寒天還是溽熱三伏,都有聖寺人瓦刀錚錚作響之聲。流下的是汗水,收穫的是生活。

聖力寺人的軼事

聖寺人重文化。

聖寺人雖然不像鄰家高村,出了高建群那樣的大家,但是也看重讀書人,甚至以是高建群的鄰村為榮。聖寺有學校很早,還沒解放那會,聖寺人就早早地把老爺廟改成了學校,讓娃們家有地方唸書。因為村裡人多,學生也就多,最多時六個年級約六百多人。甚至有一度,鎮中學還專門在聖寺設了初中班,方便娃上學。每逢全鎮統一考試,聖寺學生佼佼者不少。趕上全鎮學校運動會,聖寺更是獨佔鰲頭。以前過年鑼鼓隊拜年,除了去村幹部門前,教師門前也是必須去的。

多少年來,聖寺大學生一茬一茬地湧現,甚至博士後都有好幾個。這些人奮戰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把聖寺人的大堡子脾氣也帶了出去。不管天南海北,一說聖寺,都帶著親切。聖寺人一聽說誰家娃考上了好大學,必須要去賀一賀的,好像自己也跟著光彩了。聖寺人過紅白喜事,絕對不屑於買幾副對子貼到門上,一定得早早請了先生,用金水寫了合乎時宜的對子,風風光光貼上。聖寺有好些個老先生,正謀劃著給聖寺也編個村志,讓重文化的老講究得以傳承。

白雲蒼狗,斗轉星移,時代的發展就像河堤上飛馳的車輪。時光啊你慢些走,等一等聖寺人這純樸的傳統!


聖力寺人的軼事


曹鵬飛,筆名巴西木。臨潼人,延安市實驗中學教師。愛生活,認真做事;好讀書,不求甚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