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兒媳不願與公婆生活在一起?

朱紹靈


社會的發展,人類思想的變革和與時俱進,使得現在很大一部分兒媳婦都不願意跟公婆住一起。在公婆生活可以自理的情況下,不住一起並不是不孝順。因為兒媳婦與婆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完全融合起來有一定難度,再者兒媳與公婆年齡的差距,時代的鴻溝使他們的生活方式,人生觀念以及思想意識方面都有一些不同,雙方適應也是個比較艱難的過程,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婆媳矛盾甚至愈演愈烈,並且兒子結婚了,組成了新的家庭,要開始新的生活,也需要相對獨立的空間成長,自己面對生活的壓力。所以分開住反而會減少與公婆矛盾的發生,俗話說相見歡相處難,長期住在一起,對方的缺點便會暴露無遺,相比較於記住對方的好,而人往往是記住對方的缺點更容易一些。當然了,公婆真的沒有生活能力,需要別人照顧了,住一起方便照顧就另當別論了。


彭濤vlog


家庭這本經很難念,千萬個老少家庭之經不僅難念而是難解。本題目“有時候不願意和公婆生活在一起”這個“有時候”問詞用的恰如其分。就是在某一種階段過渡,某一種客觀條件限制,某一種主觀意識支配。我以自己理解做三段分析:


屬於願意和勉強願意與公婆住一起的:

一、無自己住房,或工作單位離的太遠,這是不得已願意;

二、孩子幼小,或幼兒園要接送,或需要爺爺奶奶照看,這種情況一種是搬到公婆家,二種是將公婆或其中一個從外地接到自己家來。

三、公婆有錢有收入身體健康,因為自己收入低,也由於長輩疼愛晚輩,俗稱“啃老”應運而生,這也有兩種:(一)走啃型,公婆房子小,兩家距離不遠,一天三頓或兩頓吃還有帶,晚上回自己家;(二)公婆房子大或者兩家距離較遠,小夫妻夜班加班出差多,這中是居啃型“啃老”,以上這兩種屬願意+少許的不好意思。

四、公婆年老無收入無自理能力進入贍養階段,難以負擔或無送養老院意識,一個兒或多兒輪流照顧公婆,為不耽擱自己家事務,搬過去或接過來共同生活,這種農村見的多。


不願意和公婆生活居住一起的:


一、不存在無房和孩子幼小,或者上述階段已過,屬河已過可以拆橋。

二、公婆無收入無積蓄無肉可啃;

三、公婆強勢、相互語言交流不融洽,飲食方式,衛生習慣不能統一,家庭成員多,環境喧譁。

四、兩家距離、工作地點、工作性質所限;

五、對受教育、找工作、分家產心理不平衡,對公婆養第三代不滿意等原因使婆媳矛盾升級,不意共同居住,甚至不願意往來。


真正看透所謂樹大分枝,人大分家的:

無論城市農村,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子女成家而與父母分家是一種很自然的規律性.樹分枝是因為讓樹葉更加茂盛,分家是為了讓一個家更加興盛,如果人不分家的話,一個大家庭的人多了,就會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起爭執,人多嘴雜嗎,這是自古至今具有一定的規律,從年青人結婚,兩代就各自分家獨立生活,彼此融洽親密無間,疼愛孝敬爭先恐後。有為各自小家利益的努力,有為親情血緣對大家的互助。這屬雙方都主動而願意。


泰山木32140178


兒媳婦不願意跟公婆生活在一起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有些特殊情況下作為兒媳婦是不能這樣做的。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我結婚以後沒有和公婆住在一起,因為他們家是弟兄兩個,我們是老大,公婆和老二在一起,老二結婚時間和我們就相差兩年,所以很多情況我都熟悉。一開始還相安無事,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事情就多了起來,開始出現吵嘴現象,兒媳婦洗個衣服呀,做個飯呀,婆婆都會雞蛋裡頭挑骨頭,看你不順眼,如果是沒有教養的婆婆,這種情況會一直存在。當然,吵架的問題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加上雙方年齡相差一個時代,鬧矛盾是必然的。

下面回到咱們這次的問題。婆媳關係是公認的最難處理的關係,現實中能夠相處到雙方都滿意的也有,但是大部分是會鬧些矛盾的,這就回到了我們這次的問題,兒媳婦不和公婆住一起,是會少很多矛盾的。原因如下:

1,兒媳婦是在人家那個原生家庭長大的,如果兩家門不當戶不對,受教育程度又不一樣,日常生活圈子大不相同,那根本就沒法在一塊居住,所以最好還是別住一起,但是要經常去看望他們,給他們買一些生活必需品,有空就去陪陪他們,免得他們有失落感。

2,即使是兩家受教育程度和其他方面有類似之處或者大致相同,也不要住在一起,因為兒媳婦不是公婆生養的,他們中的許多人根本不會像疼愛自己的兒女一樣疼愛兒媳婦,兒子咋的都行,但兒媳婦兒咋的都不行,有的德行不好的婆婆甚至會嫌棄兒相貌和能力都一般的媳婦,說很多難聽話,你想,誰還會在她身邊生活?作為父母的女兒,誰都是爹孃的心頭肉,父母養大了,到你們家了,卻得不到善待,她心裡多委屈啊!所以,不可能跟他們在一起生活。

3,特殊情況。如果公婆身體不好,需要人照料,那沒辦法,只能選擇和他們一起居住了,儘自己的孝心是義務,只能委屈自己了。

總之,婆媳關係絕對是不好處的,要想處理好,需要極高的修養和忍耐力,作為兒媳婦,根據我的感受,你必須修煉自己,婆婆的惡言惡語你要得,發脾氣你要忍得,偏心閨女你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有一條,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讓步,要保證自己有最起碼的尊嚴,否則他們會更看不起你。每個女人在剛開始都是抱著美好的願望和憧憬來的,是想著和自己的男人一起過甜蜜的生活,但是被殘酷的狠狠地打了之後,她們才會認識到,原來沒人心疼自己啊!於是,中年之後,她們才學會愛自己,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對待那些不懂事理,無知又狂妄自大,不夠善良甚至惡毒的婆婆就不能再一味的忍耐了,人都是有自尊的,當我們開始愛自己,生活才會處處為我們展笑臉。人,最重要的是善良正直,善良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所以,只要我們善良,做事光明磊落,為人正派,凡是堅持原則,就會收穫美好的生活,有尊嚴的活著,不僅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最根本的底線和武器!

當然,我談的是我這個年齡段人的感受,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情況會大不相同,我聽說的大都是兒媳婦欺負婆婆,婆婆沒法過了,又看孩子又做飯,兒媳婦每天無所事事還想找茬兒,這可能和社會發展現狀有關係,現在的女孩子比以前的嬌養多了,在家都是小公主,來到婆家後啥也不會,這種情況必然會引起婆婆的不滿,不過,婆婆也不能求全責備,讓她們慢慢來吧,畢竟時代不同了!再者,作為小輩兒,也不能太過分,該有的教養還是必須有的,否則就是自己不自愛了!


藍蝴蝶1970


我從來不信兒媳與婆婆是天生的敵人這句話的,但我同樣不信婆婆可以當兒媳婦為親女兒一樣這句話!

那為什麼大多數兒媳婦都不願意和老人同住呢,我認為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 最基本的可能就是生活習慣不同,脾氣性格不同,飲食習慣不同,作息習慣不同!老人一般都習慣早睡早起,年輕人呢普遍晚睡晚起,這樣久了就會有矛盾了!在飲食方面一般老人飲食都偏清淡,而年輕人又愛吃大魚大肉的,這點也需要磨合!脾氣性格方面老人一般都愛安靜,年輕人回家難得放鬆打個遊戲聽個音樂什麼的都會不一樣!
  2. 有孩子的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老一輩的思想與現在科學思想相沖突,當兒媳的看不慣老一輩的教育理念認為老一輩的思想已經落後了,不適合現在育兒理念,兒媳婦看不慣說重了老人會說以前都是這樣帶大的什麼的,久了矛盾又爆發了!
  3. 經濟方面,老人一般都提倡節儉吧,就光我自己買點衣服什麼的回來跟自己媽媽說還得少說好多錢呢,何況是和婆婆說了,婆婆看不慣兒媳婦花錢大手大腳,管你這錢是不是自己掙的,有時候想出去吃都會覺得你鋪張浪費!
  4. 也有可能其實兒媳婦不反對和老人同住但是房子面積又不允許,現在一般家庭基本都是兩居或三居吧,小兩口加上孩子在加上老人想想都覺得緊湊,也不方便啊!

最後想說其實不光兒媳婦,女婿也不願意和老丈人丈母孃同住的,只是不敢怒也不敢言罷了!以上是我的觀點!謝謝!


踏踏實實一小白


個人觀點,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不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吧。理由如下:

一、生活習慣上的衝突。年輕一代的生活習慣與老一輩的差異我相信大家都能體會吧,比如大夏天的,老公在家光著膀子,媳婦穿個讓人直流哈喇子的睡衣,先不說公公看見了合適不合適,婆婆一定是會看不慣給你板個苦瓜臉的。

再比如小夫妻倆稍微有點親暱的舉動,你放心,隨時都會迎來婆婆紀檢人員般監督的目光。你說你此刻心裡堵不堵。說了你吧,你肯定認為這是自己的家,這樣隨時隨地總被處於監督之下當然是不樂意的。

現在結婚的一波,基本上都還是獨生子女,沒結婚之前哪個不是家裡的小公舉、嬌寶寶,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都會盡力滿足,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已然習慣了這種模式。

但如果把父母換成公公婆婆,問題就來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自然流露的,而公公婆婆是通過兒子婚姻與媳婦構建起的一種家人關係,和兒媳可能之前就只是陌生人,沒有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感情基礎,彼此都還需要一個適應階段,你想讓公婆自然的對兒媳表現出父母般無私的愛意,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還有一種奇怪現象,有時候公公婆婆不在一起住的時候吧,你老公看上去蠻乖、蠻老實的,你怎麼訓斥他,可能他連眼皮都不帶抬一下的。可一旦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你會發現,他一下進入角色,變得一副很威嚴,很嚴肅,很有封建家庭男主人的可笑模樣。對老公的這種“作”,你還真沒辦法。這也是你無力改變的。

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有媳婦剛過門時婆媳關係處理特別融洽的,但仔細觀察你就不難發現,多少還是有些“假”。我說句不好聽的,除非你們裝的下去,不然過不了多久,大都會爆發出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定律。

二、消費理念的差異。現在年輕人都愛網購,淘寶、京東、拼多多,便宜又實惠。但公婆們是不會理解的,你的網購不論有多便宜、多划算,在公婆看來,呵呵,那統統都是不會持家胡亂消費的敗家娘們行為。

父母喜歡管孩子,這也是不容易控制住的行為。因為你在父母眼中永遠只是孩子。父母管自己的孩子,孩子再怎麼不開心,還能想一下“爸媽養我一場不容易,他們也是希望我更好”就過去了,或者頂一嘴也就過去了。

但是把父母換成公婆,可能就會變成“他們就是看我不順眼”。跟父母之間的不愉快,很快就能化解,或者最終都會原諒,畢竟是父母。但是和公婆之間,可能一句話沒說好,那就能升級到互相記恨很多年甚至一輩子。我就問你信不信!


三、血緣關係論。我們說血濃於水,大家都清楚的知道,只有血緣關係才是人與人之間最穩固、最可靠的關係。比如公婆對媳婦不好,為何對孫子就可以很好了,為啥,不就是和媳婦木有血緣關係唄。再看隔了一代的孫子,就因有了自己血脈的關係,那就當然的喜歡咯,這都不用誰來教的。

四、“天敵”因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裡我們不探討婆婆和兒媳是“天敵”的說法正確與否,僅從女人愛“吃醋”這點上分析就相當的可怕。 公婆從小把孩子一把屎、一把尿給拉扯大,現在你們夫妻恩愛,她會莫名的感覺她對孩子的愛被兒媳奪舍了,請相信,她是無意識間在與你爭奪對這個男人愛的權利。

加上女人大都是很感性的,對待感情那是相當的敏感,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敏感的小媳婦們自然是最容易感受到這種差別的。

這種差別和自己的父母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心情不好自然是難免的,站在小媳婦們的角度,在兒媳和兒子之間,公公婆婆愛的天平總是會偏向兒子的。

不要假裝說不好說,傻傻的分不清,這是和稀泥的態度。嚴重點兒媳甚至會出現“你們一家人都欺負我”這種可怕想法,這是不利於家庭和諧的。

人與人的相處,總會有分歧。當與父母有分歧了,怎麼辦?吵一架或是打一架都可以,重點是這個關係不會變,可能一分鐘前還在吵架,一分鐘之後你撒個嬌賣個萌就又是歡歌笑語,和諧美滿了。

那這種分歧同樣出現在與公婆相處的時候,怎麼辦?忍著吧,不爽,這氣沒處撒啊。不忍著吧,就是吵一架,結果就是必然要給以後的相處帶來負面影響。

兒媳和公婆有分歧的時候吧,還會出現老公兼兒子應該向著誰的問題。這是一個千古大難題,這兩個女人得罪誰都不合適啊。

總之,兒媳跟公婆住在一起,涉及的方方面面事情太多,與自己父母一對比,這些都或多或少會讓兒媳帶來不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自然不利於家庭的和諧。


所以我堅持認為,兒媳和公婆是不適合住在一起的。 假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論媳婦還是公公婆婆,我勸你們都應該主動選擇不要住在一起為上。給雙方留一個緩衝地帶,強烈推薦使用“一碗湯”的距離。

人們常說的“一碗湯”的距離,就是奉勸大家儘量和公婆能保持在一個合理安全舒適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讓兒媳和公婆間和諧相處。我也是十分贊同的。

我是一個非常嚴謹認真的人,為了寫這篇回答,我忽悠媳婦模擬端著一碗熱湯,從出鍋到送到婆婆家,大概有五百米距離,婆婆在跳廣場舞,喝著熱雞湯皮笑肉不笑的說,嗯,蠻鮮呢,謝謝你。

通過我的科學驗證,這就是不近不遠的安全的、合適的距離,這樣的距離不僅能讓兒媳和老公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還能讓兒媳與公婆保持不吵架、不衝突,可以說是相當的靠譜呢!


阿嚏


兒媳婦不願意跟公婆住一起,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兒媳和公婆原本是陌生人,沒有任何交集,因為跟他們兒子結婚,就要跟他們一起住,有諸多的不習慣引發矛盾,總結起來如下面幾種。

1.生活習慣不同。

老人習慣早睡早起,而年輕人基本都是晚睡晚起,有些老人就看不習慣,總覺得兒媳太懶,甚至一起來就去敲兒子兒媳的門,不讓他們睡懶覺。更嚴重的是,連門都不敲,直接進去叫,讓兒媳特別難堪,由此引起矛盾。

2.飲食習慣不同。

如果兒媳和公婆是不同地方的人,比如一南一北,吃辣和清淡等等,這種雖然看起來不應該有矛盾,但實際上天天在一起吃飯,一方覺得另一方太挑剔,一方覺得另一方不尊重TA的飲食習慣,讓TA沒菜吃,也是不小的矛盾。

3.消費觀念不一樣。

老人經過了艱苦的年代,大都非常節約,吃穿的也簡單,而年輕人都是想吃啥買啥,特別是如今的網購時代,買起東西來,毫無節制,吃的、穿的,只要自己喜歡,就都買回來。老人看著天天的快遞包裹,會非常不高興,或者還會嘮嘮叨叨說兒媳浪費,不懂得節約,敗家。長此以往,也加深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4.育兒觀念不同。

如果兒媳跟老人一起住,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往往成了矛盾最大的爆發點,因為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的不同。老人經常以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帶養孩子,而年輕人是以現代育兒方式帶養孩子,兩種觀念的衝突,會引發矛盾重重。

甚至,兒媳在教育孩子時,老人會過來攪和。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就是一個兒媳在教育孫子時,打了他,婆婆看到了,覺得兒媳打了她孫子,就尋死覓活,去跳河抗議,不止跳一次,還跳三次。你說,是不是很恐怖?

5.老人過分勤快,愛嘮叨帶來的矛盾。

剎一看,大家可能覺得我小題大做,其實不然。過分勤快的老人,會盯著兒媳的一舉一動,如果兒媳有點懶,她就嘮嘮叨叨,心存不滿,覺得自己這麼累了,兒媳竟然什麼都不做,也不懂得感激等等。因為勤快與否,也成為矛盾的原因。

當然,每家都有每家的事,矛盾也不盡相同。但是,既然有緣成為一家人,無論公婆或兒媳,都應該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多一點包容和理解,才能過得和美。

不過分放大缺點和矛盾,理解對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過分糾結,才能磨合得好。相處一室,矛盾會更多,這就需要用智慧去解決這些矛盾,一家人才能和諧。

不過,我認為,如果條件允許,分開住,互不干擾又經常走動,這樣兒媳和公婆的關係反而更好,你說呢?


秋雨梧桐語


首先是生活習慣不同吧。不用說兒媳婦,就是親生女兒成人成家後,也未見得願意和親爹親媽在一起生活,更何況隔了一層肚皮的兒媳婦!比如我已經是大家眼裡的孝順女兒,但是我就不願意和我父母在一起生活。如果非在一起也是他們需要我照顧的時候,平時我不會常駐父母那裡。

因為老人年齡越大,越不替別人考慮,自己高興就行!比如,每天天不亮,四點,有時三點,我爸就開始不是弄一張紙,就是一個塑料袋在你耳邊嘩嘩作響,讓我沒法睡覺。晚上早早的把燈關上,看電視從來不問我看啥,自己看夠了也不問我看不看,說閉就閉!還有就是我每買一件衣服,我媽都認為不應該買,她會記得我五年前買過什麼什麼,所以買了浪費,而她自己穿的老新潮了。諸如此類,都是小事,但是就是不如自己自在!推己及人,媳婦睡個懶覺,或者要個外賣,或者一天多取幾個快遞,豈不是把婆婆心梗腦梗弄出來,人命關天啊,真不能在一起攪和!




其次,婆媳都愛的是一個男人,在一起難免有對愛的爭奪。比如很多兒子是真的娶了媳婦忘了娘啊,有好吃的好用的真是越過親媽往丈母孃家搬啊,婆婆帶著娃搭著錢除了兒媳婦的臉子啥也沒有,不生氣才怪!又比如自己捨不得用的兒子,娶了媳婦卻成了公主的僕人,婆婆什麼心情?而有的婆婆也沒有界限,老大不小的兒子,還當小孩一樣照生活不能自理那樣慣著,還妄想讓媳婦效仿,撕破臉那是早晚的事!



最後,媳婦在孃家當公主,希望到婆家繼續被當公主寵著;而婆婆看不得媳婦享受,恨不能把自己做媳婦時受得罪,讓媳婦從頭來一遍,那麼家庭變戰場那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不是媳婦不願意和婆婆在一起,而是婆婆和媳婦根本不適合在一起!

除非婆婆特有錢,又特大方!看在錢的份上,媳婦願意和婆婆在一起。

嗯,我也是!


十月紅樓不下雪1


因為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不一樣並且不能調和。裝修時給婆婆住的那個樓客廳裝了一個漂亮明亮且價格不菲的大燈,可過年時公公婆婆從農村來了死活不讓開燈怕費電,有全自動洗衣機不用洗衣服非得手洗怕費水完事吵吵累夠嗆,咋說咋勸都不聽一意孤行,看我們夫妻花錢就心疼就鬧心,來客人了婆婆橫扒豎擋不讓人家喝酒,非得說喝酒不好就吃菜,在一起都鬧心,我幹活婆婆就嚷嚷著心疼我,左一把右一把拽我別幹了歇著讓我公公幹活,可我是兒媳啊哪能待著享受讓公公幹活,我於心不忍。反正就是婆婆很頑固很鬧吵人,在一起我心疲憊不堪


嘀嗒5929


不習慣不隨便。

女婿也不喜歡和岳父母一起過。

必要一起生活的有:全家在外務工,充分利用勞動力賺錢,集中租房屬於勤儉節約,把錢花到刀刃上,有利於提高家庭整體收入;公婆源源不斷的為小家貢獻餘熱,一家人吃喝拉撒統一集中,方便各年齡層家務分工,形成不離不棄的家人家風;老人年邁需要全方位侍候,節省其他額外開銷;獨生子女家庭需要提前適應各種生活方式的磨合等。

總體上,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利大於弊。但是,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往往老人很累……


天藍草叢青


中國採用的是"血緣”法,而不是責任法,老人與小夫妻之間,總有一位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和一個沒有責任和義務的人住在一起。好事沒有你的份,惡名聲倒是不少。當下的中國老人,惡名遍及世界,有好的,但也不多!遠離老人是當今社會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